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一年级学生上课“不听”

2022-05-29管媚婷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数学思维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课程目标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兴趣、能力的培养。而小学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各科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在一年级入学后如何处理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将对他们以后的小学学习产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为此,一年级教师应特别注重幼小这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设计衔接课程。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課堂教学;数学思维

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学习活动则是师生共学、互教互学的有效载体。疫情背景下,有一批特殊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幼儿园大班只上了一个秋学期,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不听课”的现象。一方面是幼小衔接不到位,另一方面,课堂活动的设计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立场和教师立场两方面再议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

一、幼小衔接——软着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入学阶段就培养其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教师应针对两个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将衔接的重点放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在初期课程中,笔者做了以下衔接。

1. 课堂情境生活化

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课,叫“有趣的数”。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教室里、校园中找到有趣的数字,并用数字说一句完整的话。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进入数学世界的时候,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且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

2. 内容设计弹性化

课程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提出合理、适当的要求,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材内容要体现一定的弹性,照顾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已经学过拼音和有一定识字量的学生来说,认识一些数学常用字不是困难,他们已经能独立读题、理解题意。而对于在幼儿园或者课外没有提前学习的学生来说,读数学题并且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成了首要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指读的好习惯,打开书本小手指题,老师领读我跟读,还可让能力强的学生做领读员,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先认识数学常用字,在跟读中理解题意。

3. 课堂推进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常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而小学教师更要突出直观形象教学,动静结合,编排各类数学游戏,寓教于乐。如期初课程中“有趣的数”中的数字体操、数字歌,“数从哪里来”中的抢椅子游戏,“图形世界”中的摸图形盲盒游戏等。

4. 常规培养细节化

就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会听课是影响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养成听的习惯至关重要。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各方面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处于幼儿园阶段,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马上掌握要领并付诸实践。因此,将听课的要求细化就成了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贯彻实行了“五心听课法”,听课时做到:专心,即听课时只听老师讲和同学发言,不想其他,不做小动作;用心,即听、说、思并用,将自己听到的内容有选择地记录下来,有疑问的地方下课及时找老师解答;耐心,即先听完别人的回答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随便插嘴;细心,即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要会正确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并且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虚心,好的课堂是能包容不同声音的,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要思辨地看待,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扎实推进

一年级是数学课程设置的起点,但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学生进入学校时,身上已经鲜明地带有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烙印,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学习习惯、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各自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了解差异、利用差异、弥补差异,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因此,数学课堂如何真正实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成了目前一年级数学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 看见目标推进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课程目标是:①联系生活经验经历比较的活动,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概念。②依托长短比较的学习,渗透比较的一般方法,并由此类比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和轻重。③在多个物体的比较中初步渗透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在丰富的情境中培养灵活比较的能力。据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在第一课时扎实了新授部分,让学生充分挖掘例题图中的比较素材,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使他们初步能用较完整的数学表达来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比较关系,如红绳比黄绳长,黄绳比红绳短等,基本达成了目标①和目标②。第二课时相应地就成了一节“比一比”的练习课,教学目标也向目标③倾斜,在育人价值上实现巩固新授、能力提升、思维生长,其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聪明起来。

教材的想想做做设计了7道练习题和1道聪明题,教师在习题讲解中一要禁“格式化”,二要禁“炒冷饭”。如果每道题都是教师读题、学生思考、集体交流这样的模式推进,学生很快就会缺乏兴趣。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堂上往往前两题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到后半程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劲,注意力也飘向了其他地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转变提问方式,注重同桌合作,交流评价时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做到重心下移,在课堂推进中实现衔接“软着陆”。此外,对于新授中反复强调、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题目,练习课中就可以快速交流,或发挥小老师作用,从而留足思考时间给第5、6题和聪明题。这样的时间安排,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些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数学问题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发展,包括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2. 看见思维生长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比长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变化了问题情境,而不是总定势两个物体的比较,也不总是一眼能看出比较结果的情境。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的长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放置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如第1题左图先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比两支铅笔的長短,右图是三支铅笔平放在桌上比长短。第2题不是直接要求比长短,而是把问题情境迁移到了比家到学校路的远近,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比长短的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顺利解决问题。在比长短概念的认识中,“高矮”“远近”本质内容都是在比较物体的长度,因此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长短”的含义。第3题依托方格纸比长短,此时,笔者通过提问“都是比长短,这道题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前两题中铅笔和路都是直直的,一眼就能看出比较的结果,这道题由“直”变为“折”,不能直接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追问:“现在你准备怎么比?”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开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方格纸中数格子就可以啦!”在这里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方格纸,教师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判断与推理能力,思维生长了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年级学生怎么想就会怎么说,怎么说相应地也反映其想法。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表达的涵养,充分发挥口语作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效果。对于比较结果的表达,学生一般都能表达清楚,在比较单一、明了的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想想做做第1题的左图、第2题、第4题的左图、第6题。但对于稍复杂的情境或是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就显现困难了。例如想想做做第4题的右图和聪明题,在两两比较中,对中间物体应该如何描述?显然用原来的表达方式已经不够严谨,而且不容易让人理解。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能体会到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比较,结论是相对的。要说清楚×比×长,×比×重,要用规范、严谨的句子描述比较结果。例如聪明题,层次1,教师提示由左天平知1个菠萝比1个梨重,由右天平知,1个梨和2个桃一样重——1个梨比1个桃重;层次2,表达结论:菠萝最重,桃最轻,梨比桃重比菠萝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比较的思想,理解比较的方法。同时,×比×长也可以说成×比×短,适当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口头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3. 看见学生需求

据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最大需求就是获取新知识和受到教师的关注表扬。此外,数学课堂兴趣第一,兴趣的需求是学生的第一需求。从理性层面上看,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学有所得,都有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内心需求,这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从感性层面上看,从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伴有愉悦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扬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是他们的愿望。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课堂练习讲解教师应采取学生都会的不讲,部分学生会的少讲,有难度的要分层突破难点地讲,并大胆舍弃难度不大、训练意义不大的练习题。只有目标简明才能集中火力攻破难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锻炼思维。还应注重设计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有挑战、在思考。

(2)注重比较,融会贯通。教学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教师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把握易错、易混淆概念的本质,响应需求使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中编排的习题。

不难看出,教材编排这样的两道实际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表示位置关系的词语和从图中清晰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开放的表达和交流。第一小题已知领队1人和领队后面的8人,求总人数; 第二小题已知一共有8人,求队伍末尾戴帽子的男孩前面的人数。这两道题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易错题,这样对比复习突破了这类难题的难点,明确了分析条件和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迎接挑战,感受数学综合性的特点,不畏困难,并感悟数学之美。

(3)多元评价,正面引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激励学生在数学课堂有效听课,获得更好的发展。因学生学前基础和兴趣、努力程度等存在客观差异,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对于课上经常走神、不能专注的学生,恰当地、及时地纠正和鼓励很重要。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几个小目标,并分阶段达成,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适当给予奖励和表扬,也可通过家校通力合作,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疫情背景下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虽然幼儿园大班只上了一个学期的线下课,但教师只要重视幼小教学衔接工作,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做到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课堂参与感、挑战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学习新知识的魅力,让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相信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成为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学生也一定会从一年级开始爱上数学课,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作者简介:管媚婷(1994—),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数学思维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论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作文启蒙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