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法课堂迁移课外

2022-05-30江华芳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小古文是篇幅简短、语言凝练、主题鲜明的文言文,其布局构思独特,思想内涵深刻,又富含审美情趣。它是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类型,是学生探寻、了解古文化的窗口,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以课文为引子,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指导学生在读中学、悟文意,并将课堂所学方法应用到课外,进行实践练习,扩大阅读的外延,逐步带领学生亲近古文,走进古文化,激发阅读古文的兴趣,树立古文阅读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多形式诵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6-0008-03

引  言

部编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增设了小古文篇目,入选到小学教材中的文章是编委们从众多优秀古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小短文。它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富含哲理,还有的激情四溢,形式上简洁工整,或对话,或故事,或语录摘抄,有很高的可读性、可鉴赏性,是学生探寻古代文化的窗口。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古文时,绝对不能仅把它们当作一篇篇文章来教,更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引子,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爱上小古文,爱上古文化。那么,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运用课堂所学方法,主动去学习同类或相类似的文章呢?文章通过概括分析“古人谈读书(其一)”小古文教学的积极价值,并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小古文范本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

一、“古人谈读书(其一)”小古文教学的价值概述

“古人谈读书(其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文中节选了《论语》中的六句名言和朱熹谈读书的一小段文字,启示人们要学会一些读书和求学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小古文教学实效的视角,教师设计开展“古人谈读书(其一)”教学具有积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文字学习。首篇文言文总计130多个汉字,文字简洁唯美,语言凝练,是非常适合锻炼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典型范例。尤其是文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代表性语句,成为激励学生读书的经典名句,具有鲜明的语言学习价值[1]。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小古文阅读思维。学生在阅读小古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结合相关注释,联系上下文意思进行思考和总结,如此才能理解语句含义,更好地把握文中所提到的读书和求学的应有态度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想。学生在阅读中遇见没有注释的生字新词时,可以适时查阅字典,再回到文中做好辨析学习和判断,有效发展联想思维能力。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小古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中蕴含的“勤学好问”“实事求是”“心到、眼到、口到”等读书求知的有益建议,都呈现出古代圣贤重视读书、提倡学习的悠久传统,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二、“古人谈读书(其一)”小古文教学的课例实践

(一)变换形式,反复诵读

教师在设计开展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时,应遵循“以读为主”的教学原则,将“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样式的文言文阅读课堂,激励学生在反复诵读活动中学会梳理语言和文字信息,理解文章大意,增强文言文语感。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强调的人文要素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并在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中提出要求,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可见,以读为主的策略是学习本文最适用,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策略。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怎么引导学生变换形式反复“读”呢?初读环节,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请大家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老师读的字音、停顿、语调。(示范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文,自由读,反复读,把文章读通、读顺。(生自由练读)

师:请几位同学读读。(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几位学生读,并正音)

师:其实在古代,文章是写在竹简上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出示去标点的竖排文本),你们还能读吗?(男女生分角色读)

这个初读课文环节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形式丰富。学生经历了“听读—练读—检查读—换形式读”的一系列从易到难的自由读书实践过程。一开始,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能帮助学生突破字音的难关,读准字音,读得更加通顺。由于一些字的古今含义不同,学生非常容易读错。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最后一个“知”是通假字,应该读作第四声;

“敏而好学”中的“好”应该读作第四声。所以,教师通过正确的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使学生在正确阅读的基础上读得更为流畅,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不仅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正确范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能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声断气连的独有韵味美[2]。

同时,由于小古文比较晦涩,学生很难把握节奏停顿点。因此,初读的第二步是给足学生自主实践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练读环节是对学生听读的一种检验。教师既可以给学生预留读通读顺文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读准字词和节奏;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应用边默读边批注的有效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大意的理解,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细读课文,把握好字詞重音和停顿,努力读出小古文的韵味。接着,检查个别学生读,是初读情况的反馈,对课堂自读的检测。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难读字音,相机处理,确保做到突破难读点[3]。最后,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变换课文内容编排、去除标点等方式,按照古文的排列方式呈现文本,指导学生循序进行自由读、点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这样既能提高读的生动性,丰富读的形式,又能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推进多种方式的读书实践。

