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审美体验,探寻音乐欣赏教学新路径

2022-05-30朱婷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审美体验小学音乐

朱婷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创编律动、互动交流等方法唤醒内心体验,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在结合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曲式、音色、强弱等不同的音乐元素,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生活场景体会节奏律动,激发情感共鸣,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与主题讨论,拓展网络资源,给他们搭建交流平台,这样学生的审美感悟才能更加丰富。

关键词:审美体验;音乐欣赏教学;小学音乐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情感、精神状态的意识。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唤醒自身的体验感悟,激发内在的生命热情,还原生命状态的本真性,是一种主体和客体融合的心理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各种生活素材,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唤醒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等,从而提升赏析能力。

1    联系生活,感知基本要素

1.1聆听,感知曲式差异

小学生抽象理解能力不足,所以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音乐知识,而要采用生活教学法,将音乐基本要素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在学生聆听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问题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回忆起各种生活场景,并将自己的感悟和曲式差异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赏析就能将感性体会和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提升赏析效果。

在学生聆听《花之圆舞曲》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播放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片段,让他们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聆听作品,并想象生活中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的舞剧展现的是糖果仙子和仙女聚会、跳舞的场景。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呢?比如,你过生日,在糖果和鲜花的‘海洋中接受朋友们的祝福,又或者来到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玩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到热烈、欢腾的庆祝场景,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此后教师又给学生播放了几首不同的圆舞曲,让学生总结圆舞曲的特点。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联系劳动场景,并对比倾听劳动号子类的音乐,看看它和圆舞曲在曲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圆舞曲悠扬、舒展,充满热情,劳动号子虽然也充满激情,但是更具有节奏感。”

在聆听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这些作品运用在什么生活场景,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它们的曲式差异,也能分辨出不同曲式的作品适用于怎样的场合,从而提升自己的辨析能力。

1.2描述,感知不同音色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而不同的人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也有不同的音色。音色和节奏、旋律结合起来能形成宏观层面的音响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积极想象,将音色转化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然后试着用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事物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提升赏析能力。

音乐作品《彼得与狼》中有各种不同的乐器,它们的音色各不相同,并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唤醒生活中的记忆:“你们是否曾经去过农村或动物园呢?是否看到过小鸟、小猫、狼、鸭子等小动物呢?它们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用怎样的乐器能更好地展现它们的形态呢?”这样就将生活经验和音色结合在一起,教师让学生倾听作品中展现动物形象的片段,然后说说自己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是什么。如有的学生说:“长笛的声音婉转灵动,正好能体现出小鸟的状态。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小鸟在空中盘旋,俏皮地落在彼得的肩膀上,彼得想要抓住它,但是小鸟又灵巧地飞了起来,在空中鸣叫,似乎在嘲笑彼得。”学生还相继描述了鸭子、小猫等形象,对比分析了双簧管、单簧管等不同的乐器,辨别了它们的音色。

为了让学生的描述更为准确,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类似的场景,看到过类似的事物,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具体的形象,触发学生的体验,让他们的描述变得更为准确。

1.3想象,感知强弱周期

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教师可以建立以想象体验为中心的审美课堂,让学生体会旋律中隐含的强弱。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象各种生活中的场景,如两个人之间的争吵、暴雨的强度等,学生能体会到各种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自己的强弱变化,而音乐展现的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所以音乐作品也有强弱周期变化。倾听《战台风》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既然这首作品的名字叫《战台风》,为何不一开始就给人激烈的感觉呢,我觉得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缓慢的,不像是台风。”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真的经历过台风呢?台风是一下子就带来暴风骤雨吗?还是有一个强弱变化的周期呢?”学生回忆生活经历:“一开始的时候,是微风细雨,但是渐渐地就变成了狂风暴雨,然后又变小了,再变大。在经过几次反复之后,台风过境了,一切又回归平静。”“我们一边倾听这首作品,一边结合自然界台风的强弱变化想象一下,码头工人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乐曲的旋律是否符合战台风的场景呢?”学生有所感悟,作品先弱后强然后又弱,有一定的周期,这正好体现了臺风的状态,学生也能更好地想象码头工人和台风搏斗的场景。

结合生活场景,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事情的强弱变化,在赏析作品的时候也能提升体验,认识到音乐作品也有强弱不同的旋律。这样学生就能继而探究作者为何如此设计旋律强弱,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

2    创编律动,激活情感共鸣

2.1借助肢体动作,表现情绪变化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作品的基础上律动起来,达到共情的效果。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挖掘出隐藏其中的精神力量。学生要结合音乐旋律律动起来,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各种动作,感受节奏变化、力度变化,并体会到隐藏在作品中的情绪变化。

