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问题探究

2022-06-07陈元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百合花蔺相如阅读教学

陈元峰,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这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又成为被广泛重视的语文教学方法。然而,很多人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却还停留在传统层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对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再认识

多年来,我们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基本都是“读”为“写”服务,也就是读是手段,写才是目的。有的老师遇到精彩的文章、段落或者好的写法,就让学生去仿写,这本无可厚非,如果只是执着于“写”而忽视了“读”的重要性,写就会流于形式,这样势必既荒废了“读”,也浪费了“写”。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读写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

首先,听、说、读、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摒弃了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而代之以“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显示出语文教育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人格培养的转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以及由这些能力所形成的完整人格,成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手段,它就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本身。对此,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有深入阐述。余文森教授认为,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主要由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构成,只有相对完整地走完了这三个流程,知识才能内化为素养,所以,“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工具,也是归宿(产品)。‘读思达教学法不仅要致力于把所学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手段,这是实质性、内容性的目标),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三种能力本身(从这个角度说它是目的,这是形式性、方法性的目标)。”[2]在阅读、思考和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三者之中,思考是关键和核心。没有思考,所有的阅读都是走马观花,所有的表达都是有口无心。而思考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它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浮于表面,而必须达成深度阅读。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深读透是学生语文诸能力形成的关键。

其次,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是持守语文本体性之必须。目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残存着大量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期的方法,概括来说比较突出的是:重讲授和重教材内容本身。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它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在学生大量的语言文字实践中去实行。那些固守着“满堂灌”做法的教师,除了思想上的不能与时俱进之外,也是无能的表现,因为在所有的语文课型中,满堂灌是最容易的,它不需要启发、牵引,不需要考虑课堂的生成,甚至不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只要把自己预设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就完事了。而且,语文教材与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它不是学习目标本身,它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分不清这一层关系,执着于“教学对象”本身。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因为理解难度较大,有的老师干脆将阿长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总结在课件上,让学生抄下来。且不说这里混淆了散文教学和小说教学的界限问题,仅就这堂课老师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认识幼年鲁迅的保姆吗?我们认识多年前这么一个普通的妇女有什么意义呢?再比如林清玄《心田里的百合花》。有的老师拿着一束百合花进入课堂,问学生喜欢百合花吗?然后让学生随意谈自己对百合花的喜爱。在课文里,百合花只不过是林清玄抒发思想和情感的凭借,它与自然界中的百合花有什么关系呢?这位作家喜欢百合花,并不妨碍另一位作家讨厌百合花;即使是同一位作家情绪高涨的时候喜欢百合花,情绪低落的时候讨厌百合花,也是常有的事。教学中将作家的抒情凭借当成客观事物本身来教,是我们多年来的痼疾。试想想,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一些偏见,比如松树风格高、荷花很高洁甚至连白杨树也很伟大,这些偏见不都来源于我们的教育嘛。实际松树、荷花、白杨树与自然界中普通的一草一木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恰巧被某些作家选择来作为抒情的工具而已。

好的语文课,必须守住语文的本体性,即语文教学必须从言语形式出发去理解言语内容,然后再回到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主目的,知识、涵养、德行、情操等是语文教学的副目的。夏丏尊说:“學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汲安庆对语文科的任务做了如下归纳:“语文科之独任是着力于形式妙秘的揭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牧养他们的‘言语生命,最终使其走向言语表现,不断确证自我的精神生命。”[3]为了达成牧养学生言语生命的目的,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必须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探索、建构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这样,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此一来,写作(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介入阅读过程[从理论上说,写作介入阅读过程,即“学习通过写作”(study through writing),是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的学习口号。这种口号的提出蕴含着西方建构主义的理论背景,建构主义文论认为阅读不是意义的“输入”而是意义的“转换”,即阅读是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是由“文本产品”建构为“认知产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离不开读者的理解、解释、评价、创造等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它必然需要写作的介入,因为写作是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等经过写作的“梳理”,才会变得清晰条理,也才可能实现观念形态的创造。]就成为“必然”和“必须”。4E3DB378-B6A4-4F9C-BB46-B50B76E7AABD

二、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应用

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自觉地实践了读写结合的方法,甚至有一些教师早就开始总结读写结合的实践策略。比如语文名师余映潮在他的专著《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80讲》和《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都提到了“课文作文”的概念,并专章做了论述,他指出“课文作文”就是“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活动”,“课文作文对学生训练的最有力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动手,其强度比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要大得多。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4]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和普通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是有区别的,它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思考。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名师的课例,来完成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学生共情了吗?

余映潮老师提出了读写结合训练“仿、补、续、改、扩、套、引”等具体实施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空洞的形式,它只有在精彩的课堂上才能实现其价值。有的老师教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让学生写《我的父亲》,可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父子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这与直接给他一个题目去写作文有什么区别?所以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这种写作的重要环节。比如王君老师教冰心的《纸船》,她设计了读诗、评诗、写诗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

第二个板块: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深入体会诗情。

第三个板块:仿写诗歌最后一节,表达心中的爱。

整个这堂课,出彩的是第三板块,学生精彩的仿写表现引起听课现场的阵阵掌声,然而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却在第二板块,王君老师虚拟了冰心的一封信,信中说这首诗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很多地方不成熟,希望中学生朋友帮助自己修改诗歌。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名家挑毛病,顿时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于是从体会情感入手,学生对诗歌的用字用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渐趋深入。此时,教师提出仿写的要求,并用自己的仿写作品搭建支架,情感的波澜在学生的胸中激荡,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向母亲、姐姐、朋友、同学、老师、祖国甚至中国足球队倾诉,他们似乎找到了最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情感真挚,佳句频出,让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鼓掌叫好。

王君老师这堂课读写结合的设计,不但没有形成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踊跃表现、意犹未尽,究其原因是她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那滚滚的洪流就怎么也堵不住了。这种读写结合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二)学生信服了吗?

