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的“四度空间”:角度·温度·广度·深度

2022-06-07何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叙述者记叙文文章

何伟,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写好一篇记叙文,决定因素很多,如语言、视角、情节、悬念、主题、节奏、细节、情感等。如果合并同类,择取重点,我们要注意四个“度”,即记叙文的角度、温度、广度、深度。

“三度空间”,原为绘画术语,即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为真实再现物象,绘画必须在平面上综合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一篇精彩的記叙文,也需要几个“度”的有机结合。

一、角度

记叙文的角度,即叙事视角,或称视点、聚焦、叙述角度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把整个叙述置于某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同一个事实,因为时间的变化,观察者的视角不同,写

出的现象也不同。譬如,著名散文家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就采用两种视角,一个是儿童视角,对徐老师极尽嘲笑;一个是成人视角,对徐老师无比尊敬与怀念。两相对照,更见真情。

兹维坦·托多罗夫认为,叙事视角本质是一种叙述与故事之间关系的范畴。它以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为圆心,同时辐射到作者、作品人物、读者等诸多因素,是叙事谋略的枢纽。而热奈特从叙述者观察人物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类。

无聚焦,即上帝视角,表现为“叙述者>人物”,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鸟瞰全貌,也可以看到任何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了如指掌,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中国古典小说大多如此,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内聚焦,即内视角,表现为“叙述者=人物”,内视角借助某一人物的意识感知,从某一人物视角出发,叙述其体验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可始终采用一个人物的视角,也可以在叙事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角度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或采用多重视角,即采用各种人物的视角来反复表现某一事件。

外聚焦,即外视角,表现为“叙述者<人物”,外聚焦的叙述者以一种“非人格化”的冷漠态度叙述“所见所闻”,描写可见的行为而不作任何解释,不介入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中。现代派小说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如《变形记》等。

鲁迅说:“文章的深刻主要不在于写什么内容,而在于怎么写。”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是文章的一种视角。如鲁迅名篇散文《秋夜》:“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1]通过平视角的慢慢游移,鲁迅发现后园除了枣树还是枣树,表面写枣树的不孤独,隐藏着自我的一种孤寂感。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枣树”叙述,仅仅是写枣树,那么作者的孤寂感就荡然无存了。此外,正因为作者视角的不断变化,才出现了次段“这上面夜的天空,奇怪而高……”[2]。因此,对于同一件事,叙述者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述。譬如,宋代文坛有一则典型的掌故:一匹马在路上奔跑,踩死了一只黄犬。不同的叙述者,表述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有关“黄犬奔马”的典故。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中也有记载。

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

沈括:“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之友:“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3]

对于叙述者的不同表述,究竟孰优孰劣,批评不一。其实,一个句子的好或不好,要看上下文的情境,单独抽出一句看,是无法评判的。上面五种表述,有观察点的不同,有的从“犬”方面说,有的从“马”方面说;又有繁简上的不同,有的只六个字,有的十余字。因此,选择好角度以后,还要从整篇文章来看写出的文段,不能脱离文章的语境。

叙事角度也有详略之分,有的写了十几年的生活片段,仅寥寥数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的仅描写一天的生活场景,则大写特写数百页,如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因此,选好作品的叙事角度,就会产生一种起伏参差、错落有致的美感。

二、温度

记叙文的温度,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通常情况下,伟大的作家都具有悲悯情怀、人道主义精神。优秀的作家作品,都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即使一般的作家,作品里也会呈现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说,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从未放弃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的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

“多想多读多写,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5]要想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就需要多观察山川大地,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总之,文章有了情感真挚,才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真情实感,不是虚情假意。再小的事情,如果我们赋予真情,也能从常见现象中提炼出不同凡响的主题。譬如,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描述穷困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用自己的生命在墙上画下一片绿叶,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他最伟大的杰作。因为他拯救了一个因贫穷与疾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琼珊的生命。小说充满人性的光辉,就是通过画家画的最后的一片叶子来体现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6]人情美景趣物、阳光雨露狂风、家事国事天下事,生活五彩斑斓。只有我们发诸真情,才会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文章贵在真情,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文学即人学,作文犹如做人。叶圣陶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只有说真话,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会有说服力、感染力。8E25F6EE-C118-4C07-8DFE-60A855C43BDD

