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形时间,有形刻画

2022-05-29李嘉欣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任务驱动数学思维

[摘  要] 选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年、月、日”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争议。笔者通过磨课领悟到,深度学习背景下的“任务驱动”不仅能完成学习目标,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的关键在于素材选取要处理好深浅、问题设计要重质不重量、课堂对话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样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才有思维性。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数学思维;问题设计

“任务驱动”在一线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处于两种实施状态。一是学生可达到浅层学习,在外在任务驱动下,被动消极学习并加以记忆,不重视将新旧知识联系,仅基本实现教学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学生可达到深层学习,注重知识学习的批评理解,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关注知识的广度、深度、关联度。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有很多方法,以下是笔者的实践感想。

一、教材研读:合理取舍,注重过程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多教师会根据自身教学安排和教材编排建议将例1、例2合并为一课时,使整节课更紧凑,知识点更饱满。但仔细研读编写意图,笔者认为教学时更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将教学重点侧重于“较长时间单位到底有多长”这一感知上,因此削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讲例1,让学生在教师精设的任务中感受事件与时间的关系。这样省下来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可以进行时间单位知识体系的整理教学,引导学生拓展到更大的时间单位的学习,比如“旬”“季”“世纪”等,让学生在教师巧妙引领下学会整理时间单位并形成体系。

二、学法指导:任务驱动,注重探究

学法基于学情。对于“年、月、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初步的理解,但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知道一个月大概有30天,但不清楚具体每个月的天数情况。学生对于时间单位到底有多长也存在着模糊的感知,时间在流逝,时间很无形,这样“无形”的概念需要教师有更好的学法指导。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改观察归纳法为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一瓶30片装的钙尔奇,每天吃1片,够不够吃一个月?”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月”与“日”的关系,解决问题和知识学习有机整合,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任务“一瓶钙尔奇到底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感知每个月的长度,以有形的天数去理解“无形”的“月”;通过任务“12瓶30片装的钙尔奇,每天吃1片,够不够吃一年”在半抽象的点子图中感知“年”这一较长时间单位的长度……一次次的任务驱动,是通过知识学会思维,在过程中探究感受时间的无形,从而建立较长时间单位的概念。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世纪、季、旬、星期等时间单位。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一年有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每月各有几天。

(3)通过数形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年、月、日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

三、课堂实践:精设问题,注重体验

1. 课前设问,感知“无形”

展现已知,暴露未知,才能点明学习的方向,且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笔者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对时间单位掌握的程度并唤醒旧知。

片段1

课前任务单

问题1:

现在是:(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年、月、日、时、分、秒”是(    )单位,我们已经学习了(    )。

(2)在“1年、1月、1日、1时、1分、1秒”中,(    )最短,(   )最长。

(3)在括号里填写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   ) (   ) (   ) (   ) (   )

年 ← 月 ← 日 ← 时 ← 分 ← 秒

任务1:

①先独立填写,再与同桌交流。

②你觉得1年、1月、1日、1时、1分、1秒分别有多长?

③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填写当下具体时间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动态性,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时、分、秒”,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即“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的长短,同时回忆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尝试着写出“年、月、日”之间的进率。从实践中发现,98%的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完全正确写出一年有12个月、一日有24时,对于“一月有几日”的答案不一,但答案基本也在28~31天,多数学生在此空上会填一個答案,也有个别学生知道不同的月,天数不同,不知道填多少才正确。基于此,带着“一个月到底有几天”这样的疑问非常自然地引入新课探索。

2. 问题引领,初感“有形”

问题是教师诱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源头。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关注有效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展数学思维。

片段2

PPT出示一瓶30片的钙尔奇图片。

问题2:如果每天1片,这瓶钙尔奇能够吃一个月吗?为什么?

任务2:为了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将书本翻到第76页至第77页,根据这两页上的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完成第77页的表格填写和表下面的填空。要求:

①先独立填写,再与同桌交流。

②你发现了什么?

③你与同桌的答案哪里不一样?