《草原小姐妹》展现了蒙古族姐妹和暴风雪搏斗,寻找羊群的故事,教师让学生一边倾听音乐,一边体会作品的情感,并通过肢体律动的方式感受小姐妹当时的内心活动。“现在的音乐给人舒缓悠扬的感觉,同学们是否也想象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遍地的羊群呢?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学生也通过舒展手臂、绕圈移动等方式展现轻松的情感。音乐紧张起来了,表现出暴风雪来临,学生也想象自己是小姐妹,想象如何同暴风雪搏斗,动作变得更快,增加了跳跃等动作。最后,小姐妹顺利完成任务,草原人民欢迎她们回来,教师又启发学生想象:“同学们还记得蒙古舞的经典动作吗?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展现人民载歌载舞的状态。”伴随律动,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他们充分理解了小姐妹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辨识节拍的能力,他们可以结合动作更好地感受节奏的快慢,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隐藏的情感。教师可以展示不同节奏的旋律,让学生律动起来,对比一下这些作品中展现的情感是否一致。

2.2创设生活场景,表现旋律基调

有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融入作品赏析。学生不仅可以伴随音乐律动加入各种舞蹈动作,还可以适当添加台词、情节,更好地体现生活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代入感更强,他们也能更充分地体会作品的旋律基调。

在学习《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木兰辞》,观看和花木兰有关的影视剧片段,同时还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场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杰出女性,你是否知道她们的故事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她们在工作中是什么样的,然后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女英雄,这首作品的旋律又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将表演和律动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女英雄的飒爽英姿,而且加入了一些台词。学生进入生活场景中,将表演、律动结合在一起,体会到了作品豪迈的旋律基调。

各种旋律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如激动、愤怒、悲怆等,如果能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感悟,那么理解得就会更深刻。教师让学生将律动和表演结合在一起,一边设计舞蹈动作,一边想象作品呈现的场景,这样学生就能更充分地体会作品的基调,赏析也能更准确。

2.3加强节奏韵律,表现生命活力

利用节奏律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后续的音乐活动中,从而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活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同一段节奏的理解也不一样,教师不能强制他们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来律动,而要让他们各自展示自己的想象,这样才能促使其获得独特的解读。

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中的音乐片段,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森林的场景,并通过律动体现自己的倾听感受。此后,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对旋律的理解,看看彼此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如有一段音乐展现的是流水的声音,但是学生的律动呈现却不一样,有的学生用扭动身体的方式展现流水的姿态,但是也有的学生加入了一些跳跃动作。教师让他说说为何如此设计。该学生表示:“我听到在旋律中有一些停顿的节奏,这些切分音符让人感觉是水里在冒泡泡。我想到水中一定有小鱼,它们吐泡泡,还会跳出水面,所以我展现的就是小鱼跳出水面的场景。”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生对旋律的理解不一样,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各自展现了生命活力,体会了作品的意境。

在创编律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全新的阐述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体现自己的生命活力。

3    多元互动,追求向美而生

3.1开展主题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多元互动是提升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好方法,他人的审美体验是一剂催化剂,能让他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交流活动,说说自己的审美感悟,看看他人是否有一些自己不曾想到的想法,这样能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提升审美体验能力。

《江南好》《杨柳青》等作品都是展现江南风情的音乐,教师设计了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讨中激发审美体验。“同学们可以围绕‘江南这个主题讨论,首先说说自己欣赏过哪些江南主题的艺术作品,除了音乐以外,还可以说说绘画、诗词等,然后总结一下江南主题的作品总体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在总结交流后认为江南主题作品总是给人温婉、含蓄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柔美。此后教师又发布了第二个主题探究任务,那就是了解一下什么是江南丝竹,说说江南丝竹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展现的主题和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結合《江南好》《杨柳青》再次赏析,说说江南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受。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到江南音乐的柔美,还有学生将江南丝竹中常见的二胡和京胡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音色截然不同,二胡柔美哀怨,适合演奏江南音乐,而京胡高亢,更适合给京剧伴奏。

艺术审美是具有主体性的活动,所以不同的学生审美感悟的结果也不一样,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主题讨论活动中,让他们在思想交流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

3.2拓展网络资源,探究文化背景

审美体验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后,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开展审美体验活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更多音乐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结合审美体验主题,拓展网络资源,可以搜索一些和作品文化背景有关的信息,辅助鉴赏活动。

在《江南好》《杨柳青》主题探究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江南丝竹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能体会乐曲的基本状态,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于是就推荐他们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系统化地了解和江南丝竹有关的知识点。有了资料作为辅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此时教师又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增强体验,探究一下为何江南地区会出现这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学生想象自己是江南人,感受江南人闲适的生活,并了解了水乡文化的特点,他们发现江南丝竹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乐曲。这样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探究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3.3搭建展示平台,升华个性认知

在学生审美体验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互动的交流平台。教师搭建了网络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在自主探索后撰写听后感,上传到网络上,他们还可以将自己的音乐理念付诸实践,和小伙伴表演歌舞作品,并上传到网络上,体现自己的个性认知。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审美体验的价值,认为要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变得文雅而充满爱心。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策略,将教学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审美体验方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晓波.小学音乐课堂中游戏教学有效性探索[J]. 北方音乐,2020 (11):182-183.

[2]余婷.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究[J]. 教师, 2021 (04):81-82.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教学审美体验小学音乐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措施探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