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研究

2022-04-19张智义高玉垒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张智义??高玉垒

摘 要:认知语境观以动态的视角考察语境,同时认为新信息可以强化语境,并通过合理配置推理耗费达到最佳关联。本文认为在认知语境视阈内考察课程思政融入,就是在语言知识和技能获取的同时强化思政语境,增强牢固性和持久性;并通过一定程度的推理耗费增强思政融入的识别度和亲和力。《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在思政凝练、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都较好地符合认知语境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

关键词:认知语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

一、认知语境观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语境研究理论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提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了语言环境的一部分[2]。韩礼德是继弗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做出贡献的人物。韩礼德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3]。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根据交际双方所具备的共同语言知识,归纳了构成语境的不同方面(转引自何兆雄)[4]。以上是对语境概念的传统研究,基本上是以一种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语境。

法国学者斯珀泊和英国学者威尔逊合作发表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了认知语境观。其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构成了语境研究的新思路,关联理论将语境看作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而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5]。因此,听话人要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关联理论还认为,意义的推导离不开语境因素,但不一定要依赖具体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经过经验或思维已把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腦中的认知语境,人们在交际中所依赖的往往就是这种认知语境。认知语境观不同于人们对语境的传统认识:语境被看作一个心理建构体,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所作的推理过程;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始终受关联原则的支配。具体而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贮于大脑中的,这些概念表征的集合构成思维和理解的认知语境,当人接收到新信息时,他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寻并调用与新信息相关联的概念,与新信息相互作用,进而推导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

我国学者熊学亮对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新信息和旧信息(原有的认知语境)的组合就是新信息在语境预设中语境化的演绎前提,能派生出单个新信息或单个语境预设都不能独立派生的语境隐含。而新信息可以有增强语境假设或抵制语境假设两种不同的效果。而且,在现实交际中,每个交际行为都传递有最大相关度的假定,即说话者总是提供相关度最大的假定。听话者则以最合理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优化的语境效果,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信息意图。因此最佳相关是以语境含义与推理耗费之间的最佳比例为基础的[6]。如图1:

二、认知语境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

上述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当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实现课程思政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目标有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要求[7]。《指南》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课程设置”部分提出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抓手,对标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同时,《指南》也进一步明确了通用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基础地位,指出“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通用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同时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知识”。

基于上述对课程思政内涵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梳理,并鉴于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主体仍为通用英语课程,我们以这一课程为例分析认知语境如何提升课程思政融入。

首先,课程思政保证各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狭义层面的大学阶段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也包括广义层面的学生通过家庭、社会实践和既往阶段学习所获得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把这些看作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思政预设。

其次,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基本组成部分的通用英语课程,无论是词汇、语法、篇章和语用知识的传授,还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我们都将其视作新信息的获取。

这样我们就将新信息的获取和已有的语境预设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认知语境观分析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入。

认知语境观认为,新信息和语境预设之间的认知语境关联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强化语境预设;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配置语境预设和新信息之间的推理耗费达到最佳关联。认知语境有关新信息和语境预设关联的这两个方面,对于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无论是在课程主题语境的凝练,还是在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语言知识的传授,抑或是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视作新信息的主题语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必须强化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思政预设,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强化是在内容层面确保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入,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得到彰显,也才能使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学得深,记得牢。

其次,在主题语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讲授和培养中,同样还要注意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政预设和主题语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新信息间推理耗费的合理配置。这种配置是在方法层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入,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针对性和识别度,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这里的合理配置,意在强调在主题语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中,思政元素的把握和理解,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如果思政元素过于隐晦,识别度不高,则意味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耗费过多的推理;如果思政元素过于直白,过于容易识别,则意味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无需推理。无论是太难还是太易,都不利于思政元素的融合。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课程思政融入要遵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是强调进行推理耗费的合理配置,掌握好难易度。在认知的强化和推理的适度间,求得最佳的融入效果。学界一直批判的课程思政的庸俗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推理的过易(过于直白,无需理解)或过难(生拉硬拽,无法理解)。如圖2: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材是英语知识和技能传授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自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尝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形成了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目标大学英语》等。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守仁和黄国文总主编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材。下文将以这套教材为例,结合认知语境观,分析这套教材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面的具体实践。