“我手写我心。”及时记录心中感受,用真挚的感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真情在作文中流淌,让激情在作文中闪光,让温情在作文中展现。华丽的辞藻固然吸引目光,但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的,永远是真情实感的文章。满纸假话大话空话的文章,只会面目可憎。

真情实感发乎于心,心诚则灵。只有说真话诉真情,勤观察、多感悟,才能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如学生习作《奶奶的煤油灯》结尾:“将来,我也要成为灯火,尽力燃烧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哪怕茫茫黑暗中只是一盏燃烧的煤油灯,只发出一小片光热。从享受他人的光辉到自己去照亮别人,也许,这就是奶奶教会我的吧。”文章以煤油灯为线索,表现对奶奶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结尾卒章显志,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富有深刻的哲理。

三、广度

生活面有多宽广,作文的空间就可以多宽广。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学的兴会与灵感,文学的内容与实质,大多来源于广博的生活。而这一切,就必须学会观察,要有观察生活的本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苏轼《〈江行唱和集〉序文》指出:“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可见,仔细观察生活与自然,勤于思考,是写作之源。唐代诗人李贺那些石破天惊的诗句,并非无中生有而来,也是拥有生活源泉的。他常常带着“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7],如此呕心沥血,才会写出一篇篇瑰丽奇幻的诗文佳作。

素材是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摄取来的原始材料,这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写好文章,一定要深入生活,不断观察。文学大师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写作过程中,需要我们对“素材”加以分析、研究、然后选择、集中、提炼、加工,最终具体安排。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的广度,就是在作品中通过提炼、加工,能够设置几个细节。通过几个不同的细节,更好地表现古今(时间变化)、远近(空间变化)等变化。譬如,旧时戏台上有幅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虽然对仗不算太工整,却表明“戏剧程式”超越时空、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

通过时空的变化,来表现生活的广度。譬如,泰格特小说《窗》结尾:“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再如学生作文《又见槐花开》结尾:“五月的微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发出簌簌的声响,像喁喁私语,带来一片清香。接着四叔的越洋电话,张奶奶心花怒发,脸上绽放出一片愉悦的光芒。又见槐花开。”大洋彼岸的时空变化,具有诗情画意,槐花极具象征意味,表现对张奶奶品质的赞美,让人遐想联翩。

四、深度

记叙文的深度,即立意的深刻,文章要富有底蕴。我们写文章,不可无目的地把生活现象照搬到作品里,而要借助题材说明某个问题,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接受或反对某个观点,要把自己感受最深之处告诉读者。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要有主题。所谓主题,就是贯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这些常常是感受最深的问题,也称为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只有深刻的哲理,才能让人回味无穷。

主题对于题材来说,是灵魂,是统帅,十分重要。李渔谈戏剧创作时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8]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主题,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多不属。”如果作品缺少一个笼罩全篇的主题思想,题材必然缺乏逻辑关联。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创作意图及所要表现的主題思想。

绘画上还有“空白”的用语,画家作画不论人物、花卉或是山水,没有把画面全体涂满的,常空出一处或是几处,此为“空白”。一篇文章里,唯其作者把芜杂的话语淘汰尽净,留下几句最重要的话,这几句话才分外有力,题旨鲜明。因此,有时一行叙述的效果,可以胜过十行叙述;有时十行叙述毫无意义,徒使文章散乱,效果反不及一行叙述来得好。

平淡无奇的文字也可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奥秘,所谓言简意赅也。譬如,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结尾:“托马斯转动钥匙,扭开了吊灯。特丽莎看见两张床并排挨在一起,其中一张靠着一张小桌和一盏灯。灯罩下的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头顶的光吓得一惊,扑扑飞起,开始在夜晚的房间里盘旋。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依稀可闻,从楼下丝丝缕缕地升上来。”[9]

总之,写好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并不是靠某一方面就能够脱颖而出的,而是诸多因素的合力。比如语言、视角、情节、悬念、主题、节奏、细节、情感等诸多方面,如果再做一些精简,合并同类,择取重点,我们就需要注意记叙文的四个“度”。如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能够关注记叙文的角度、温度、广度、深度,也能够写出比较中意的个性化作文。

注释:

[1][2]鲁迅.朝花夕拾[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196.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8.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5(第九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2.

[6]王运熙,周锋译注.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96.

[7]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

[8]杜书瀛评点.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0.

[9]许昀译本.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76.8E25F6EE-C118-4C07-8DFE-60A855C43BDD

猜你喜欢

叙述者记叙文文章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