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课堂“冷场”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05-30侯新蕾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冷场小学数学教学现象

[摘 要]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冷场”现象;“暖场”策略

课堂“冷场”现象是指“师生对话、交往衔接的一种中断现象”。课堂“冷场”现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課堂“冷场”现象的表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冷和场具有丰富的含义。冷包含不热情、冷漠的、尖刻等含义;场是指一种特定的地点或范围,指场地、场合、场景、场面。课堂“冷场”现象是指课堂学习活动中缺乏互动、回应。课堂“冷场”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状态,还是一种主观感受,对师生双方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影响。

(一)课堂“冷场”现象之一:卡壳——暂时遭遇困惑

卡壳是课堂“冷场”现象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很多时候,学生前一刻还在与教师积极地互动、对话,后一刻突然卡壳。这种卡壳现象,多半是由于学生认知遭遇了困惑,出现了理解困难等。这种“冷场”现象是一种“暂时性冷场”。“暂时性冷场”是一种“积极的冷场”“绿色的冷场”,是“可以转化的冷场”。教师通过突然对所学知识的复盘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认知猝不及防,陷入一种暂时性的卡壳状态。置身于这种状态之中,学生静思默想,其思维是向知识本质更深处漫溯的。对于卡壳现象,教师应当赋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应当善于对卡壳进行转化。

(二)课堂“冷场”现象之二:冷清——持久遭遇沉默

相较于卡壳的“冷场”现象,冷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冷场”,或者说是一种“灰色冷场”。在“灰色冷场”中,教师往往是自说自话,唱着“独角戏”,其传递出的课堂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不说话、不出声,教师总是在自言自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或者觉得问题可畏,或者觉得问题索然无味,课堂古井无波、悄无声息,从而让课堂陷入一种尴尬、压抑的境地,课题气氛甚至会变得紧张。在这种课堂“冷场”现象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短暂停滞。如一位教师教学折数问题时,提问:“五折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又自己回答:“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八折表示什么意思?”然后还是自己回答。在冷清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仅仅是忠实的听众,而教师的表达则是滔滔不绝。置身于“冷场”课堂之中,师生话语分配严重失衡。

(三)课堂“冷场”现象之三:拒绝——间歇性遭遇抵触

在教学中,还有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者教师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并且间歇性地产生拒绝行为,如表面上倾听,其实心扉已经关闭。这种间歇性的抵触冷场,往往是一种“局部性的冷场”,或者是一种“个别性的冷场”。其多半是师生关系对立,或者对相关知识一窍不通等原因造成的。如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其内容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在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工具操作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较计算75+40和75+4两道算式的不同之处?”当学生出现“暂时性冷场”之后,教师说:“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吗?”这样的话语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并让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索性放弃思考。由此,教师的教学更难推进,课堂氛围更“冷”。

课堂“冷场”现象的形态是多样化的,对于这些课堂“冷场”现象,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并“区别对待”。课堂“冷场”现象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研究课堂“冷场”现象的成因,是教师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只有弄清楚“冷场”的原因,教师才能找到“暖场”的方法。教师要理性、科学、艺术地对待“冷场”。

二、课堂“冷场”现象的成因分析

造成课堂“冷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心理学层面的原因,又有社会学层面的原因。

(一)师生交流不畅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当有充分的师生交流、互动。但在那些冷场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甚至受阻,从而导致教师处于“话语霸权”地位。师生交流不畅的成因,多半是由于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切入学生认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种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课堂独白,不限于教师的自言自语,还包括部分学优生的“话语霸权”,从而让本该百家争鸣的课堂异化成了一种专场演出。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节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出油率”“出粉率”等还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就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油怎样计算?菜籽怎样计算?面粉怎样计算?小麦怎样计算……”如此,课堂就成为一小部分学优生的舞台,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沉默不语。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敢讲,而且不想讲、不会讲,数学课堂的“冷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情绪的影响

