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汽修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2022-04-27彭加山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课程体系

彭加山

摘要: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为例,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公共基础课程跨度太大、专业课程及内容重复、操作技能倒挂的原因,提出中高职相互兼顾,提高中职毕业生适应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针对高职生源整体进行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满足中职毕业生技术与学历提升需求;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3+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开发机制,保证“3+3”中高职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把握课程体系衔接的动态调整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C-0060-05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将现代学徒制与中高职衔接提高到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体现了建立现代学徒制和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3+3”中高职衔接,是中高职学校在合作企业的全过程参与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衔接,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课程体系衔接,这是破除中高职教育间屏障的重要抓手。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与对口合作专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可知,当前“3+3”分段培养式中高职课程体系确实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公共基础课程跨度太大

一是高职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课程要求太高,与中职教育对应的课程要求相比跨度太大,不适合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中职生源。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是基于普通高中起点的学生设置的,所用教材及要求也是根据普高生源具有较高的语、数、理、化、外等文化素质确定的,基本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生源的文化课起点。中职学校主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的要求一般都是基于“必须、够用”原则;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中职实训教学课时占到总课时的近50%,公共基础课程课时只占总课时的35%左右(这也是国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其中语、数、外等课时占比更少,导致学生在数、理、化、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更为薄弱。当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高等数学及英语等课程就显得相当吃力,学一些需要以理化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如电子技术、热处理工艺)等就更加困难。如果将这两种生源放在同一个课程体系中培养,中职生源很难适应,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进度。二是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开设问题,如中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高职的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课程名称稍有差别,但从课程要求来看,两者内容大多是重叠的,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内容与要求完全相同。

(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及内容重复

近20年来,尤其是实施基于工程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以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中高职教育又缺乏各自的标准,责任不清,加上两者本就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相互间既缺少联系,又缺乏必要的研讨与交流,导致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平台课程、核心课程甚至拓展课程的设置上,重复率相当高。例如,分析学校与合作院校开设的“3+3”中高职衔接汽修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情况,专业平台课程重复率达到90%,甚至连毕业要求,中高职也几乎完全相同,如表1所示。

除课程相同外,中高职教育相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也几乎相同。这对中职学校的生源来说,相同的内容,中职学一回,高职再学一回,既资源消耗大,又效率低下。

(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操作技能倒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办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改善。相反,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且实习和实训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短板。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一直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院校對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够重视,对实训设备投入不足,实训场所欠缺,技能训练定位不高,学时偏少,师资力量缺乏。如学校中职汽修专业开办于1992年,目前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拥有正高级教师领衔的教学经验丰富的15人教学团队,长期与企业合作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学徒制办学经验,获得20多项省市级各类荣誉,毕业生操作技能都比较强,十分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与学校中职汽修专业衔接的江阴职技院高职汽修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仍只有4名年轻专业教师,实训场地、设备严重短缺,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学校中职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学校2016级汽修专业毕业生进入该校就读后,技能训练的学时安排、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设施条件、师资水平,均低于在学校中职专业就读的时候,出现中高职倒挂现象。

(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要素不连续

课程体系实施要素即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是指从动态的角度考量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要素的呈现方式(如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与途径等)、实施场合和评价体系等。学校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于2016年即开始施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其课程体系要素主要以“认岗、仿岗、跟岗、顶岗”“四岗轮动”方式实施,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方法呈现,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5+1”考核评价体系。而与本专业对接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仍采用传统的理实分开的教学方式,校企合作仍停留在90年代末的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形式,经过三年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进入该校后,因中高职课程体系实施要素的不延续,不但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企业也因不能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得不到所需的毕业生而失去与中职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意愿,这对学校中职汽车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此现象不是学校“3+3”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特例,而是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策略

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面以学校与江阴职技院、江苏海鹏集团三方合作,共同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过程为例,探讨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普适性的方法与策略。

(一)中职高职相互“迁就”,提高中职毕业生适应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

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在保障中职学生技能培养质量、为企业生产一线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对语、数、外、理、化等核心文化基础课程升学的要求,承担起为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输送合格新生的重任。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等要求,加强对高职重要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以应用知识为主和“必须、够用”原则,在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或去除理论性、研究性太强,晦涩难懂,与职业能力培养不太密切的文化知识内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高技能人才观”,并将之落实到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促使他们改变其固化的知识传输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1]。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强化一点和高等职业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弱化”一点、通俗一点的相互“迁就”策略,强化中职毕业生适应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针对高职生源整体进行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满足中职毕业生技术与学历提升需求

中职毕业生不及普高毕业生之处是文化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欠缺,但中职毕业生优于普高毕业生之处在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既不能仅仅盯着普高毕业生,不能只想着将“零”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普高毕业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也不能因“迁就”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而降低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而是要两者兼顾,将全部生源视作一个整体,根据这个整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整体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在理论教学的难度、深度与进度上应更加重视中职毕业生的特点,而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应根据普高毕业生的不足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既满足中职毕业生对技术与学历的提升要求,又满足普高毕业生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从而实现将所有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三)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3+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3+3”中高職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应仅限于两个学校一个专业之间进行,而应着眼于全局,从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通过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实现在中职与高职两个不同学历层次之间进行衔接[2]。第一,要建立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合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形成高职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将岗位能力培养按照中高职教育的特点划分成中职培养与高职培养两个阶段,明确中、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各自的目标与责任,形成“3+3”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衔接;第三,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总课程体系,并将其按照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划分成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形成“3+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3];第四,以国家中高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能力养成为依据,制订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3+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开发机制,保证“3+3”中高职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建立中职、高职与企业三方合作的课程开发小组,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行业企业职业能力评定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三标融合开发机制,并以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研究制订专业核心课程三标融合的课程标准,保证专业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以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4]。其次,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中高职生源特点为依据,合理确定各核心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中高职课程的模块化、项目化建设,形成适应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色鲜明、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最后,要以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养成规律为依据,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并以学分制和1+X证书制为桥梁与纽带,保证中高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

(五)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把握课程体系衔接的动态调整策略

影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因素较多,如合作方式、培养模式、录取方法、办学形式、评价机制等,不同因素对衔接要求各不相同。第一是中高职学校的合作方式,如采用专业对口合作,可采取“3+3”六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衔接模式;如是非专业对口合作,则需要制订分阶段的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第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如采用现代学徒制,就需要依据合作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与岗位能力分段培养机制相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衔接模式;如采用其他模式,则按中高职分段培养方式制订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第三是高职录取方法,如采用注册制,可利用学分制来引导中职生源通过选修课来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如采取考试法,可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引导中职学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第四是高职办学形式,如采用中职、普高生源混合编班方式,则采用前述的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模式;如采用中职生源单独编班方式,则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第五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效果评价机制,应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教学和企业专家组成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建全评价运行管理机制,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成效进行定期评估,以促进、提高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除此以外,不同专业之间或同一专业、不同任课教师,对课程体系衔接策略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修正衔接模式,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

不同生源在同一课程体系下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样的生源,在相同的课程体系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中职生源毕业生与普高生源毕业生毕业时可能存在的差别,如前者操作技能与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往往比后者有优势,而后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制订策略、计划的能力可能比前者优秀。但差别不是差距,因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規,削长适短,而应善于发现不同生源的差别,助其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2]彭跃刚,石伟平.美国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运行机制及经验启示——以注册学徒制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7(4).

[3]蔡建华.中职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试点为例[J].考试周刊,2017(40).

[4]巴佳慧.基于现代学徒制的“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12).

责任编辑:陈钱允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课程体系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跨省生源调控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