(二)适时讲解,传授新法

理解文章含义和指引诵读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文章大意是小学小古文学习的重难点。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求的是学生能适当地理解,教师只需在学生有疑难的少数字词方面,对少数字词进行适当的点拨讲解[4]。在部编版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小古文课后练习题都提到“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由此可见,利用注释是理解文章最常用的方法。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借助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猜测等。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猜”来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学习,理解大意,训练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梳理出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词和语句,再让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尤其在合作讨论和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倡学生联系上下文背景,尝试“猜一猜”的有益方法,推测新词的意思,然后查阅、验证是否正确。在“猜”的过程中,即使有些学生猜错了,教师也要适时给予他们鼓励,这样可以极大减轻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其克服学习小古文的畏难情绪,掌握理解小古文的必要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由于理解古文的方法有许多,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适合的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5]。在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探寻字源”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文句的理解:

师:文章读得很准确流利了,同学们已经过了第一关读通、读顺,你们读懂文章的意思了吗?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师:这个“耻”是今天的生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

师:关于这个“耻”字,你们平时都给它组什么词呢?

生:可耻、羞耻。

師:看来,大多与贬义有关。这个字在古代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古代它是怎么写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老师查了字典,“耻”从“耳”从“心”。古人认为,听到了不该听的事就在耳边停止住,千万不能让它入心,否则就是一件羞耻的事了。这里不应该入耳的事一般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或者是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联系文章,这“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什么?(指名说)

生:做学问,向任何人请教,都是正常的。

生:有不懂的地方,不明白的事就要向人请教,而不用担心被人看不起。

师:你们平时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会不好意思请教他人吗?(生说有)

师:对呀,抓住关键字“耻”,探究它的字源,就能发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不懂就问,是一种多么谦逊的求知态度!孔子强调的是谦虚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有所成。(板书:探究字源)

师:课文还有两句话(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家结合前后文内容和课文注释,与同桌一起思考后交流讨论吧。

教师精讲“耻”的字源,向学生传授一种理解小古文的新方法,即查字源,解字义,通过关键字字源解析来理解语句的含义。对于其他的两个较简单句子的理解,教师则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检测。这一教学过程蕴含着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理解句子含义的过程,有教师关键处的重点讲解,有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精讲与练习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避免了重复讲解带来的枯燥,丰富了课堂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6]。

(三)迁移课外,拓展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文言文不能教一课得一课,更应该教一课,打开一扇窗,让学生看到窗外广阔的世界。课堂结尾,教师可以这样做。

师:读着读着,我从中读出了许多流传千年的成语。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告诉我们,治学的真正密码。(出示成语“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齐读)

师:其实《论语》这部书还介绍了许多学习的秘诀呢,它们中的许多都变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出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精益求精”“告往知来”等)

师:有人说“半部《论语》能治天下”,有人说《论语》是“东方的《圣经》”,哈佛大学更是把《论语》列为必读的经典书目。咱们读书人,更不能不去读这部书。

教师通过介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顺势提出要求:“利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去读读《论语》。”使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实践,课外阅读面得到拓宽。

结  语

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引子。教师要坚持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着手,优化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好小古文这一把钥匙,发挥小古文文体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通过优化课内阅读掌握的方法,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促进学生在小古文学习中深入品读,更好地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性勇.情趣为引 诵读为本 化境为要:统编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境界[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6):32-34.

[2]邱春晓.小学中高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1(06):19-20.

[3]李改改.辞海知我意,文林谙吾心:小学语文文言文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12):52-53.

[4]汪静东.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创新小古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47-49.

[5]余树磐.始于兴趣 久于方法: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32):179-180.

[6]长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小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1(06):85-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宁德市“十四五”语言文字科研规划课题“书香校园下山区县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NDYW2021-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华芳(1982.2-),女,福建屏南人,任教于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小学,中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