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在诊断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2022-05-27韩思思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4期
关键词:胃肠道超声小儿

韩思思

摘要:近几年,超声诊断仪器逐步完善,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超声显像针对胃肠的解剖结构的分辨率逐步提高。现阶段,超声检查属于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对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肠扭转、肠旋转不良、胃食管反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均能实现有效诊断。本文针对上述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超声显像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超声;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4--01

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此类疾病发病急、病种多样化,病理基础较为复杂,预后效果不佳。早期进行诊断明确至关重要,超声属于无辐射、无创、容易重复操作的诊断方法,近几年,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本次将针对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实施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展开综述。

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属于临床小儿胃肠道常见疾病,其占据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患儿出生后2周起会发生呕吐,呕吐物不包含胆汁,体质量未发生明显提高为其重要临床表现[1]。此疾病在男童中高发,男女比例一般占据为5:1。大部分为第一胎足月儿。可直接观察到患儿幽门环肌增厚以及幽门管增高,主要典型病例一般在空腹8小时后胃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潴留。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标准一般为幽门狭窄指数在50%以上,幽门狭窄指数小于35%可基本排除。国内外的相关医院中利用的另一个診断标准为幽门管长大于12mm,幽门环肌厚度大于3mm,但后者诊断标准当中幽门及厚度与幽门管长度部分与幽门痉挛诊断标准存在重叠[2]。因此,检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幽门图像的尺寸变化,正确进行幽门痉挛以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鉴别。在此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疑似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需要实施超声检查前空腹4~8小时,如充盈胃体会对于幽门及厚度以及幽门管长度的检测造成影响。近期临床研究学者报道,新生儿幽门膜闭锁引发的胃出口梗阻等相关罕见病例,超声一般表现为胃扩张。幽门肌不具备明显异常,此疾病手术当中可以有效证实,因此,超声提示幽门未见明显的肥厚患儿无法完全排除幽门疾患,应进一步实施上消化道造影。

2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属于小婴儿的常见病,主要病理特点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或胃食管连接部及周围解剖结构发生异常,情况严重者会对于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世纪初临床研究学者报道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胃食管反流诊断中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为临床胃食管反流的有效诊断手法。正常小儿胃食管连接部位一般为腹主动脉与膈下肝左叶后方位置。超声检查通常在小儿摄奶、饮水后几分钟进行。异常情况者可观察到存在点状高回声由胃部逆流到食管,其位置一般可抵达食管的一半高度。病情严重者可到达食管顶部一半高度,直至口腔一溢出胃内容物,食管发生变化。通常认为,钡餐为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金标准,近几年,伴随超声技术逐步发展,超声检查应用在更多疾病诊断当中[3]。

3 十二指肠梗阻

十二指肠梗阻属于不完全梗阻以及完全性梗阻,完全性梗阻一般由十二指肠闭锁引起,腹部X线平片能够实现有效诊断,其症状较为典型的腹部“双泡征”。不完全性梗阻病因相对较多,例如,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狭窄、中肠扭转、环状胰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十二指肠前静脉、先天性索带等。超声对于上述不完全性梗阻可实现有效诊断鉴别,具备重要意义。

3.1肠旋转不良

肠旋转不良为幼儿及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正常肠系膜上静脉一般在肠系膜上动脉的下腔静脉前方以及右前方,与脾静脉汇合成为门静脉。肠旋转不良为其肠系膜上静脉移位到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以及左方,腹主动脉前方的二维超声能够对于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扩张进行观察,能够分析胃内容物潴留频谱,多普勒可及时显示动脉、静脉的频谱。临床国内研究学者报道,肠旋转不良的超声检出率约为75%[4]。

3.2中肠扭转

肠旋转一般由肠旋转不良而引发,二维超声表现出十二指肠扩张末端表现为鸟嘴样,肠系膜上静脉以及分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但并非所有的中肠扭转化患儿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位置均产生逆转。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表现出特有的“漩涡征”,“漩涡征”属于中长扭转的重要指征,具备较高的特异性。临床国外研究学者报道,肠炎患者其肠壁增厚,超声能够显示出漩涡征,但需要注意的是,肠炎患者漩涡征的环绕方向为逆时针,扭转为顺时针,需要依据上消化道造影进一步确定。

