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学习情境引发学习提问

2022-05-29徐兰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学习情境小学数学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提问本领,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使命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生活等诸多元素巧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索,并使其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提问,从而为数学教学提供更鲜活的资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理性、科学、有效率,更使得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学习情境;学习提问;小学数学;数学思考

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诱发学习思考,增进学生问题意识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打造快乐学习、智慧数学学习的基本策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并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学习思考、诱发学习质疑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数学知识探究活动之中,并从具体的学习体验中生成学习疑问,提出相应问题,从而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理性的创新。

一、设置生活化情境,引发学习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一直以来被广泛推崇,这是因为它更符合低龄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更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比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三角形的存在,并思考三角形为何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整个学习进入一个理性的思辨状态之中。

1. 引导学习回顾,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个人回想、小组交流等活动,更好地建立三角形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忆、复述,使其对三角形的认识得以强化,也使對应学习的建构变得更扎实。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去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三角形应用一一表述出来。比如有学生说:停放电瓶车时后面的支架与两个轮胎刚好构成一个三角形;安装空调的时候,师傅都会选择三角形状的支架;平时我们使用爬高的梯子时,梯子与墙面、地面也组成了三角形,等等。

学生不一样的陈述,是来自其不同的生活经历。经过交流,学生对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都需要做成三角形状的?”“摆放电瓶车时,支架与轮胎构成平行四边形可不可以呢?”

2. 利用实验感悟规律,从而较好地解析问题

面对学生的疑惑,以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实验,用实验来答疑解惑,从而实现教学突破,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4根细木条和4颗小铁钉做成一个长方形木框,同时指导学生按压这个长方形木框,使之发生形变。学生发现,随着这个长方形木框被施以压力,它逐渐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而且随着施力方向和大小的不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也会不同。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实验,用相同的材料做成一个三角形木框,同样也对其施以压力并观察现象。学生无论怎么用力按压三角形,都没有使其产生形变。

通过对两个形状的木框做实验,学生便产生了这样的认知:三角形在承受压力方面比长方形更稳定。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物体,是否就是考虑到三角形不会随意改变形状的这一特点?

由此可见,把数学学习科学地整合于生活现象之中,并以此为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势必能助推学习的深入,促进问题意识的不断发展,也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灵动,富有生机。

二、创设过程式情境,诱发学习提问

要让学生真正感知、感悟到一个数学知识的原理,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真切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相应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促进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投入相应的实践操作学习活动之中,在不同的操作中产生相应的学习疑问,并在疑问的解答研究中较好地认识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由来,从而建立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

1. 引导猜想,萌生学习疑问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习猜想的引入,让学生在猜想中迸发出智慧,在交流中产生学习思考,从而形成学习疑问,使学习活动更具理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的定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猜想。

2. 引导学生验证猜想

关于如何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在此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量角尺。具体步骤是先让学生各自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再各自用量角尺量出三个角的大小,最后计算总和。此时教师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大小。

在得到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答案后,教师便可以进行验证的最后一个步骤,也就是让学生将各自所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来,边靠边地拼接在一起。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的拼接结果必然会出现一个平角。

猜想是思维的催化剂,疑问是学习探究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真切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感知,形成学习感悟。

三、创造探究式情境,激发学习提问

创造探究式学习情境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较为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的基本措施。为此,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好必要的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较好地感悟知识。

具体来说,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并使其尝试推想圆面积计算的方法。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并提问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在学生发挥想象之后,教师再确定一种可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推导。

如等分合并法,首先教师在圆中画出一个个的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在圆弧造成等分障碍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完整的方格数出来,又将那些不完整的方格进行拼接,组合成完整的小正方形后,再将所有的小正方形组合成规则图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圆面积与规则图形面积的联系,同时根据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用如祖冲之的小故事来顺势引入“π”,即圆周率的概念。对比照本宣科式的概念讲解和被动接受,拥有主动性和参与感的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活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相对好了很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地解读教学内容,较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实情,并以此创设一系列更为合适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引领学生投入实践探索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学习顺利推进。同时,诱发学习疑问,也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等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徐兰芳(1977—),教育硕士,一级教师,盐都区小学数学教学能手,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学习情境小学数学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