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策略

2022-06-04廖玲玲

天津教育·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区域创设

廖玲玲

通过创设健康、良好的区域环境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参与各种活动热情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教师需要加强对不同区域环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以此来让幼儿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区域是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或自由活动的环境,只有合理、精心地创设区域各方面的环境,才能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可以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并增进和其他同伴间的交往、良性互动等。

现阶段,在区域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仍然存有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限制,区域环境创设理论不丰富,还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在创设环境时容易忽略墙面的设置,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粗糙的布置,导致班级内的区域墙面上的内容比较匮乏,没有实现对墙面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给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富有文化内涵的区域环境,抑制了幼儿的综合发展。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提出了在儿童视角下区域环境创设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带来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幼儿园班级区域设置与布局不合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班级区域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参与班级区域活动的兴趣,所以幼儿园班级区域设置的空间布局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很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在进行班级区域活动时的状态。通过调查幼儿园的区域环境创设现状可以发现,一些幼儿园在选择设置和进行区域环境布局时,很多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具体需求,也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具体想法和意见,而是采用幼儿园统一规定的方式设置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儿童并不愿意积极主动进入到活动中的现象。所以幼儿园应该根据班级内儿童的具体情况设置区域活动,要更加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满足儿童进行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二)幼儿园班级区域材料忽视了儿童兴趣需要

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材料在投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成长特点,而且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还要及时根据儿童能力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发生改变,比如,有些儿童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一些活动材料的操作过程越来越熟悉,这时候,他们就可能不再对它感兴趣,幼儿园也要及时根据儿童的这些变化而改变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通过调查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现状教师还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都在班级内投放材料时往往会忽视了对数学区或者语言区材料的投放,原因是很多儿童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很多儿童“玩一次就不玩了”“看着就不感兴趣,完全不想玩”。基于这种情况,幼儿园不应该取消对这部分区域的材料投放,而是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能让他们感兴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区域活动材料,比如“各类数学拼图”“七巧板”等,或者一些有趣的数学绘本,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儿童视角下区域环境创设的特征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幼儿为主

在创设区域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以幼儿为主”的原则,首先要对幼儿的特点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他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给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区域环境创设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在此过程中让幼儿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同时还能促进其与教师、与同伴间的良性互动。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现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在教育展开的过程中幼儿才是受教育主体,也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儿教育中区域环境的创设需要始终围绕着受教育主体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做出综合的考量和分析,着眼于受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受教育主体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对区域环境作出有效的创设优化和调整。

(二)从儿童视角看区域物质环境

在創设班级区域的物质环境时,教师必须学会站在儿童的视角上来看待,即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单方面地创设物质环境,必须学会“换位”,从儿童视角来甄别、选择怎样的环境更合适,不断调整并优化班级区域的物质环境,从而才能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机会与空间。区域环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让幼儿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考量幼儿本身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思考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与幼儿这一主体特征作出相应的分析优化和改良。

(三)满足幼儿开展区域活动需求

创设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能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环境中展开学习、获得成长,再加上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往往有着较强的感知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并创新区域环境创设的形式与方法,选择一些能满足幼儿探索需求的材料,创造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从本质上讲,区域环境的创设是为了让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进而让教学活动有序落实,因此区域环境创设是为了区域活动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域活动效率和质量,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区域活动开展需求进行有效的调节,让区域环境和区域活动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策略

(一)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合理进行班级区域设置

教师在创设幼儿园区域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循“幼儿为本”的教学观念,并具体分析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年龄特点,合理进行班级区域设置。因为本身儿童就是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也是幼儿园创设区域环境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如何才能有效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创设区域环境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例如,在幼儿园某班的区域设置和布局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按照幼儿园所要求的那样进行统一布置,因为每个班级的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学习特点都是不一样,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教师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布置,儿童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就会使他们的主体性地位被大大削弱。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展开教学。所以为了能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班级区域活动的设置和布局应该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儿童充分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并充分意识到班级区域活动环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意义并不在环境本身,而是要在创设的过程中,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进而真正达到利用区域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主体特点,根据主体的需求和主体的特征对教育环境做出有效的优化调整和改良是十分必要的,让受教育主体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提升,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查班级内部每一名幼儿的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与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优化改良,让区域环境创设与幼儿之间的契合度更高,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二)观察儿童班级活动,及时更换区域材料

