APP下载

一流专业背景下环境监测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2-06-15万均李玲玲邓晓燕王磊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环境监测课程思政

万均 李玲玲 邓晓燕 王磊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扭住教学内容“牛鼻子”,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建立科学评价“主方向”四个方面,阐述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提升思路和方法、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方向和切入点、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举措、思政教学评价方法等,以期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31-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key to train qualified and reliable builders of socialism. Four aspects of grasping the "main force" of teachers, tackling the "bull-nosing" of teaching content, making clear the "main channel" of teach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main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were explored to expoun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digging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ntent,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ere also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will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urse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aching mode; science evalu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强调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所有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思想也逐渐渗入到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教学优势,思政元素丰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开展实践探索[3]。

一、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团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专业课教师上好一门课,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好书”“育好人”。

(一)树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國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树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提高教师团队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能力

1. 把握社会主义科学理论。鼓励团队教师多读多思经典著作,通过“学习强国”等媒体公众号学习党史,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和交流,营造团队教师思政学习环境,经常与思想政治老师交流,全面、深刻、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2. 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手段,要求我们任课老师要反复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其思想精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

3. 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句写在各国工程师协会章程上的话应该印在每一位工科专业课老师的脑海里。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每位老师要加强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切实造福社会和人类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扭住课程内容“牛鼻子”,着力挖掘思政元素

“环境监测”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强,是培养环境保护工程师的重要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注重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环境保护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4]。

(一)以中国环境为切入点,树立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课前以小视频的形式介绍祖国壮美河山、优美环境及近几年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策略及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多么幸福。如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切体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我国的大国担当,潜移默化地建立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样以图片形式展示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够、或者是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是个别人因为追逐利益,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并进行场景假设,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责任担当和职业自豪感。

(二)以各章节监测技术为切入点,树立工程伦理意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及实践探索、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在讲授水样金属化合物测定的时候,介绍典型环境污染案例——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55-1977年日本富山县的痛痛病事件、2011年云南曲靖重金属污染水库事件等,这些重金属污染我们要引以为戒,勿让悲剧重演。在介绍完“水俣病事件”后,设置以下问题:(1)自然界中汞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2)测定汞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利用汞的性质及汞的含量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3)含汞废水中各种形式的汞如何转化为测定形式的汞?(4)测定后的含汞废液或者废气如何处置?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而污染物的性质决定分析测试方法及污染物处理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求真务实、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职业自豪感,并时刻树立环保第一的意识。

在讲授水中有机污染物测定时,引入兰州市水务集团检测发现其出厂水中苯含量高达118 ?滋g/L至200 ?滋g/L,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 ?滋g/L,随后该市政府宣布自来水不宜饮用。后经调查,确认事件直接原因为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致使局部自来水苯超标。通过情景案例,以测定水中苯系物为主线,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测定水中苯系物浓度的气相色谱法,感受环境监测的实际使用价值,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将生产生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思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再比如讲授土壤质量监测,面对复杂的土壤污染物,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再如讲授非金属化合物氨氮测定的时候,引入太湖蓝藻和青岛的浒苔,水体的富营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富营养化就是氮磷超标引起,针对本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查阅资料并结合环境监测实验,以测定水中氨氮含量为出发点,让学生掌握氨氮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感受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领域;从国务院发布数据看出,“十二五”已完成全国氨氮总量下降12.9%的目标(比2010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全国氨氮总量控制在207万吨、比2015年下降10%的目标也已经圆满完成[5]。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要求氨氮排放总量下降8%(比2020年)。在纲要第三十八章中还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6]。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课前给学生一些小视频,比如习书记考察调研西溪湿地的保护利用情况,体现了我们国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授空气质量指数指数的时候,引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成果的小视频。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的讲话,他表示蓝天保卫战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环境质量改善背后是大量扎实具体的环境治理工程和任务。攻关项目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极大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對比2016-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PM2.5数据。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73 ?滋g/m3下降到42 ?滋g/m3,重污染天数由34 d下降到了4 d。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生态环境部将设置PM2.5、优良天数、氮氧化物和VOC、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五个目标指标,要把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纳入日程。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近几年空气质量变化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时,有针对性地就某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启发,着力筑牢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间经过GB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经过10年的征求意见和修订,最终修改成两部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让学生知道这些环境标准的通过,都是经过了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稿等多个阶段,我们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更要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这些都是民主的体现,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三、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巧妙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一)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导向式与研讨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前以中国环境发展变化短视频或时事新闻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课程主题。课上穿插讲授老师亲身经历的环境监测实例,让学生代入场景谈感受。结合专业知识点开展课堂讨论与即兴辩论赛。课后是课堂学习的拓展:搜集与当日课程相关监测案例,并予短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担负社会责任:李村河湿地水质监测、小花园土壤监测研究及校园空气质量的监测等。

(二)以教师为主导,注重自身言行,身教胜于言传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沟通,认真严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团队在与学生线上线下的接触交流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都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次的提前到教室,每一次的精彩授课,每一次的认真批改作业,每一次的课后交流答疑等等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三观、情怀、自信、责任,无不对学生的言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或一生。团队每一名教师都会牢固树立“身教胜于言传”的理念,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以信息教育技术为手段,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00后大学生作为长在互联网上的一代,对网络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为了增强思政教学效果,提高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性,通过超星泛雅、智慧树、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碧海蓝天话环保”等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课前或课中把与本次课相关的时下发生的环境监测案例推送给同学们,授课过程中适时对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引导同学们树立环保意识、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以及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理念等等。另外不定期邀请环境监测或者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专家与大学生展开线上线下交流座谈,课下推荐给同学们一些权威的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前沿性、热点性的环境资源话题,供课后交流学习,多渠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7]。

四、建立科学评价“主方向”,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闭环控制

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是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效果如何,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并对教学效果進行反思并不断改进。考察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非一日之功,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是定性而非定量的考量。本着“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原则从评“学”、评“教”两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一)评“学”,考察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

评“学”的主体是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任课老师主要根据每节课的课上表现和整门课上下来思想面貌变化,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来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辅导员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评价思政学习效果;学生根据自身潜移默化的变化,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评“教”,考察老师思政教学效果

评“教”的主体是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学生、教师,三级督导首先针对任课老师准备的思政资源(包括思政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网络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报告)进行评估,评价资源的思政有效性,其次,督导员根据随堂听课情况评价老师的思政教学质量;学生主要根据自身感受评价老师的思政教学效果,有逐次的评价,也有最终的评价;老师也要不断审视、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并给出效果评价[8]。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非一夕之功,本文从教学团队思政素养提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充分讨论了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思路和方法,树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深挖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环境保护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9];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教育技术为手段,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思政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评“学”和评“教”两个方面考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的闭环控制。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

603_462437.html.

[3]张晓东,黄远东,周海东,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0):143-146.

[4]武宇鹏,王五洲,张婵,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6):33-34.

[5]国务院网站.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05/content_5

156789.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楚纯洁,周金风.环境类课程“互联网+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1(10):82-85.

[8]马占营,范广,高丰琴,等.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绪论教学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1-6.

[9]贺山明,王晓明,廖春发,等.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引入元素探讨[J].高教学刊,2021(9):16-19.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环境监测课程思政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层面指标ALMs)计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
寓教于乐,打造快乐而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践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