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CT评估

2022-05-05吴佳美刘梦奇周印李庆姝张静毛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胃窦危险度分级

吴佳美,刘梦奇,周印,李庆姝,张静,毛芸*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重庆 400016;3.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54;*通信作者 毛芸 maoyun1979@163.com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以胃的发病率最高(50%~60%)[1]。GIST具有临床异质性,有不同的预后风险。目前常用的肿瘤预后风险评估标准较多,中国最常用的是200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改良版标准(modified NIH,M-NIH)[2]。M-NIH标准基于有丝分裂指数、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肿瘤是否破裂进行危险度分级(极低、低、中、高)。已有指南及相关文献表明,肿瘤具体生长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3-4]。根据危险度不同,胃原发GIST的治疗及随访策略也具有差异[5-6],准确的术前分级评估是制订治疗方案的基准。

上述危险度分级评估均基于病理学检查,存在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差[7]、取材样本量不足、肿瘤异质性大而抽样偏差大、肿瘤质脆操作不当可增加播散风险[8]等不足。增强CT作为GIST的标准检查方法,已有学者提出可以使用增强CT的部分定性和定量指标对GIST危险度分级进行术前评估作为病理学检查的补充,但CT风险评估尚无公认的定性及定量指标[9]。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以明确增强CT对于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筛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数据库中2011年9月—2020年10月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具有准确病理诊断结果的GIST患者543例。纳入标准:①病理证实为胃原发GIST;②有治疗前腹部增强CT数据。排除标准:①GIST复发;②既往有GIST治疗病史;③未检测核分裂数;④肿瘤大小<2 cm;⑤图像质量不佳影响影像征象分析。最终纳入192例患者共193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本研究通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编号:2022-K7),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病理分级标准 采用M-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评定[2],根据危险度分级将病灶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及低危险度)和高风险组(中及高危险度)。

1.3 CT检查 全腹部增强CT检查设备: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GE Discovery CT750m或GE LightSpeed VCT。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毫安秒技术(有效毫安秒210~250 mAs),螺距1,旋转时间0.5 s,视野350 mm×350 mm,矩阵512×512,层厚5 mm,间距5 mm。患者禁食、禁饮至少3 h后行CT检查,扫描前5~10 min口服水500 ml。静脉注射碘非离子对比剂(300~370 mgI/ml)1~1.5 ml/kg行增强扫描,流速3 ml/s。动脉期扫描运用团注追踪技术,监测平面为腹主动脉腹腔干开口水平,触发阈值(100 Hu)后12 s扫描,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延迟28 s和50 s。

1.4 CT影像分析

1.4.1 定性分析 由1位具有5年腹部CT诊断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A)及1位具有10年经验的副主任医师(B)采用单盲法(不知病理结果及危险度分级)对图像进行分析,2位医师通过协商取得所有指标的一致性结果。按照原发病灶的具体部位划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定性分析征象包括生长方式(内生型生长、外生型生长、混合型生长)、轮廓(圆形或椭圆形为规则,其他为不规则)、边界(清晰、不清晰)、有无破裂(肿瘤自发破裂而破入腹膜腔或术中破裂)、坏死或囊变(定义为门静脉期CT值<20 Hu区域)、溃疡、钙化、肿大淋巴结(短径≥1 cm)、器官侵犯(脂肪间隙消失)、粗大血管征(供血或引流的扩大血管-外周/中央/间隔的血管)、强化方式(门静脉期病灶与肝脏或肌肉的相对CT值:轻度强化:相对CT值≤肌肉;中度强化:肌肉<相对CT值<肝脏;明显强化:相对CT值≥肝脏)以及强化均匀度。

1.4.2 定量分析 由医师B对1位具有2年腹部CT诊断经验的低年资住院医师(C)进行测量培训,并随机抽取20例患者进行测量一致性分析,2位医师测量结果一致性好,由医师C对定量指标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量方法参考Chen等[10]和Wei等[11]的研究。各组定量指标包括:①病灶CT值测量,包括平扫(CTN)、动脉期(CTA)、静脉期(CTV)、延迟期(CTD)、增强峰期(CTmax)、动脉期绝对增强值(CTA-N=CTA-CTN)、静脉期绝对增强值(CTV-N=CTV-CTN)、延迟期绝对增强值(CTD-N=CTD-CTN)、门静脉期同平扫的比值(CTV/N=CTV/CTN)以及延迟期同静脉期的比值(CTD/V=CTD/CTV)。测量方法:避免坏死、钙化、出血及血管区域,每个期相勾画相同层面的感兴趣区(ROI),取2次平均值,ROI≥20 mm2,不均匀病灶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②病灶形状测量,测量方法参照Wei等[11]的研究(图1),测量四边形的4个角,每个角以其顶点命名为A、B、C、D。最长径(DAB)对应的角为角A和角B(A≥B),DCD对应的角为角C和角D(D≥C)。记录肿瘤形状角度比值(SAR),对于规则病灶,SAR为角A/角B的比值(A/B);对于不规则病灶,SAR为A/B、角D/角C的比值(D/C)中的较大者。

