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深度教学设计初探

2022-04-20陈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陈萍

【摘 要】戏曲文化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戏曲文化内容融入课程和教材,“走进”学校和课堂,为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多元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与新时代美育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深入细读文本,发掘文化主题,创设真实的互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的拓展。基于传统文化语境的音乐课堂教学凸显的就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境 深度学习 音乐教学设计

戏曲文化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出,戲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里的“人”,笔者认为是戏曲文化的传承人和继承者,即戏曲文化的表演者、授业者以及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听众、观众)。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受国外音乐文化、流行音乐等的影响,戏曲的群众基础偏向老龄化且人数不断缩减,青少年儿童喜爱戏曲、学习戏曲的人数则更少。将戏曲文化内容融入课程和教材,“走进”学校和课堂,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开展深度学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弘扬和传承,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热爱戏曲、学习戏曲、传承戏曲文化。

一、基于传统文化语境开展音乐深度教学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变革的方向是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音乐课堂需要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有深度教学设计的音乐课堂不仅要有浓郁的音乐味儿,还要有充满童趣的儿童味儿,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味儿。在充满音乐味儿、儿童味儿和文化味儿的课堂中,使学生从音乐的视角感受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然而,当下的音乐课堂并没有散发应有的“文化味儿”,教学设计看似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却因缺少文化的支撑而显得十分粗浅,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一知半解”。尤其在进行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教学时,大多教师常常显得有心而无力,无法进行深度教学,使学生无法展开深度学习。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对传统艺术不甚了解,尤其对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的戏曲文化缺少日常积累;有的教师存在专业素养如戏曲演唱、曲艺表演等技能的缺失;还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实施常常蜻蜓点水,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听听、唱唱、说说,或者没有甄别地将所有内容纳入“文化”的范畴,不能发掘出作品中的文化底蕴。这样的音乐教育如同不伦不类的“大拼盘”,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中有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审美体验。

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教学主张“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她认为,“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更加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力求通过文化,阐释、升华音乐的意义,充分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并从文化价值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这一理念不仅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音乐教学,而且为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多元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文化)教学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这一理念也与新时代美育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

现以《谁说女子不如男》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以传统文化语境视角开展音乐深度教学设计。

二、深入细读文本,发掘文化“课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音乐课,往往也有“课眼”。“课眼”即一节课的主题、中心,所有设计的环节和教学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和中心来进行。教师需要在课前深入文本阅读、发掘文化内涵,并联系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文化理解与储备,以慧眼发掘“课眼”,并如糖葫芦串一般的一以贯之。

方言承载着地方戏曲的发展,而各地戏曲中的方言和口语化文字表述蕴含着丰富的汉语文化精髓。《谁说女子不如男》中运用的装饰音、甩腔、方言等表现了豫剧唱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生动活泼等特点。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这里的单元并非指的是教材中的某一固定单元,课堂也不再是单一的“一课一歌”,教师更不是一味按照单元顺序去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建立“大单元”观,跨学科、跨年级、跨文化地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确立学习主题。在把握了《谁说女子不如男》中的方言这一文化要素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由三年级时学过的河南民歌《编花篮》导入,教师声情并茂演唱歌曲,并力图表现出河南地区方言的发声韵味。引导学生回忆这首歌曲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在教学《编花篮》一课时,教师曾对这首河南民歌中蕴含的河南方言韵味有过详细介绍,引导学生开展学说河南话、初听河南戏(豫剧)的音乐体验活动。到了五年级,教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课,可以看作对之前所学河南方言和地方戏曲的再一次回顾和进一步的体验探究。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学说“恁说中不中”“恁要是不相信哪”等河南方言,从河南省的简称“豫”说起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以河南方言主题文化串联起跨年级的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的同时,也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三、站在儿童立场,设定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的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策略设计、过程设计、课件设计、评价设计等,都需要目标意识的潜在引领。而目标意识的中心在于“儿童立场”。如果说解读教材、细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第二步就是分析——“站在儿童立场,关注深度学习”。“儿童立场”告诉我们把握学情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学情。因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是指向学生的发展。

基于传统文化语境的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再是以学会演唱一支歌、学会演奏一首曲、认识某个音乐记号等以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为出发点,而是要以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为价值目标,因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在《谁说女子不如男》一课中,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学习方法,学会有韵味地演唱,并感受豫剧唱腔的行腔韵味;(2)在情境表演、模仿体验等多种音乐活动中,初步了解豫剧唱腔、身段等常识,进一步增强对戏曲文化的喜爱之情;(3)通过深度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习古今中外的“花木兰”们“巾帼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科本质,又将教学重心从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向课程育人,让学习深度发生。

四、创设教学情境,精选学习策略

活动与体验相伴相生,可以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歌曲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如果采用识读乐谱、按节奏读歌词、逐一处理装饰音等传统歌唱教学方式,不仅弱化了戏曲的风格特点,而且会使教学变得华而不实,同时弱化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无法深入学习。

結合戏曲、曲艺、民歌等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具有“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特殊性,笔者决定采用“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戏曲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笔者创设“豫剧戏班子”这一教学情境,戏班班主(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徒弟(学生)的这一学习情境,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戏曲与数字音乐相结合。学生用平板电脑中自带的库乐队应用程序中的三弦、板胡、唢呐等豫剧常用伴奏乐器的音色弹奏旋律声部,用软件中的梆子、板鼓、小锣、堂鼓等打击乐器来进行伴奏。这样的直观的学习情境,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靠着“口传新授”这样的形式是由许多艺术家和老艺人们辛勤劳动传承下来的,延续至今的,并由此生出对老一辈文化传承人由衷的敬意。

仔细聆听《谁说女子不如男》相关的前后唱段,笔者发现《花木兰》中的念白语言的刻画十分形象。因此,笔者创设了“花木兰”与“刘大哥”的这段对话表演情境,邀请男女生在课堂上分别扮演“花木兰”和“刘大哥”。在表演中,学生将自己“放置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代入具有年代感的真情表演。通过对比,花木兰的巾帼气概和家国情怀展露无遗,音乐背后的故事、潜在蕴含的文化主题也通过自发编创的表演得到了升华。

五、拓宽文化视野,实现“以文化人”

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重在发掘戏曲艺术中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等精神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多元融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让儿童接触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比感受,他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手法。在本课的拓展环节,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音乐活动设计:第一种,欣赏“新古典主义”豫剧音乐剧——常派经典《花木兰》经典片段。这种以新民族交响乐为形式,以《木兰辞》为引,融入合唱等现代音乐表现形式,保留原生态的常派唱腔,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第二种,寻找新时代的“花木兰”,伴随着常香玉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经典唱段,教师讲述常香玉和她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在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曾为国捐献战斗机,所以她也有“爱国艺人”、现代“花木兰”的美誉。学生自发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通过交流,学生认为,像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新冠疫苗的研发专家陈薇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等,这些人是“保家卫国”、充满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的花木兰”。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富有时代特征,不仅升华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课堂,还充分证明了“儿童是有民族文化之根、之魂的人”。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是文化,在文化中生成,文化即人化,音乐是人化的结果。基于传统文化语境的音乐课堂教学凸显的就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作为教育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美华.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6(57).

[2]丁加旗,杨向红.“三维一体”: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区域探索[J].江苏教育,2019(50).

[3]潘丽琴.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跨学科教学的应然诉求[J].中国音乐教育,2019(11).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立项课题“基于具身体验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