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5-30李巍娜江怀雁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李巍娜 江怀雁

【摘要】本文阐明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阐述在建筑力学课程中以案例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策略,即在课前知识探究、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拓展中,通过启能、赋能、增能、融能、释能、强能等环节,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增加专业课的知识性、人文性,实现课程教学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思政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51-04

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知识点贯穿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该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以传统的数学、物理为基础的形式授课,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高中毕业,步入半自由的大学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生活和工程案例,助力学生理解力学知识。如此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理工科专业基础课变成有情怀、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结合。

一、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充分考量就业单位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为设计既安全又经济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该课程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建筑力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

基于此,笔者于表1(见下页)简要归纳建筑力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及思政目标。

教学团队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设计该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引导学生以强国兴国为己任,懂力学、爱力学、用力学,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为培养建筑行业的现代鲁班培根铸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授课知识点融入力学大师的典型事迹、具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等,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用力学知识分析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令学生从中领悟到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并认识到严谨细致作风的重要性;引入热点新闻事件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了专业知识育人与思想政治育人的融合统一。

二、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学习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探究教学、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以建筑工程现象和任务为导引,开展“启能、赋能、增能、融能、释能、强能”的“六能”教学。以课前自主探究,引导观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积极探索的求真务实精神;课中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教师有效引导等多种方式,弘扬爱家、爱国情怀,树立崇尚劳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养成学生安全、负责、担当的责任意识;课后鼓励学生开展深入企业、融入社会、研发创作模型等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通建筑力学课程与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结构等课程,以模块、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并将本门课程划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共九个教学单元。突出工程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学生学习后能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力学计算方法,提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静力平衡之约束反力求解、杆件的承载力计算、结构的承载力计算。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挖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增加专业课的知识性、人文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巩固其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将价值传递内化在知识中,價值引导体现在议题中,价值判断贯彻在能力中。

笔者以建筑力学课程中的模块一单元2第8学时“力矩”为例,详细阐述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的过程。

(一)课前知识探究阶段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自学任务,并上传力矩微课以及与力矩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的节目片段等。学生通过观看节目片段,结合发布的线上资源按照自学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并回答相应的问题如“扫把在重心点处平衡时,从扫把的重心点处将其一分为二,哪一段的质量更大”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启发能力培养。

(二)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工程案例等,采用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以“赋能-增能-融能-释能”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四能”教学层层递进,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1.情境导入

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以古希腊力学之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配合图片引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力矩,锻炼学生对知识关联性的认识,以成果为导向,为学生赋能。然后教师播放与课程相关的优秀人物视频,令学生通过观看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院士的求学经历,增强学好力学知识的信心,并以感人事迹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探究新知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风车叶片绕着中心点发生转动、门绕着门轴发生转动的具体情况,由此引出力不仅能使物体移动还能使物体绕着某点发生转动,进而提出问题“力使物体产生转动的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上为各组学生准备教具:扳手、螺母、板。各小组学生用扳手拧螺母,并通过四种不同的施力方式探究影响扳手转动效应的因素,引出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力矩的计算公式。在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中突破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科学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实现“增能”。结合学生探究得出的力矩为零的几种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原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努力了,但是方向不对,同样不会成功,要想成功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将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3.原理应用

教师播放铁路工人独自安装轨道扣件的生产实例,引导学生画出力学分析简图,判断各力产生的力矩的转向,分析一个人就能搬动很重的轨枕的原因,体现力矩原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动脑的劳动精神。通过“学习通”平台查看学生在课前相关学习任务点的完成情况,对观看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回答相应问题的测试题进行数据统计,发现课前测试正确率比较低。经过课堂上对力矩原理的学习之后,再次播放课前任务:科学综艺视频“加油!向未来”节目片段,观察扫把平衡的实验现象,请学生再次作答,正确率大幅提升,对比学生在课前与课中对该实验现象的回答情况,强调可以用力矩原理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不要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蔽、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融能”。

(三)课后知识拓展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学习通”平台提供拓展资源,教师补充播放“江苏无锡2019年10月10日独柱墩桥梁侧翻事故”新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并计算事故中的倾覆力矩和抗倾覆力矩,并将计算结果上传到平台,让学生通过线下小组讨论、线上师生答疑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求解单侧行驶时桥梁不侧翻,卡车的最大载重量不能超过多少”。学生上传作业后,教师请各小组之间互评,以此锻炼学生应用力矩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实现“释能”,同时将树立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意识与防范侧翻事故发生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及法治意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迁移,持续“强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理念得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通过“六能”教学环节,可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丰富的教学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建筑力学课程引用的典型案例有机融合(见表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科学伦理的教育,增强学生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建筑力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教学考核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及时改进教学设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多元主体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非预期成果”,以评价激发动力和创新力,促进全面成长。教师除了要对专业内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建筑力学课程的综合成绩由两块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过程性考核占60%。过程性考核包含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核和思政考核。其中思政考核占过程性考核的30%。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规范操作能力、价值观等。比如“力矩”这节内容,教师根据该节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来设计该节课的思政考核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前查阅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任务点完成情况的统计记录、讨论交流情况等,通过这些记录考核学生线上活动的参与度、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课中,在各小组学生用扳手拧螺母探究力使物体转动效应的影响因素时,教师观察组员之间的分工情况、团队协作表现、严谨程度和学习态度,以此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人责任感,以及严谨细致、注重细节的职业精神;通过播放与力矩知识相关的桥梁侧翻新闻,倾听学生的思想感悟,判断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建构情况,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能力;课后,查看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情况,并对其诚信、精益求精等品质表现进行考核。

綜上所述,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关注国内外工程技术发展,利用正面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反面案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恰当适时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实现课程教学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崛起和腾飞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9-02-24(1).

[2]陈昭昭,王晓龙.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格局构建途径研究:以全方位育人为切入点[J].南方农机,2020(2).

[3]叶卉,汪中厚,钱炜.“三全育人”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J].南方农机,2021(16).

注:本文系《建筑力学(上)》国家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职-2021-0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巍娜(1981— ),吉林白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建筑力学教育;江怀雁(1980— ),广西鹿寨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建筑力学教育。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