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2022-04-21王誉静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王誉静

摘要:新时代微博、微信、QQ、知乎、大数据等社交平台、新媒介的出现与应用,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直接影响,用好互联网资源与平台,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范围和增强工作开展实效。本文剖析了新时代对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辅导员要重视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应用,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增强谈心谈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育人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1]。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以及思维等也发生了變化,传统的育人模式受到一定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应对好工作开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开展高质量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因此,找好工作开展的切入点,用好新时代各类新媒介、新载体,构建贯穿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作为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思政骨干,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互联网具备开放多样、包容共享、即时性强等特征,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直接深刻的影响与冲击。QQ、微信、微博、网站等作为新时代新兴载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多样化

新时代微博、微信、QQ、知乎等网络新平台的作用越来越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式简单,内容薄弱,多是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纸质资料学习及较少的社会资源为主,原有的教育形式及资源受到限制较多,存在内容上不够与时俱进、传播范围小等缺陷,对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造成较大的阻碍。而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类新兴载体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将原有及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为电子资料后,再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备了及时性及广泛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线上资源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2.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效性和交互性增强

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快,传播范围也大大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受众单向与传播时效性差的不足。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选择新型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在互联网交流环境中,拥有人人平等的“话语权”,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述内心的观点,从而保障了信息传播的独立性、真实性与即时性;通过网络互动,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线上沙龙、线上直播等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这样,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无需必须到达线下与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上交流的初次接触,再行商定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隔阂,提升亲和力,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减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性,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3.新时代信息多元化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新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青年学生有了更多便捷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可避免的有些负面信息也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从心理上,高校学生渴望成为与信息时代同步的主体,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上,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尚少,较为敏感,接受能力强而识别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及完善,思考问题也缺乏一定的全面性,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无所谓的心态,以及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走向极端。总之,信息的多元化,会影响到高校学生阳光积极心态的形成和巩固,影响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产生冲击。

二、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网络广泛应用的环境,深刻影响着95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运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各种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与工作开展的需要。

1.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大发展、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数据时代下,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复杂态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必须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将其与微博、微信、QQ、知乎等这些新平台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面对新挑战,我们要提前谋划,确立互动、开放、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兼顾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成合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2.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也是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2]。2019年9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訓班的开班仪式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提出了要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理解辅导员的“导”,其中就包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以及给予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指导,守护学生的人生航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高低、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需要。如今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学生并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告知他人,也有学生因不善言辞和不喜交流而不愿将内心的困惑诉之于人。辅导员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主动自觉用好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材料,在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素质与品格,提升学生抗挫折抗压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3]。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切实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及要求,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增强心理育人成效。

利用互联网,开展科学测评。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心理测评的开展更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测试者通过后台端口,录入基本信息后即可进行测试。网络后台可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视化的量化指标,筛选出重点关注对象。各项指标的得分能够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渠道,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加强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与增强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要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线下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网课、网络学习班和心理热线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途径全覆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育工作,让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得到提升,助推大学生成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组建网络朋友圈,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允许学生适当宣泄负面感受和情绪的。构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有助于高校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心态。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搭建具有立体结构的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创建辅导员与学生党支部、辅导员与班委、辅导员与学生组织、辅导员与学生社团、辅导员与重点支持学生之间的互联网线上交流圈,并及时关注引导、互动反馈。目前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配比是1:200,辅导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大量学生,难以做到对班级里每一名同学思想动态情况的深入了解,而组建立体的网络互动空间,可帮助辅导员对各班思想动态实时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新时代的网络朋友圈,让辅导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线上交流,与学生的即时联络,让学生感受到关心与温暖,进而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在沟通过程中更愿意坦诚沟通,保守学生的秘密和隐私。辅导员通过接收查看大学生的网络“吐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精神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一个简单的留言、一条关爱的短信、一张温暖的照片都可以帮助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减少情感隔阂,形成情感共鸣,构筑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可以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还有利于引导舆论传播导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不可否认,大学生中有极少部分人是“机不离手、无网不欢”的“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这些人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辅导员要做到主动引导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信息识别筛选本领,做文明网民,守护好同学们的精神家园,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全体,覆盖更全面,突出重点、关注难点、优化效果,达成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层参与者,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探索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模式,在实践上多探索、多创新,以网络服务终端为依托,以新兴媒介等为载体,做好舆情研究与引导、开展好学生心理状态评估,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调查,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服务,化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新时代新的开展模式,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贯彻到实处,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edu.hc360.com/2021/0820/53407. html,2021-07-1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2017-09-29;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017-12-05.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XJXG2020-015;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01021),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YJG4-2020-Y021)。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