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美丽镇江”建设研究

2022-05-30薛皓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薛皓文

摘要:文章基于现阶段“美丽镇江”建设中出现的广大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发展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难以平衡统一、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监督管理约束乏力等现状,提出通过加强民众宣传、加快經济转型、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方法探索“美丽镇江”建设的发展新路径。文章论述了通过走特色低碳道路、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重塑滨江生态系统的办法实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镇江;生态环境

一、前言

在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建设征程中,贯彻和发展新的发展观,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发展条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现阶段民生需求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环境优化则是美好生活需求中的重要一环。镇江市作为国家生态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更有责任和担当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镇江市政协委员宋余庆在《生态镇江,我的美丽梦想》中提出生态镇江建设由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品牌三个关键词组成。镇江市应该立足于自身特征率先发展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础的相关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生态转化率和和谐生态功能的产业范畴,例如以养老为产业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其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关停大型污染企业,兴建宜居乡镇,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城市山林”理念;最后,打造独特生态品牌。镇江是国家历史名城,有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更是吴文化发祥地,大运河文化带代表,文化底蕴丰厚。更应该在生态文明品牌上下功夫,打造镇江独属的城市名片。

二、“美丽镇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镇江市地理环境优越,由于临江而生,取“镇守长江”的谐音为名,长江不仅是镇江人民赖以生存的河流,更带给镇江这座城市生机和机遇。作为大运河之路的重要水域,从古至今的重要交通要道,在经济往来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承接着连接苏南和苏北的经济、文化、交通、交流的重任。

近年来,镇江市在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工作成绩突出,但由于本身的地域发展局限,虽然政府加大了生态文明整治力度,环境和人文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当今镇江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民众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局限

镇江市属于三线城市,民众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速度和认识程度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与过去相比,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但没有从系统、全面、长远的角度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很多民众甚至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认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对立的;群众普遍认为环保是生态环境相关单位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有的企业负责人只重视企业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对于环境保护没有概念和认知,违法偷排或超标排放仍有发生。2018年6月,江苏省大气增强监督组对镇江市9家碳生产企业进行了检查,其中7家企业除尘措施不到位,排放严重无组织,工厂内部和周围积聚了厚厚的灰尘。检查组对镇江市丹徒区飞达碳素有限公司进行了抽查,发现该企业煅烧过程无烟气收集处理设施,烟气直接排放,物料堆场无防尘措施,厂区积尘严重。重污染企业搬迁承诺长期不落实,工业企业扬尘等问题突出。2018年1~5月,PM2.5同比上升了12%,5月PM2.5浓度排名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倒数第一。

(二)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难以平衡统一

近年来,镇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但产业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例如化学工业产业(奇美化工、太白粉厂)、造纸产业(大东造纸厂)、发电产业(谏壁发电厂)等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并大量集中在大港、高资等工业区。一方面,政府往往追求眼前的即时效益而忽略了长久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比苏南其他城市,镇江传统产业较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常规产业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较少。周边城市已经经历了工业产业导致环境污染的阵痛,逐步加入新能源工业的发展大军中,这一点镇江因为城市体量原因在转型中未能抓住先机。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资金、技术、产业等相关支撑。如果单靠企业的自觉性,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单纯的成本增加无法激起企业改造升级的积极性。技术改造和创新有一定风险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可能带来的革新效益不对等,政府也需要坚持的信心和决心,有“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勇气。

(三)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监督管理约束乏力

近年来,虽然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但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量化的考核机制、企业绿色达标的量化分数,或是违法违规的处罚方式等,但违规违法界定方式、生态保护机制体系不健全,一些制度在监督实施层面制度僵化,实施依据不清。制度体系缺乏官方、直接、便捷的宣传渠道,从普通民众到污染企业负责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尽义务及所享权利都较为模糊,人们了解的大多为广义上的保护环境,但对于破坏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没有直观了解,对于自己所触犯的法律也没有深刻认识,监督监管部门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警告或者是象征性罚款,在巨大利益面前,污染企业必然选择铤而走险。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容易滋生腐败。只有当监管长出“牙齿”,咬疼民众的环保“神经”,“美丽镇江”的建设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探究“美丽镇江”建设发展新路径

问题是实践的导向,在“美丽镇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都与民众和政府的选择密不可分,以下将利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结合城市宣传、经济转型、法治机制三个方面尝试解决在“美丽镇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视宣传工作,强化社会合力

镇江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氛围-经济发展与建设-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的系统形成,为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打下基础。《镇江市2019~2020年突出环境问题清单》包含7类51个具体问题,涵盖镇江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明确了整治目标、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已于2018年12月21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利用民众的监督力量帮助政府“刀刃向内”,破除环境问题痛点。保护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宣传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民众心里是不是深入人心,是不是作为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准则,是不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成为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中小学要利用课堂积极渗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政府、企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理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当代镇江出台的系列政策之间的关系;社区尽可能多组织实地走访、调研活动,让“美丽镇江”建设发展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位社会成员心中。

