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核心素养在农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郑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郑柳

摘  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如此高的要求,面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滞后,为探讨这一命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一、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

全国各地先后展开了并校的工作,将各村的学生统一集中到乡镇,集中对其进行基础教育。在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差距明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农民工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读书,这就导致本已为数不多的农村学生更加少得可怜。生源不足,教师授课提不起兴致,双重因素叠加,农村教育水平越来越差。

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各方面条件与城市无法相比,这就导致优秀的教师很难下沉到农村去。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志愿者被派到农村支教,但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还远远达不到供需平衡。面对如此局面,要在农村小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是一个千难万难的任务。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小学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要多讲一些优秀的古诗词,以此来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说,不论是高层,还是在基层,摒弃僵化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内在底蕴已经成为共识。基本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既已确定,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按照这一原则来培养学生的问题了。

三、在农村小学怎样通过古诗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多方统筹,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成批的优秀学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分批次向广大农村派遣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农村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各级农村学校的管理者要对原岗教师进行再教育,不能让他们人浮于事,要让他们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做好教育工作,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下沉到农村支教的优秀教师在评定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他们留得住、沉下心,切实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二)充分利用农村的独特优势,上好每一节课

相比繁华的大都市,农村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教师如果肯动动脑筋,有时能将古诗讲得比城市的教师更生动、更直白。比如讲到《锄禾》一诗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农民劳动的现场,让他们切实体会农人的不易和艰辛。在讲到《春晓》时,教师可以带同学到野外去,一起去探寻春天、发现春天、感受春天。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爱和怜悯。学生到大自然中就会爱上大自然,学生看到农人劳作的辛苦就会产生怜悯之心。这样一来,教学目的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例如《亡羊补牢》这一课,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在开展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熟悉文章大意,了解故事内容。学生在扮演亡羊补牢的牧人时,要对这个人物非常熟悉,知道这个人的心理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知道其在整个故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样才能利于学生表演。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悟文章内涵,学会自主分析与思考,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再比方说学习《狐假虎威》這一寓言故事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创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有所启发。

(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古诗的魅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艺术作品是不会有魅力的。教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如果能适当地将古诗引入生活,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世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比如在讲到《迢迢牵牛星》一诗时,教师就可以顺便给学生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农村孩子有许多都是爸爸外出务工,妈妈留在家中照顾孩子。教师可以把孩子的父母比作牛郎和织女,让孩子了解妈妈的思念之情,并给在外务工的爸爸写封家书。这样,学生既能更深地体味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又能理解家中父母的不易,这既是一堂生动的诗文课,又是一堂现实的亲情课、人文课。

(四)确立指导思想,真正让学生感悟古诗的美

笔者曾就语文学习做过专项调查。可以说,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多数学生是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后,原来要依靠家长才能读出的字现在自己可以读了,看书没有障碍了,哪个学生能不高兴呢?那么,三年级以后的学生为什么就不爱学习语文了呢?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为了检验学生听课效果,为了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之,由于许多个“为了”,教师经常会就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回答上来还好,如果长时间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得不是那么准确,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也就不爱上语文课了。

既然摸清了学生厌烦语文课的原因,那么,应该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首先,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有准确地掌握,也就是说,谁学得好,谁学得差,教师一定要摸清。这样一来,对哪名学生能否回答上哪个问题,心中提前有个数。在提问的时候,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如果高,那么,他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其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尽量不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启发性的问题,比如你更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为什么?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怎样回答都不用判其为“错”(当然不能太出格),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敢于表达了,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其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安排优秀的学生在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并为其修稿,稿件中可以加一些古诗名句。当台下学生听到台上的优秀生旁征博引的时候,他们就会心生羡慕之情,从而树立学好古诗的信念。教师还可以安排台下学生向台上学生挑战,方式就是在几天后的某一节课上台演讲,然后让其他同学投票,看到底谁讲得更好,并说出理由。这样一来,讨论的气氛就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也形成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储备必然增加,学习劲头必然能上一个台阶。

要想让学生感悟古诗的美,就应该让他们多多诵读,而不是做那些无聊的诗词赏析题。说实话,许多诗词赏析题的命题者自己对诗文也未必有多深的理解,如果让学生纠结在这上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难以让他们真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要将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介绍给他们。比如在讲《早发白帝城》一诗时,要告诉学生,李白之所以觉得他坐的船是“轻舟”,主要是因为他被下狱后又被赦免了,他以为自己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才说船是“轻舟”。诗歌传递的是李白的自信,是大唐文人的自信,也是那个时代的自信。这样一来,学生就体味到诗作的妙处了,也对“炼字”这一门创作学问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全新的语文教学业已拉开大幕。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在新时代为国家培育出心理健全、人格健全、学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九生,刘早霞.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学校古诗文教学[J]. 文学教育(上),2019(10):73.

[2]罗永康. 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朗读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76.

[3]吴雪玲. 君子之行,始于诗情间——核心素养下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129.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