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遥感”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建设与创新实践

2022-05-22夏志业仙巍刘志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元素课程思政

夏志业 仙巍 刘志红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大气遥感课程作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旨在为国家培养解决大气环境等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门性人才,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基于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特色与国家现实需求,深挖“大气遥感”课程包含的丰富思政元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融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并通过以赛促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完善创新实践机制,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以此达到专业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切实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气遥感;元素;创新实践驱动

[基金项目] 2021—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测绘与地矿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拔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GCD-2021-09;JGCD-2021-10);2021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一流课程“金课”建设类项目“遥感科学专业‘大气遥感’课程思政建设”(JYJG2021022)

[作者简介] 夏志业(1984—),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遥感研究;仙 巍(1979—),女,山东青岛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遥感研究;刘志红(196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遥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113-04 [收稿日期] 2022-02-28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建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与地学、大气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2021年末,国务院学位委通过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使得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与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等显得越发重要。同时,我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作为各种评估与考核的主要内容。但不同专业、不同性质课程,赋予课程思政不同的内涵。即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加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显得重要而及时。本文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大气遥感”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及创新实践[1,2]。

一、“大气遥感”课程特点

“大气遥感”作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基础课,课程教学内容包含辐射传输原理、大气辐射传输方程等数理知识,大气温度、湿度、地表参数、气溶胶、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卫星遥感反演原理与方法,以及大气遥感前沿知识,包含大气污染、近地面臭氧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及环境工程相关应用等。课程与全球变化、大气污染、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等国家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息息相关。

当前存在大气污染物偷排乱排、大气环境参数监测造假、环境工程评估不严等现象,这与大学教育目标相悖。因此需合理设计“大气遥感”课程思政内容,并创新驱动促进教学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大气遥感”作为工科类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好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大气环境相关概念,认识大气环境问题及其生态效应对国家、人类健康的影响。了解全球变化下相关领域发展进程及热点,提升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环保科学素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传承科学精神、厚植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当前“大气遥感”课程思政既存在共性问题[3],也有独特性。这也是当前背景下大气遥感课程思政的机遇与挑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专业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一般较薄弱,不够重视,教学过程主要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对“教”与“育”的辩证关系思想认识模糊。

(二)学生方面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加上大学生较年轻,对海量信息不能正确分辨,在教师不了解学生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两者较难深度互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般。

(三)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一般是教材与实际科研的融合,学生较难接触学科前沿、学科发展,这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式也较传统,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新学生了。同时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也普遍不足。导致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针对上述问题,教学团队从如下五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首先要基于本课程的性质等,根据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指标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2.提炼思政元素。通过文献、科研项目、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考查等多种途径,精准提炼与时代精神、与专业素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形成与时俱进的素材资源库。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才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而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也才能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3.改进教学环节。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扎根学生心灵,是教学环节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将教学讨论、课程汇报、翻转课程、案例教学等手段融合到传统的讲授课堂中,做到润物无声。同时,通过创新实践、竞赛等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转化为应用,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教师维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评价中,并形成激励机制;学生维度,形成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跟踪、双向互动的开放体系。

5.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立包括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师、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基地等不同角色的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校内外单位互补、多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本文针对上述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若干方面,建立了思想政治框架如下图1所示。进而结合教学章节安排,深度挖掘对应思政元素。具体如下。

以第二章辐射传输原理为例,由于该章节数学知识推导过多,学生存在厌烦、不愿深入理解等现象。因此通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是本专业的大科学家叶笃正、曾庆存先生为例,介绍前辈扎根基础科学、在大气辐射传输、红外遥感、气象卫星应用等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从而推动我国遥感事业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如此,既介绍了本章的重点内容,也展示了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以第五章地表温度反演为例,介绍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进而说明城市空间规划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介绍青藏铁路及冻土对温度的敏感性等,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素养等。以第十章大气环境卫星遥感前沿为例,介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以及其涉及的大气遥感的具体科学问题;联合国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17个问题均与遥感相关,从而让学生明白国际竞争的背后其实是科学的较量,激发学生为遥感奋斗终生的理想。

三、教学方式改革

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生有了该能力,才能正确对待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头脑,才能做到从认知到认理最后到认同。做到分辨是非,而不是喊口号贴标签。因此,本课程主要进行如下教学方式改革。

(一)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PBL问题导向教学方法 、TBL小组合作学习法、CBE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时空场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堂教育方式,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4]。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这是激活课堂学习气氛的关键,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各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碰撞,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这是融合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改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盲从,不会跟风,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够从大气遥感课堂教学内容中深刻体验到:知识报国、科学家精神。同时也渗透了人类了解自然、发现自然、分析自然的方式。该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智慧,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做到教与育的有机统一。

(三)利用线上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自我学习[5],逐渐提高探索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系列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效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大教学目标。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即将传统的实验、实习向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方向转变,将我校特色工程实践植入课程思政,鼓励学生通过理论所学设计创新实践方案,在实践中让学生实现自我实践的价值[6]。

(五)引导学生从反思中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堂所学知识充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枯燥的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理论,而是将理论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将学习由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探索的过程,寻求存在的意义和行为实践的合理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创新实践驱动思想政治深入发展

创新实践驱动,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深化、巩固课程思政效果,并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以赛促学,以赛升华课程思政。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公司实习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多渠道提升自身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多平臺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从而明确社会责任,形成正确价值观。

2.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学和进行研究,给学生确定自学任务,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与综合,对学生成果(论文)进行概括、剖析与总结。

结合学科领域前沿进展与教师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为教学内容提供新鲜血液,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有效提升自我思辨能力,让学生在获得感中逐渐形成独立人格与爱国情操。

结语

本文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大气遥感”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践驱动等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本案例研究可为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专业等相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高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教学团队运作机制等,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2-01-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李英杰,麻庆苗,梁亮,等.“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4):68-70.

[4]赖绍聪.“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1):18-22.

[5]劉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6]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Course

XIA Zhi-ye, XIAN Wei, LIU Zhi-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ational strate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the core course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course tries to cultivate specialized talents to solv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or the coun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is cour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syllabu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s school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combs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an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all the links such as the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mechanism is improved b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s, so as to driv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train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to make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elements; innovation-practice-driven

猜你喜欢

元素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