教学时,引导学生聚焦要解决“一瓶30片装的钙尔奇,每天吃1片,够不够吃一个月”,就要先梳理清楚每月天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上两年的年历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这样把目标和思考落实在问题的研究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可见问题引领比单纯的观察归纳任务让学生的思维更能获得发展。

3. 数形结合,理解“有形”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单靠数据是难以想象的。数形结合的任务操作能让学生深刻地体验事件与时间的关系,逐步地建立较长时间单位的观念。

片段3

问题3:如果每天1片,这瓶钙尔奇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

师:我们先来看看1月,1月1日吃1片,1月2日吃1片,1月3日吃1片……一天1片,够1月吃吗?为什么?

PPT出示涂色1月31日以表示这一天不够吃。

任务3:请在下面的情景图中涂一涂,圈一圈。

PPT出示任务要求:将不够吃的这一日涂上颜色,将刚好够吃的这个月圈一圈。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三,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全班交流。

师:不够吃的有哪些月?为什么?

师:哪些月刚好够吃?为什么?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记住大月、小月?

师:你认为哪个月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

问题4:这12瓶钙尔奇够吃一年吗?你怎么知道的?

问题5:如果一瓶钙尔奇有60片,每天1片,哪两个月够吃?哪两个月不够吃?分别少几片?

对于一个月有多长的时间观念,不一定让每个学生达到深度的学习,采用数形结合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过程。多媒体课件上一天一片增加的钙片数意味着一个月时间的流逝,让学生有所感知一个月的长度,在一整页点子图的视觉冲击下同样初步感受一年的长度。虽然这样的观念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一开始可能吃力,但若不如此,后面的学习会更难。

4. 建构体系,延伸“无形”

学生在学习“时、分、秒”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了“年、月、日”,应该自然引导至更大的时间单位加以延伸,并通过图表建构其体系。

片段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你还知道更大的时间单位吗?

PPT出示知识链接:

(1)1-3月为第一季度;4-6月为第二季度;7-9月为第三季度;10-12月为第四季度。

(2)每月的1日至10日为上旬;11日至20日为中旬;21日至月末为下旬。

任务4:在括号里填写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问题6:为什么上半年的天数有的年会不一样?

师:有365日的这一年叫平年,有366日的这一年叫闰年。

本课设计将“年、月、日”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更常用到的旬、季度、世纪等时间单位连接,学生在一开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何为一旬,何为一季度,在展示的同时追问学生:第一季度有几天?第二季度有几天?每个月的上旬有几天?以便学生在建构体系时有整理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对时间单位形成清晰和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反思:回顾生成,注重引导

1. 持续关注评价,引导深度反思

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为促进学习而教,在课堂语境中,教师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学的境界呢?比如在课堂的开始学生尝试填写“月”与“日”之间的进率,教师不可无视学生的单一答案,应耐心地看向学生,这样学生会思索自己的答案对不对,其他学生也会跟着思考,每种答案都会被教师及时记录在板书上,并随之开启新课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答案到底对不对”的疑惑融入课堂。再如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2月天数不一样的知识基础上,表现出对于平年、闰年的求知欲,教师关注学生内心,点明平年、闰年的概念,抛出问题“平年、闰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关注,提升了学习兴趣,又能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还错例给学生,促使思维碰撞

当学生出现错例时,教师不可因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慌忙处理,要不急不躁地把错例抛还给学生。比如在“一瓶钙尔奇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的涂色探索环节中,有个别学生将不够吃的月份涂出来,便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想对这位同学说的?”学生会自发观察并相互提醒审题的重要性,把不够吃的这一日的空格涂色,而不是把月份涂色。不但没有让做错的学生的自尊心因老师批评而受伤,反而让其明白自己錯误产生的缘由,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好学风。

任务驱动的课堂实施,从线性到块状,从导教到导学,从小问题到大任务。课堂教学中的任务,直指教学内容的本质,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具有极强的探究性,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立意于此的“年、月、日”选用任务驱动法,从大任务“一瓶30片装的钙尔奇,每天吃1片,够不够吃一个月”到另一个大任务“梳理相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采用块状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归纳年、月、日之间关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整理同一板块知识并形成体系。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有机整合,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更值得一线教师进行探索。

作者简介:李嘉欣(1993—),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任务驱动数学思维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