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2022-05-30杨静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杨静娟

[摘   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需要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位于“五育之首”的德育,往往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德育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要肩负起德育的重任。

[关键词]中学历史;德育功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0-0054-03

位于“五育之首”的德育,往往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德育的重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有深入发掘历史课程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制订空洞的目标,也不能超越学生水平制订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例如,笔者根据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实际情况,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融入了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句,充分发挥历史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類命运,树立崇高抱负和远大理想,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二、把握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广泛而丰富。只有努力发掘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并做好统筹安排,结合每一课的内容制订具体的施教方案,才能很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任务。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历史教师要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奋斗。例如,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辽、西夏的兴起以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在设计该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笔者将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虽然这一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部分初一学生受知识水平及评价历史事件能力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交往等历史事件。为此,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反映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后,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过史料展示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了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慢慢体会到我国各民族之间发生战争只是暂时的,融合才是趋势。而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

(二)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充分发掘课本、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历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例如,笔者在教授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范围非常广,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约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多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德国法西斯迫害、屠杀犹太人,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文字材料、照片和录像,使学生对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有深入的认识,产生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这样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和神圣的,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善待。

(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渗透生态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笔者在教授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时,先给学生讲述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滋养孕育了我们的祖先,成为我国的“母亲河”。接着,笔者结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中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陈述了随着全球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淡水资源短缺等事实,并展示了“现在的黄河”“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等照片。然后,笔者进一步阐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一)设计德育问题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恰当的德育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德育效果。笔者的问题情境素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教材。部编版教材里设置有“课前导读”“相关史事”“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问题情境素材。(2)课外材料,如一些相关的文字史料、音频、实物、口述史料等。(3)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例如,笔者在教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读”中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望大陆》后,提出问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愿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得出答案:“诗歌表达了身处台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夙愿,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又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在世界上蔓延之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认可,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思考,认识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得益于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警察、武警官兵等人的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祖国的强大等。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树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德育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学习资料,如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例如,笔者在教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时,利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广西)导出教材,并结合其中大量的图片、史料向学生讲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青蒿素的发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笔者播放了《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的短片。学生从中能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刻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同时,学生也从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勇于探索创新等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这样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充分利用乡土历史开展教学

乡土历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且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图片、历史文物,通过“看”“写”“说”乡土历史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学习乡土历史,亲自体验家乡历史的厚重感,可以使他们对家乡产生自豪感和爱恋之情,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首先,“看”乡土历史。笔者在教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时,引导学生掌握该课的整体内容后,着重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地点就在现在广西的桂平市金田村,太平天国前期的重要将领石达开是我们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人。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全班学生特别是家在奇石乡的学生的极大兴趣。接着,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周末作业:搜集资料,了解石达开的主要事迹,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学生通过去图书馆和网上查找历史资料,写出了石达开生平介绍;有学生通过去港北区达开高中、达开水库以及东湖公园的翼王亭等地拍照访问,得到了大量的图片和口述材料,并将其整理成笔记。学生通过“看”深入了解到贵港人民纪念石达开的原因:他敢于反抗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不屈不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他体恤百姓民生,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等等。同时,从石达开16岁参加运动,19岁统率千军万马屡立战功,到32岁兵败大渡河英勇就义的人生经历,延伸总结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等。这样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波澜壮阔,也深刻理解了当时农民阶级需要先进理论引导的迫切性,从而为后面讲解“毛泽东思想为何能指导民主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写”和“说”乡土历史。“写”和“说”乡土历史,是与“看”乡土历史相辅相成的。笔者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专题时,在介绍了我党许多革命英雄的事迹后,用图片展示了在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的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同时给学生讲述了陈岸、谭寿林等广西贵港籍革命先驱的事迹。接着,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周末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民主革命时期家乡人民的革命事迹,并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然后在班上分享。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通过网络、书籍、老人的口述等渠道,得到了大量有用的史实,并整理形成了文字材料。笔者利用历史课堂开展了分享会,让学生在班里讲述红色故事,还把写得好的文章张贴在教室或学校的宣传栏上供其他学生学习。比如,一位學生写了《罗村告诉我们……》一文,首先介绍1936年广西共产党人冒着被抓坐牢甚至被杀头的危险,怀着执着的信念,来到贵港市罗村参加会议的艰难历程;然后介绍通过罗村会议实现了广西全省地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恢复了与党中央的联系,推动了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史实;接着阐述自己从陈岸、谭寿林等革命志士身上体会到他们作为民族脊梁的担当和责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通过“看”“写”“说”,学生从有所“学”到有所“悟”,实现了历史情感的升华。笔者又通过分享会以及张贴好文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了先进学生,同时也对全体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还让学生在班上以口述的方式分享一个个红色故事或英雄事迹,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促使学生用实际行动弘扬英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

总之,育人德为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历史教师应致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唐玉霞.浅析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6):30.

[3]  张树芳.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0(2):49-50.

[4]  何新平.利用乡土文化提高农村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8(26):5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