情绪在某种意义上,是课堂氛围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冷场”现象发生。情绪具有渲染作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激情,课堂“冷场”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情绪具有信号性、渲染性和调节性,学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会影响教师,而教师的情绪又会反作用于学生。如笔者曾经旁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分数除法”这一节课,这位教师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声调和表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回应。一种对相关知识的漠然,对相关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对知识的探究也无法深入。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障碍、困惑时,教师的焦躁情绪,更是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线性”灌输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喜欢搞一种简单化的“线性教学”,如“一言堂”,教师的“点名式教学”“三句半式交流方式”往往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如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课堂上尽管应用了多媒体课件,但在课堂上学生仅仅充当观众,学生一开始很投入,那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只是为了想观看下一张幻灯片内容,时间久了,当幻灯片播放结束时,学生就不再有心思继续听课。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缺场,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琐碎、机械、简单、盲目,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视课堂“冷场”现象,其成因主要包括“互动冷”“情绪冷”“活动冷”等。当课堂发生了“冷场”现象,教师应当冷静分析、机智应对,多管齐下、有效激发。教师要更新理念,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一种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场域。只有教师能果断、灵动、智慧地转变课堂“冷场”现象,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课堂“冷场”现象的转化策略

对于课堂“冷场”现象,我们应当始终秉持一种积极态度。当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时,教师不仅要迅速捕捉成因,还要相机应用相关策略对“冷场”现象进行转化。通过转化,打破僵局,引导学生走出冷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提问,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善于提问:切入“最近学区”

《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一书中提到,好的问题、好的提问是优质教学的核心。只有通过好的问题,将问题切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新知的连接点上,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认知,才能让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进而让学生深入课堂学习中。杨九俊教授认为,一个优质的提问,问题是基础,而提问是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跨度、梯度、角度,就能促使学生产生好奇、探索的心理。好的问题不仅要关注到教学重难点,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一开始笔者提出的问题是: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如何计算?这样的问题遭遇了“冷场”。原来,学生仅仅知道测量角的度数,但不知道内角和是什么意思。基于此,笔者将“大问题”拆解,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阶梯性的“小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一般三角形呢?想一想如何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不再是迷茫的听众和观众,而成了积极的探究者和实践者。当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之后,笔者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撕角法、折角法、量角法,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由实验转向推理,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

(二)善于对话:敞亮“数学视野”

教师要化解课堂“冷场”现象,就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进而敞亮学生的“数学视野”。“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打开思维、敞开心扉。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搭建支架,降低学生认知、思维的坡度,提升学生认知、思维的效度,从而助推师生共同走出课堂“冷场”。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将教材中具体数量的比较提炼成抽象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循循善诱,将一个“大问题”——“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转化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有的学生赋予人民币的单位,从而将小数的大小比较转化为人民币的大小比较;有的学生赋予长度单位,从而将小数的比较转化为长度的比较;还有的学生赋予质量单位,从而将小数的比较转化为质量的比较等。

(三)善于调整:促发“动态生成”

当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之后,教师不能急躁,更不能粗暴地责怪、打压、责罚学生,而应当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进行积极的调整,让课堂“冷场”现象成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重预设,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予以多重假设。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困惑、障碍,找準课堂学习的正确方向,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盲目地予以所谓的“配合”。真正意义上的“暖场”,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课堂的思考、探究中。如笔者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说:“梯形的面积是上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因为该生预习了教材。面对这个情况,笔者临时转舵,将预设的探究性学习改为验证性学习,提问:“为什么梯形的面积等于上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极容易发生课堂“冷场”现象。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就能让这种“意外”成为一种“不期而遇”,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面对课堂“冷场”现象,教师不必惊慌、不必尴尬,而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以敏锐的直觉捕捉、以机智的方法处理。要让“冷场”成为催生学生深度思考、想象、探究的一种契机,要将冷场的原因作为一种动力、资源。

场域是一种关系构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僵化的物质性、物理性边界,研究场域应当以更加灵活宽泛的视角研究承载其作用效果的个体。课堂“冷场”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好,就能为教师所用。深入研究课堂“冷场”现象、成因,研究应对“冷场”现象的策略、方法,对于提升教师教学力、提升学生学习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侯新蕾(1979—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冷场小学数学教学现象
长安画派“冷场”了?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