信服是发自内心地敬佩,“信其所亲,行其所服”,信服然后有自觉的行动。语文教学的大忌是语文教师缺乏文本细读的功夫,匆匆忙忙进入主题思想的说教或人物形象的归纳。教师似懂非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自然也“如坠云里雾中”。此种情景之下,读写结合如何好得了?语文名师大都有令学生信服的文本解读功夫,这种功夫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思考,来自于对生活深刻的人生体验,有时候甚至仅仅来自于不囿于习惯思维的“常识”。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的课例《我的叔叔于勒》。

【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

学生很快发现了信中的矛盾之处:如果生意做得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为什么不能回哈佛尔一趟呢?生意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放下生意去南美做长期旅行?即使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为什么几年不写信呢?

这种牵引大大地刺激了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学生轻易发现了信中的破绽,菲利普夫妇已经人到中年(他们的女儿已经28岁了),难道看不出这封信充满了谎言吗?如果能够发现,他们为什么把它作为福音书供在家里的神坛上,并逢人就拿出来给人看呢?作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是不是讲了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学生越来越迷惑,也越来越欲罢不能。此时,学生参与文本的建构过程开始了,不管他们建构的结果如何,文本的深度阅读都要发生了。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相互争论,总之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教师的任务不是交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启迪思维的发生。正当学生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当口,教师适时布置文学鉴赏的写作任务,以自己的认识鉴赏小说的主题。这样的读写结合令学生信服,也触碰到了文学鉴赏的本质,相信不会有学生无话可说。

(三)学生思想了吗?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思想的快乐。王小波有一篇文章叫《思维的乐趣》,痛陈了特定时代不能自由思想的痛苦,认为“道理”和“新奇”会给人带来乐趣,一个人遇到给自己“启迪智慧”的人是最大的幸福。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想逐渐丰富和深刻。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元素,让课堂变成思想的发生器,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学生思想的火花一旦被触发,或说或写都会顺理成章,读写结合自然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效果。

我们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为例。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文言知识点多,于是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思想操练的价值。教师如果细读文本会发现,蔺相如的形象并不像传统上认为的那样高大完美,而司马迁的写作艺术也不像教参解读的那般出色高超,其剪裁史料和整理缝合史料时的矛盾是不时显现的。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以将权力更多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出问题。问题一旦提出,课堂气氛立刻会活跃起来,思维训练就开始了。我们来看看我的一位研究生的课堂实践,学生都提出了哪些问题。4E3DB378-B6A4-4F9C-BB46-B50B76E7AABD

和氏璧真的贵重到使赵国为了它而宁愿得罪强大的秦国的程度吗?

蔺相如在出使秦国之前向赵王保证“完璧归赵”,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

赵王凭什么信任蔺相如去完成这么重大的外交事件?仅仅凭借宦官缪贤的推荐吗?

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秦王照做了,可是蔺相如却偷偷地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凭什么判断秦王没有交换和氏璧的诚意?

他“奉璧入秦”本来是“宁许以负秦曲”,可是现在却将理亏的责任由赵国来承担,他真的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出使的任务了吗?

“完璧归赵”的成功仅仅是因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吗?

秦国在军事上大胜赵国,而恰在此时秦王选择与赵王在渑池相会,他的目的何在?他仅仅是想羞辱赵王吗?

渑池之会上,秦国好像毫无准备而任由蔺相如所为,这与各方面都很强大的秦国相符吗?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想刺杀秦王,是不是也一定能成功?

司马迁将秦王塑造成一个软弱的懦夫形象,是不是有违历史真实?

廉頗是赵王倚重的股肱之臣,而且屡立大功,赵王为什么一定要让蔺相如的地位高于廉颇?

蔺相如若顾全大局,为何不主动要求册封自己的官位低于廉颇?

秦国不攻赵是因为赵有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存在,是不是历史史实?

教师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否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有问题才能有思考,这恰恰是思维训练的契机;教师也不必要迅速拿出答案,有些问题也许教师亦存在困惑,这都没有关系,具体的答案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相比无足轻重。此时,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一堂充满智慧交锋的语文课就诞生了。正当学生讨论进入白热化之时,教师要求他们任选角度将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写下来,这种读写结合一定是高效的,甚至有可能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博采广闻。总之,学生在思想中获得乐趣,也在思想中学会表达。

所谓“功夫在诗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不要过多地关注“写”本身,而要多从阅读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让学生“情动于衷”“思睿观通”,这样,“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

[3]汲安庆.好课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E3DB378-B6A4-4F9C-BB46-B50B76E7AABD

猜你喜欢

百合花蔺相如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负荆请罪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将相和
负荆请罪
百合花
负荆请罪
漂亮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