3.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由于长期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较小,引发相关症状。临床间歇性发作表现出患儿进食后存在上述饱胀疼痛,并伴有一定的呕吐情况。患儿采取俯卧位以及左侧卧位时能够轻微缓解。临床报道显示,新生儿时期一般表现出反复发作性胆汁性呕吐[5]。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腹部二维检查可显示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从夹角中通过十二指肠横段或上升段的解剖关系能够动态观察十二指肠蠕动时腔内镜的变化以及腔内容物流动状态方位改变。如存在以下超声表现,则高度怀疑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以十二指肠显示漏斗形图像,肠系膜上动脉压及主动脉之间夹角在12°以下。

4肠重复畸形

肠重复畸形发病部位一般较为常见的为回肠、回盲部,占据50%,其次为空肠、大肠、胃十二指肠,大部分在婴幼儿时期,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存在血便、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腹部包块,但缺乏特异性表现。肠重复畸形的典型超声表现为囊性包块。同时,后壁界清,其中存在囊壁三层,分为强、弱、强回声,为典型的“双环征”,存在难以探及的血流信号。国外研究学者报道,超声检查过程中,囊性占位存在类似肠蠕动表现,可对于肠重复畸形诊断进行明确[6]。

5肠套叠

肠套叠一般在小儿6个月至2岁中产生,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主要发病原因不够明确,发病前尚未存在明显的前驱症状及诱发因素。通常年龄较大的儿童患有肠套叠会具备潜在的肠道异常,例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瘤等,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果酱样便、呕吐等,体检时触摸存在肿块。超声检查在腹部右上部位会探及到存在“同心圆”以及“靶环状”肠曲团块。探头旋转90度,表现出“假肾征”以及“套筒样”的肠曲团块。横断面显示出同心圆中的最外层,低回声表现出水肿增厚,其中后约为明显空气灌肠复位,增厚明显其空气灌肠复位越困难。肠套叠中肠管是否坏死可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但患儿在此过程中需要镇静,超声诊断肠套叠具备较强的优越性,能够对于整复后患儿实现即使随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痛苦[7]。

6大肠梗阻及低位小肠梗阻

低位小肠梗阻大肠梗阻的病因相对多样化,主要为胎糞性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巨结肠、低位肠闭锁、腹股沟斜疝。低位肠梗阻患儿超声检查一般表现出腹部存在多个肠曲扩张,直径一般在2~3cm左右,其中肠腔内容物相对较多长,如肠蠕动存在亢进或消失,并伴有腹水征象。鉴别诊断中,其胎粪性肠梗阻以及胎粪性腹膜炎超声表现出朝内容物存在浑浊,肠腔内可探及弥漫性强回声区,肠腔一般与周围组织表现出粘连,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腔便秘、腹痛、呕吐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其下腹部及盆腔内聚集大量气体,膀胱后方及下方积气更为严重,肠腔直径相对明显,其长壁增厚明显,长腔内径在3cm以上,肠壁后在0.4cm以上,对于未见明显的肠蠕动进行动态观察,确诊时依靠肠粘连黏膜病理活检,通常腹部肠道气体聚集,超声难以对于低位梗阻病因进行确诊,可怀疑消化道低位梗阻患儿超声可排除腹股沟斜疝以及肠套叠,需要实施上消化道造影对于病因进行明确。

综上所述,超声针对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范围相对较广,可覆盖各类疾病,与CT、X线、核素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具备无痛性特点,其诊断价值逐步凸显。

参考文献:

[1]何应梅. 数字化胃肠造影在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21,28(11):1285-1287.

[2]曲军. 分析高频超声对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108-109.

[3]孙冲,李敏龙. 超声检查在小儿胃肠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现状及应用价值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3):54-57.

[4]霍亚玲,刘杨,王丹,等. 高频超声对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12):897-899.

[5]罗兵,杨贺,王义成,等. 超声对右心室梗阻性疾病胎儿右心功能的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3):363-365.

[6]王冬冰,吴海云. 小儿十二指肠梗阻性疾病应用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研究[J]. 中外医疗,2018,37(20):184-186.

[7]王俊红. 浅表超声与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效果比较[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02):166-167.

猜你喜欢

胃肠道超声小儿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小儿难养
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胃肠道功能紊乱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