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校社团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5-22韩明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双减

韩明

摘 要:“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学校文化课程来说,学校社团作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学校社团活动展开研究,分析“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以期对学校德育教育、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双减” 德育教育 学校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体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学校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多样性,可以为学校培养德育人才提供便利条件,为实现学生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忽略学校社团的作用,仅将学校社团活动作为学生一种休闲方式,这种认知限制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打造更为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学生学习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双项提高。

一、学校社团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作用

学校社团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1]中学生年龄尚小,身心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相较于文化课程,学生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更强,由学校社团作为依托也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社团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社团活动类型进行选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锻炼学生思想意识,让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自主找到符合自己发展的精神食粮,达到德育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双重作用。

学校社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完成社团活动后,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社团文化也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秉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充满正能量地面对学习和生活。[2]此外,学校社团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建立了团队和竞争意识,明确团结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情操,推动学生在未来发展的目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学校以好奇心作为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让学生在社团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虽然学校社团是在学校和教师领导下形成,但具体的活动主要由社团成员组织执行,这对于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种考验。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遵守相关规定。可以说,与其他教学机制相比,社团的约束机制较弱,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这种责任感是依托学生本身的意愿,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传统教学活动下,学生缺少对生活和学习的认知,只能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参与课程学习,而学校社团里的竞赛或是演讲等活动,都需要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和思维意识来完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学校社团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创设德育教育环境

“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将学校社团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利用社团本身趣味性和多样性特点,让学生在实践和成长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3]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提供助力。为保障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学校本身应借助校内外力量,拓展学校社团资源,建立更符合“双减”主旨且学生感兴趣的社团项目,让社团能够真正在德育教育中发挥效用。就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如长期处于同一种社团活动中,学生就会丧失积极性。为此,在开展社团建设以及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以学生兴趣为主,设置更为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利用社团活动唤醒学生活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都在社团中得到有效培养。要使社团活动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校可适当增加在活动经费、培养社团骨干力量,建立具备丰富经验的社团组织队伍,实现学校社团的规模化发展,使更多学生能够被吸引,从而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4]如可以设计一些文艺类的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组织小组自主研讨参赛的节目,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为保障每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小组成员都能分配到合理任务,社团负责人可在比赛前期明确每位学生需承担的责任,由学生自主划分需要负责的宣传、摄影、乐器等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社团活动开展时对学生予以鼓励。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事物评判标准,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在团队中需要承担的角色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鲜明的自我意识。

(二)敢于“放手”,培养学生责任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若想切实使教育产生作用,还需“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眼、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时间、空间”。根据这一理论,德育教育还应从实际着手,而并非片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于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以说教、宣讲等方式展开,还需用“解放”的态度展开德育工作。学生社团本就是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在自主性驱动下形成的团体,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具有较大的可选择空间。若能基于社团的实际情况实现德育的渗透,必然能够加强这一原本“由兴趣形成的”松散团体的凝聚力,在社团活动中展现出优势,提升社团的凝聚力。

教师在社团建设方面应允许学生自主组成社团,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允许学生自主加入、纳新,将时间、空间交给学生自主选择,于均衡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以责任、团队凝聚力等内容实现德育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感受到责任感,作为社团的一分子,为社团的发展而努力。[5]相对于教师,学生们固然较为青涩,缺少阅历,但其仍能够具备自主选择的思想、能力,并且对于自己具有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此作为德育渗透的基础,让学生在社团建立前便认识到到社团并非简单的“过家家”,而是一个需要众人通力协作、为实现目共同努力的集體,社团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实际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能够在了解学生社团的责任、性质,并感受到团队工作中的自身职责、团队职责,拓展眼界、提升阅历,实现德育水平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在学生自行规划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责任感的培养与团队凝聚力的强化,使学生在社团工作过程中能够秉持正确的观念展开活动,提升阅历、锻炼能力,实现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的发展。

(三)基于问题展开交流,以交流实现德育

学生建立社团后会开展活动,通过活动维持社团凝聚力,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交流机会,师生交流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借此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从熟悉到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以此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现阶段学生社团一般在班级、年级中展开,也有一部分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范围内招收成员开展活动。大小不同的社团活动的规模也有所差异,就共同点而言,这些活动都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需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机会相对较少,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这正是教师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以社团纳新活动为例,每一学年开始,每届学生毕业、入校的交际时间,正是社团纳新的关键时刻。[6]社团需要扩充成员以维持社团的发展,需要学生以有效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此时,教师可先观察学生招新情况,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之后尝试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开展德育工作,结合实际事例,提出建议,给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老师亦能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便于教师就实际展开德育工作。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及社团的发展现状后,教师可针对实际,结合自身经验与阅历提出建议,并从社团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帮助。如社团发展过程中常面临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新团员还未加入的“青黄不接”阶段,而此时社团负责人会由于担忧而焦虑。此时,教师便可以此开展德育教育,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最适合的方式扩充社团成员。教师可从求同存异、交互包容等一系列德育知识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到社团的本质在于招募志同道合的同学,以志趣相投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社团进步的同时实现提升,这是一种“贵精而不贵多”的选择,需要在交流、磨合中确认同学之间是否兴趣相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的兴趣各不一样,因而不同社团的人数规模也存在差异,需要正视这一情况并从实际出发,以兼容并包的角度寻找兴趣相同的同学。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般,也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社团便是尊重不同、寻求共同的“求同存异”的过程。因此,社团还需尊重个体情况,教师就这样的主题与学生展开交流,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德育渗透目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指导,顺利度过可能出现问题的阶段,切实拉近师生关系,同时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加大多方面扶持力度,优化社团德育建设

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学校是学生社团的领导,需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建设。与此同时,社团还应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设计灵活的资金募集方式。首先,学校应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充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与必须经费,为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其次,学校还应注重全校品牌活动与精品社团的扶持与鼓励,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动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为德育的渗透创造良好条件。最后,学生社团应拓展思路,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扶持,尤其是知名企业家与优秀校友的支持,调动多种社会资源以增强社团生存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2. 加大师资力量扶持力度

提高学生社团运营水平、运营层次的关键所在在于师资力量的提升。所以学校在选择指导教师时应从多方面考量教师的专业能力,选择责任感强、思想素质水平高、热心学生社团工作且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对于社团指导教师还应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以学生评价及工作能力作为依据,综合考评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针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从整体上提高师资力量。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更强调德育教育功能。学校社团能够在解放学生天性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格,推动德育教育的开展。为发挥学校社团实质效用,将德育教育贯彻于实际,教师要将社团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社团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莎. 利用微社团研学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1(1):61,89.

[2] 霍炬. 社团活动在学校德育及教学工作中的作用[J]. 科幻画报,2020(8):59.

[3] 李环苓. 学校广播社团的隐性德育功能探析[J]. 教育,2020(15):26.

[4] 马海涛. 校园体育社团融入德育的实践探索[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3):49-54.

[5] 马腾飞,张丽,姜乐. 发挥中小学社团的德育功能——以“红楼梦赏析”社团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2020(9):22.

[6] 张春伶. 小社团大德育——学校“诵读”社团的德育功能探索[J]. 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C1):102-103.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