(二)立足地区实际,加快经济转型

现阶段镇江政府需要立足城市实际,加快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探索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产业生态化为方向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特色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在《镇江市“十四五”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园区为建设主体,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要抓手,加强政府引导,发挥政策激励和典型引领作用,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镇江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目标,并且力求到“十四五”末,新增市级绿色工厂40家左右,累计达到100家以上。“低碳”发展模式依旧是镇江发展需要持续和跟进的良好发展路径,新的发展领域呼唤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力。只有坚持走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获得先机,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弯道超车,获得新的跨越式成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样板城市。

(三)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提升法治约束力

首先,施行更加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不能单一考察各地区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效益,而要将生态保护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量等生态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效益纳入企业社会信用调查体系。同时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章制度要做严、做细、做实,有明确的“红线”,以法律的最高权威约束环境污染行为。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特别加强联合环境执法,成立多部门联合环境执法小组,开展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抓典型案例,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业重拳出击,不留余地,维护法律权威。动员政府和社会智库补充和完善环保相关法律,不仅要“堵”更要“疏”,提高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最后,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日常环境保护活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和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制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践行的环境保护方式方法,采用发放宣传册、公共场所播报等方式扩大宣传力度。组织在校大学生或者环保人士成立专门的环保知识宣讲团,利用形式丰富的宣讲方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对群众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从起点开始教育民众重视环境保护,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镇江”建设相结合的实践

在党和国家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镇江市积极进行“美丽镇江”建设,治理成效显著。“美丽镇江”的理念已经吸引了镇江市政府、镇江市民、镇江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镇江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变道路、调整结构、加快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要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要紧跟上来。六年来,镇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发展优先的绿色发展观,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

(一)试点“低碳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2015年以来,镇江市每年举行国际低碳(镇江)大会。借力低碳大会这个大平台,越来越多的低碳新理念、新技术、好项目在镇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低碳模式”不仅将镇江城市作为低碳城市的试点,更为全国、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探索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的特色平台。根据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递的低碳发展方式方法,镇江城市发展取其精华,力推践行,在2016年就先人一步制定了国内首个市级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工作,这也为2017年出台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提供了借鉴与参照。有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镇江的绿色工厂在总数、占规比重上都在全省和全国名列前茅。传统行业的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为了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5年来先后投入3.5亿元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推动污染排放量下降90%,成为镇江市传统污染行业改造的标杆。为了解决身体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近年,镇江市政府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镇江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发展。

(二)“两山”理论掷地有声、行之有效

镇江自古以“宜”字命名,不仅寄托了百姓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的目标,在大力实践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时结合镇江“城市山林”的城市形象,镇江本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繼续推进生态文明全面改革,加快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改革动力。2021年夏,全国的极端台风、暴雨灾害天气频发,面对台风“烟花”带来的暴雨天气,镇江市未造成较大经济财产损失,群众生活未受影响。为了让广大市民真正享受“城市山林”美景,亲近了山,触摸到水,感觉到乡愁,在城区建设“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群众共享。镇江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创新发展模式,让“有风景的地方就由新经济”落到区域发展:“生态丹徒”唱响了城市发展新方式,零工业让这里成为全国群众向往的定居地;西津渡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成为镇江新名片;扬中高新低碳园区不仅改写了“小岛”的命运,更为这里的民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三)治好“长江病”,重塑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江豚早在八年前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为长江生物群里迫切需要保护的物种。2018年12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长江海豚自然保护区河岸湿地被非法占用7000余亩。镇江没有回避矛盾,认真反思,彻底整改到位。7000多亩江滩湿地建设全部停止并退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活动,“大江风云”实景项目全部拆除到位。把长江生态环境恢复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共同保护,合理开发”的理念,镇江市政府统筹谋划,多管齐下,着力把长江镇江段建成绿色生态廊道。长江镇江段在解决好“再造江河”的生态减法、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的同时,建成了绿色生态走廊,也为“山水镇江”的优质发展开辟了新空间。这一番“刮骨疗毒”的艰难转变,换来的是如今水天一色,鸥鹭翔集,风景如画。为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强化法制约束,2017年底,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通过《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该条例作为针对长江岸线资源保护的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立法空白。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镇江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正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及时整治、建设、发展,建设“美丽镇江”永远在路上。

五、结语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镇江城市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好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指挥棒”和“红绿灯”作用,全面、全体、全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11月,中共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中国江苏网上发表《镇江让山水花园名城展露现实模样》一文,文中表达了镇江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文明综合试点改革,积极推进“美丽镇江”建设,提升镇江城市生态排名名次的美好愿景,通过精心绘制发展蓝图、全面统筹治理污染、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改革创新治理成果“四步走”的方式方法,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镇江城向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样板”前行。

参考文献:

[1]孙忠英,高亮,何玉健.以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镇江市为例[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06):1-3.

[2]刘玉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张成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4]龚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

[5]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2021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美丽镇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YBL160)。

(作者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