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活动化”课堂,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

2022-04-21曾木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7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小学

曾木林

【摘要】活动化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在大脑协同活动,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升华情感,提高认知。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认知“活动化”、文本理解“活动化”、过程参与“活动化”和情感体验“活动化”四个方面,着力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活”、内容更“新”、学习更“趣”和效果更“实”,让学生体验到个性被肯定、人格被尊重的快乐,让课堂多变灵动,焕发生机与活力,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认知;文本理解;过程参与;情感体验

“活动化”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化”教学的本质是以活动促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感知,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识、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让“活动化”教学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结合实际,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内容的认知“活动化”,让课堂“活”

认知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是人对事物的了解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笔者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教学方式的“活动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打破沉闷的气氛,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快乐学习,从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的教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浪费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此理解不深。笔者创设“活动化”的课堂,在“看”的活动、“听”的活动和“算”的活动中,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联系,深化学生认识:

1.组织“看一看”的活动:个别学生认为,自己不会铺张浪费,身边的伙伴也没有这种现象。针对课前的调查,笔者精心拍摄了校园内发生在学生身边熟悉的浪费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比如,食物方面:吃了一半的面包被扔掉,不喜欢吃的蔬菜倒了,还有大半碗的米饭倒进了垃圾桶。学习用品方面:写了一半的作业本子扔了,还有大半墨水的签字笔扔了……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甚为折服,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浪费行为。

2.组织“听一听”的活动:笔者在课前收集资料,录制动漫视频“食物的哭诉”,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我们天天离不开的食物遭遇了什么?食物为什么哭诉?食物哭诉了什么内容?听了食物的哭诉,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用拟人化的方式,借食物“哭诉”,认识浪费行为,引发学生对浪费行为的思考。

3.组织“算一算”的活动:笔者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当一回“小管家”,算一算:假如每个学生每天浪费50克大米(1两),对个人而言很小很小,微不足道,但全校600多名学生,这个数怎么算?每天浪费大米多少千克(吨)?如此计算,一年365天浪费大米多少千克(吨)?再算一算,全国14亿人口浪费大米多少千克(吨)?这些被浪费的粮食抵得上多少人口一个月的口粮?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惊人的数据让学生面面相觑。通过活动课堂,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浪费要不得。笔者随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抵制浪费,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将勤俭节约转化为自身的品质,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文本的理解“活动化”,让内容“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感悟的角度不同,面对同一人物、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并无对错之分。笔者正视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活动平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读懂《道德与法治》的文本,在不偏离主题思想的基础上,活化学习的内容,悟准文意,深化理解。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尊重差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丰富知识,张扬个性。

教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对于文本“故事屋”中的《益友》,怎样通过文本的学习,把三国时期大臣吕岱和徐原的真挚友情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呢?笔者以“读—谈—悟”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1.读的活动:悟准文本。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默读、品读、小组读的活动,读准文本:徐原因为得到德高望重的大臣吕岱的举荐,受到重用,担任重要官职。但是,徐原不仅没有奉承吕岱,甚至还在公开场合批评吕岱的不是。

2.议的活动:提高认识。对徐原的做法有何感想?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少了对错之“紧箍咒”,学生谈论的时候就少了很多顾忌。有学生认为,吕岱的心胸宽阔,虚心接受徐原的批评。也有学生认为,徐原不仅没有感激吕岱,而且还直接批评、公开场合谈论吕岱的不是,这是不对的,能不能在一个私下的场合指出问题,指出缺点?有学生认为,作为好朋友,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指出缺点固然没有错,但是要选择一个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让友情长久。

3.拓的活动:感悟道理。学生的各种谈论,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反映,都是不同观点的表现。对此,笔者没有批评谁对谁错,而是引导他们感悟道理。在课余时间,再去查阅资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合理分析文本。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呂岱和徐原是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友情也是真挚的。

三、过程的参与“活动化”,让学习“趣”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不以自己的讲解去束缚学生的思想,不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创设主题活动,让课堂学习更有生趣,在趣味盎然中,引导学生整体参与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买东西的学问》一课的课堂上,很多学生认为,买东西太简单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钱就能买到东西。现实真的是这样容易吗?笔者通过创设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买东西的过程:

1.模拟购物场景:小东在某一路边小摊买了一枝签字笔,付完钱、拿到笔后就匆匆回家。回家后发现,笔帽松动,出水不畅,质量不好,找到摊主,要求退货。但是,摊主不同意退货,还说这支笔不是他的,他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小东无凭无据,有口难言。

2.组织小组辩论:买东西有没有学问?怎样才能买到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呢?怎样才能有很好的售后服务呢?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辩论活动。堂课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得具体,理由充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要看产品的生产日期、条形码,有的学生认为还要看质量安全标识、产品合格证,有的学生认为要向商家索取购物发票,以便维权所需,万一购买了不合格产品,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赔偿损失。

参与了一次完整的购物过程,学生明白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做起来实则是不平常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通过活动过程的参与,他们有许多感想。教学中,笔者都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体验,让他们感悟到学习的乐趣。

四、情感的体验“活动化”,让效果“实”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道德与法治》最重要的体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加强课堂与现实的联系,创设“活动化”的课堂,注重引导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认识。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理清教材的情感基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对同一事物或者事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赞扬,厌恶、批评等,丰富学生对人物、事件的见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引导学生跳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社会大课堂里活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活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充实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的《读懂彼此的心》一课讲到:家人或严格要求我们,或精心照顾我们,但是家人浓浓的亲情,很多学生还是体会不到,认为家人不够关爱自己,甚至“痛恨”自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创设活动,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加强情感体验,借以“读懂彼此的心”:

1.情景表演:角色置换扮演“父母”与“孩子”,父母既有自己的工作,又要照顾孩子,体会当父母的艰辛:早上要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上学,为孩子检查作业,遇上风雨季节,还为孩子送伞,把最美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但孩子却责怪父母哆嗦,监管太严,干涉太多,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怒目相对……

2.延伸活动:播放新闻视频《男孩离家出走》,某男孩因为家长没收其手机,不满家人的管教,受到家人的批评后离家出走。而离家出走的后果:家人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孩子受尽饥寒交迫,警察、教师、亲戚及很多身边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投入搜寻,离家出走没有赢家……

3.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孩子的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应有的表现吗?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汇报。“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亲身体验,经过换位思考,很多学生才明白了自己父母多么不容易,也对自己平时的言行进行一次反省,认识到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的错误之处,决心要做到与父母相互理解,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读懂彼此的心”。

学生是鲜活灵动的个体,课堂是无法预约的精彩。实践证明,“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感受、理解、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個性被肯定、体验被尊重的快乐。同时,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感知,深化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让课堂多变灵动,焕发生机,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