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学生带往传统文化学习的高地

2022-06-07何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颜回论语孔子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

毫无疑问,《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而且必须是引进课堂进行教学和做课程设计的一个文化读本。但很遗憾,目前这本书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北京中、高考将《论语》列入中高考必读书目,为《论语》走进课堂、走进试卷提供了经验;因为中、高考要考《论语》,所以北京市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将《论语》作为整本书阅读的重点篇目,在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两个层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可谓是有筚路蓝缕之功。廖瑾老师的《论语》专题课——“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1],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何把学生带往传统文化学习的高地,如何借助《论语》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文化品格,廖瑾老师的《论语》专题课,毫无疑问提供了路径。

首先,要讲好《论语》课,必须对《论语》、对孔子、对孔子的思想要有认识,而且这个认识还不能太肤浅。这其实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论语》这本书,是师生对话的语录体,观点和说法不完全统一,概念的表达也不够严谨,有点像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不太容易聚焦的。这就给归纳孔子的思想带来困难。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从纷繁的章句语录中,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使讨论的问题聚焦,而且还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进阶特点,这就需要对《论语》做一番深耕阅读了。

廖瑾老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供了经验。她带领学生先将浩繁的章句作了一个梳理,共梳理出21条与颜回有关的章句,注意:这就是这一次课的教学基础,也成为她教学内容的主要构件。这一点可能很多老师都会做到的。问题是,这些章句整合到一起以后,做什么,要回答什么问题,也就是如何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这又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这成为设计这个课的关键。廖瑾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探究,愿意去读那些枯燥的章句,而且还喜欢思考,为什么孔子最爱颜回。于此,这个课就有灵魂了。

这个问题好玩、有趣,而且还能不断推进。因为顺着这个问题,就能把颜回的优秀品质梳理出来,颜回好学、崇仁、谦和、安贫乐道,关键是还能发现他与孔子思想的关联,最终能回答“为什么孔子最爱颜回”。这就是纲举目张,就是一石二鸟。由此看来,能否设计出一个富有讨论价值的教学问题,是上好传统文化课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读书,深入地读,反复地读,沉浸式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那个教学的关键问题。

其次,要想让《论语》的专题学习富有较高的质量,必须在具体学习环节上动一点脑筋。以老师为主的宣讲方式,或以学生为主的自读方式,可能都不适合《论语》的专题学习。我的看法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学,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因为读好《论语》,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必要的。廖瑾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且在教学上,还尝试了一些探索。第一,设计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颜回的优秀品质呢?最简单的方式是,提问,颜回在这21条章句中,可以看出哪些优秀品质呢?我们很多老师讲小说讲人物形象,就是这么做的。课堂上看似回答热烈,其实学习是碎片化的。这就是,碎碎地问,碎碎地答,质量是不高的。这样的教学要想提高质量,难!比较好的做法是,设计一个学习支架,让学生顺着这个学习通道,有效果地富有探究性地去学习。比如廖瑾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按照好学、崇仁、守礼、为政、安贫乐道等填充表格,这样学生就把颜回的方方面面都弄清楚了。这实际上是教会学生阅读,即按照一定的层次或角度去分析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梳理问题。这也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功。第二点,注意做好总结和提升,期待学生再上一个台阶。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分领任务,或者共同探究,但是学完了,就结束了。这留下了遗憾。廖瑾老师也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学完了没有即行结束。她把学生分成“学组”“仁组”“礼组”“为政组”“乐道组”,有意思的是,她还分出了一个“总结组”。从学习功能来看,这个“总结组”有两个功能,一是总结,二是提升。如果再有一点评价设计,可能就更好了。学生的总结提升,十分有必要,学生不仅能把前面学习的内容,做一个归结,关键是有整合,使学习不枝节,避免了碎片思维。廖瑾老师还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老师的总结,且老师的总结,又不是说车轱辘话,而是进一步的提升,是将某种知识结构化——廖老师作了一个完整的板书设计,相当于把这一环节的学习,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这就特别值得肯定。这种结构化的板书追求,不是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一种认识的升华和深化。

再次,《论语》的专题学习,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词句理解、知识梳理和思想归纳问题,还必须上升到现实层面来认识,即今天学习《论语》是为了什么。应该不仅仅是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吧,还应该与学生的成长密切关联,应充分发挥《论语》的教育作用,达到读书立人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廖瑾老师意识清醒,做法明快,绝不拖泥带水,这说明她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明确的。她专门安排了一个学习环节,即环节四——探究“孔颜精神”的当代价值,这个定位准确,宏大。为此,老师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社会层面;二,个人层面,然后老师再加以总结。这个安排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习《论语》的必然动作。我觉得在学习传统文化时,都必须具有这种清醒的现实关联意识,让经典“活”起来,让《论语》以富有生长力的姿态,切进我们的生命。

几年前,我做过一点《论语》的课程开发。比如做过《论语》的导读设计课,就是围绕孔子这个人和《论语》这本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孔子和《论语》,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还比如,我做过《论语》的推进课,就是围绕“己”这个词语,组织学生讨论孔子在《论语》中是如何看待“己”的,进而又关联《乡土中国》中有关“己”的解说,看一看费孝通先生是如何看待“己”的,这算是在推进课上作了一点探索。我的意圖是想探究一种名著与名著的关联,打通名著与名著的壁垒。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重视对《论语》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廖瑾老师做的和我做的,都还很不够。《论语》是一部大书,孔子是一个文化巨人,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热情和持续的精力,去研究,去学习,去组织教育教学。

注释:

[1]廖瑾.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4上):134-138.71AFC1F8-5931-4218-8674-961D159F0D66

猜你喜欢

颜回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颜回偷食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