图1 不同形状病灶的CT定量分析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及MedCalc 19.7.0软件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向前法),得到各组高危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多变量预测模型;各组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估,同时计算各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上述统计均按病灶数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原发GIST病灶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分析 胃底组的高低风险组边缘轮廓、坏死或囊变、强化方式、粗大血管征、Ki-67、DAB、角B、角C、角D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体组的高低风险组边界、坏死或囊变、强化方式、粗大血管征、DAB、角A、角C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窦组的高低风险组DAB、CT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

表1 胃原发GIST各CT定性指标单因素分析[例(%)]

表2 胃原发GIST各CT定量指标单因素分析

3.2 胃原发GIST定性指标与危险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胃底组和胃体组的危险度分级均与坏死或囊变、强化均匀性、粗大血管征相关,与Chen等[12]的研究相符;而胃窦组上述指标与危险度分级并不相关,可能与本研究胃窦组数量不足有关,或是因GIST部位不同所致。另外,蒋明巧等[13]研究显示Ki-67与危险度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本研究单因素分析中胃底组符合前者的结果,但多因素分析以及胃体组和胃窦组的Ki-67指数数危险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Ki-67指数同其他指标之间存在关联,但并非危险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能因为样本量小导致的抽样误差较大而使结果不同。

2.2 胃原发GIST多变量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 将胃底组、胃体组、胃窦组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别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最终各组高风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别为,胃底组:DAB(OR=5.486,95%CI2.744~10.970);胃体组:强化均匀性(OR=5.185,95%CI1.519~17.699)、粗大血管征(OR=8.1,95%CI2.018~32.315)、角C(OR=0.912,95%CI0.854~0.974);胃窦组:CTN(OR=0.755,95%CI0.583~0.978)。3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诊断效能见表3及图2。

表3 胃原发GIST多变量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图2 胃原发GIST多变量预测模型的ROC曲线。A.胃底组;B.胃体组;C.胃窦组

3 讨论

3.1 胃原发GIST危险度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本研究将193个胃原发GIST病灶依据具体部位分为3组,结果显示胃底组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其高风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为病灶长径;3组独立预测因子均不相同,表明胃原发GIST因生长的具体部位不同肿瘤危险度分级的预测指标不同,与Hølmebakk等[4]的研究相符,可能与不同部位胃原发GIST的基因型不同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肿瘤破裂在本研究3个部位中均与胃原发GIST的危险度分级不相关,与Yanagimoto等[14]的研究不同,可能与本研究病灶中破裂者极少(仅胃底组1例破裂病灶)相关。

3.3 胃原发GIST定量指标与危险度的关系 与Wei等[11]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中对于胃底组和胃体组,A/B或D/C均与胃原发GIST的危险度分级不相关;而角C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相关,其值越小,分级越高。但Wei等[11]的研究和本研究均表明GIST肿瘤的形态越不规则,危险度分级越高,与Chen等[15]的报道相符。

既往研究中,胃肠道间质瘤的CT定性及定量指标所得高风险组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平均约为0.860,长径、部位、BiA/SmA比值[对于规则病灶,A、B点为肿瘤最长直径的顶点,取角A和角B为大角(big angle,BiA)和小角(small angle,SmA)]、坏死、不均质、黏膜溃疡、瘤内出血、位置(胃与其他)、EVFDM和肠系膜脂肪浸润、CTV-D/CTV-P、体积为独立预测因子,其中长径为独立预测因子的概率最大(6/9)[12,16-20]。而本研究各高风险组预测模型诊断的AUC值均在0.868以上,表明每组的有效定性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的危险度分级具有可靠的诊断效能。另外,虽然DAB在胃体组和胃窦组中不是独立预测因子,但其反映了肿瘤大小,在武装部队病理学研究所标准[3]和M-NIH标准中,肿瘤大小均是划分GIST危险度分级的重要指标。在胃底组(101/193)中,DAB作为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诊断效能达0.905(95%CI0.844~0.966),表明DAB对胃原发GIST,尤其是胃底原发GIST有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与既往研究相符。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①胃窦组纳入病例数不足,导致部分结果不准确,其原因是胃窦发病率较低(约17.1%[4]);②缺乏模型验证,对模型泛化性尚不明确;③本研究仅进行了CT形态学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下一步将借鉴既往研究[21],结合MRI方式,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使用影像组学等方法,或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总之,本研究针对不同发病部位胃原发GIST成功建立了有较高诊断效能的影像风险预测模型,可对胃原发GIST危险度进行术前评估,从而为病理学评估提供有效补充。

猜你喜欢

胃窦危险度分级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