在儿童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记录幼儿的具体活动情况,并具体分析儿童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水平和成长特点,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儿童和班级区域活动材料之间的互动情况,并分析得出哪些区域活动材料,既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他们的能力。

例如,教师要对班级区域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并着重观察儿童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情况和使用情况,分析得出这些材料是否能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是否能激发出学习动机,是否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等。教师还要定期更换班级区域活动材料,对一些易消耗的材料教师要及时补充,避免因为材料不够而影响儿童参与班级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地观察方式对幼儿的班级区域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利用课下时间整理好观察记录,对班级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收回作出调整,进而真正做到有效保证区域材料能符合儿童兴趣需求,激发儿童探究欲望的目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幼儿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材料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幼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对材料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应用的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逐渐下降,教师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及时更换区域材料。

(三)恰当投放区域材料,注重材料的丰富性

材料的投放与区域的整体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材料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给幼儿提供多种类型、不同难度的材料,才能满足每名幼儿的需求,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材料。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幼儿之间发生材料方面的争夺和纠纷,减少他们的破坏性行为,也有利于使幼儿利用材料产生更多积极行为。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在区域投放材料,并注重材料的丰富习惯,使幼儿可以与多种材料进行互动。

例如,幼儿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若干的伞面、画笔、纸、颜料等,这些材料操作简单而且比较丰富,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彩绘伞面”。教师:“小朋友们,你看我们的屋顶比较空荡,我们来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些伞面吧,然后把伞面挂在屋顶上好不好?”这样,幼儿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颜色的画笔、伞面,并在上面进行涂鸦和绘画,制作出了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伞面,最后教师用相机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拍照留念,把伞面挂在屋顶上方,创设了别致的区域环境。

(四)合理进行空间划分,满足幼儿实际需求

在对区域环境进行创设前,教师首先要丢区域的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尽可能地做到“动静相宜”,给幼儿提供合适的区域空间。比如,音乐区会比较活跃,教师需要专门寻找一个地方当作音乐区,放上音响、话筒等材料,并组织幼儿共同创设音乐区的环境,如创设一个“小舞台”,写一块“音乐单”等,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要做到合理进行空间划分,尽可能地要“动”和“静”的分开,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如,语言区的学习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所以教师要专门开辟一个地方当作语言区;美工區所需要的创作空间比较大,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扩大区域场地,如果空间太狭小,不利于让幼儿尽情地发挥。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比如,在美工区没有二用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来布置区域的环境,既可以实现对个人作品的展示,也有利于让环境变得丰富、具有艺术气息。

(五)实现幼儿主动参与,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没有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创设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教师要将以往一人主导、过于权威的角色向幼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进行转变,给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区域环境创设的空间和机会,使幼儿成为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人”,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种类型的材料,并给他们充裕的创造和布置环境的时间,激发幼儿对班级区域环境的探索兴趣,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六)创设区域墙面环境,填充装饰墙面内容

教师要注重对区域墙面环境的布置和创设,改变以往有多处留白的单一形式,要引领幼儿共同为班级的墙面“增砖添瓦”,通过展示作品、绘画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区域墙面,还可以用一些布料、工艺品来填充装饰墙面的内容,让每一面墙都变得“会说话”,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给幼儿提供一个充实、富有内涵的环境。

例如,教师提前给幼儿准备了多种材料,如脸谱的图案、不同颜色的灯笼纸、白纸、画笔等,鼓励幼儿动动小脑来为墙面做一些“小衣裳”,共同装饰班级的墙面。在此过程中有的幼儿选择简单的橡皮泥、画笔等材料来绘制京剧脸谱,并把脸谱张贴在班级墙壁上;有的幼儿选择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在灯笼纸上绘画,并用小竹签、胶棒将灯笼纸粘起来,挂在了墙角,装点节日氛围;还有的幼儿写了简单的书法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并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在墙面上……像这样填充墙面的内容,可以使幼儿在具有艺术特色的环境里受到熏陶。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先进原则,充分地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活基础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创设区域各方面的环境,在把握幼儿发展总体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宜投放区域材料”“合理进行空间划分”“实现幼儿主动参与”“创设区域墙面环境”等多种手段来营造出适合幼儿、幼儿喜欢的班级区域环境,让他们能在丰富、有趣并且让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区域创设
分割区域
创设未来
擦桌子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基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对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资本跨区流动的实证研究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区域环境政策审计问题研究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