三、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为例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领域贡献的首套突出立德树人任务,突出价值塑造导向,突出教材育人功能的大学通用英语教材。教材共三册,供大学1-2年级学生使用。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1年4月出版[8]。

1.宏观层面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该套教材提炼的思政元素集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元素展开,在各册书中循序渐进的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第一册主要以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第二册主要以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第三册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核心。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中主题语境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元素,这些主题语境的凝练,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对既有思政预设的强化:①在家庭、社会实践层面,是对普遍认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概括和总结;②在教育教学的历时层面,是对高中英语教学三大主题语境的衔接和提升;③在教育教学的共时层面,是对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首先,从实践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9]。因此,无论是哪个层面,核心价值观都是思政预设的既有语境。其次,从历时看,高中英语课程内容有六大要素,其中首要的是主题语境[10]。主题语境又包括三大主题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类主题下又分设一些次主题[11]。《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对核心价值观所做的公民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分层分类,有效衔接了高中英语课程的主题语境,同时提升了国家主题。再次,从共时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思政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2]。因此,《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通过英文选篇所凝练的思政主题也很好的呼应并延伸了思修课程的思政元素,起到了固化、深化思政教育成果的作用。从总体看,教材通过语篇新信息所揭示的主题语境是对既有思政预设的强化。同时,英语语篇理解所需的合理推理耗费也优化了教材思政元素和既有思政教育的关联,保证了课程思政的针对性,达到了融入的效果。

不仅如此,虽然各分册的主题语境主要按照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构建,但有一些关键理念,教材又采用循环方式,选取不同切入点,螺旋式上升的处理。比如,教材第1、2册均出现了一个涉及公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integrity(正直,诚实),这个关键词虽然并没有出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但是,integrity可以分解为公民层面的诚信和社会层面的公正两个层次。第一册第七单元Upholding Integrity从公民个人道德层面讲诚信立身,如这一单元的第一篇选文主要是讲在学术研究中的诚信,第二篇选文主要是讲个人如何在日常言行、工作、交友中做到诚信立身。第二册第二单元Living with Integrity从公民的社会责任层面讲公正处事,如第一篇选文侧重从承担责任、先人后己、扶危济困等方面分析正直人品的社会特征,第二篇选文侧重分析如何从社会和谐角度培养公正的课堂文化。可以说,社会层次的公正是对个人层次诚信的一种强化和提升,同时由于Living with Integrity选文的难度要大于Upholding Integrity,因此从教材内部的主题语境看,语境强化和配置优化增强了教材内部主题语境的思政融入。

2.微观层面分析

下面将着重从微观层面分析教材如何实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层面的课程思政融入。由于三册内容丰富,无法一一涉及,我们只以第二册第一单元Song of Freedom为例加以说明。该单元对应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元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有别于资产阶级自由观。自由对民族而言指国家独立、民族自主,对个人而言指人民翻身解放、个性获得发展。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广泛认同的现实基础。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由与规则相辅相成,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体自由只有在社会整体实现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同时还需要一部分人付出牺牲自己自由的代价来换取整体自由水平的提高。这是自由的思政预设。该单元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安排,强化了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思政预设,并通过配置合理的推理耗费,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

由于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贯穿教材,而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落实在课文和课后练习中,我们先分析语言技能。教材的语言技能以读为中心,兼顾听说和写译。从读的层面看,单元在标题之后设置名言部分(Quotes),分别以中外名言引出核心价值观。如本单元中文引蔡元培名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英文引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名言“No man is free who is not master of himself”强化个体思想自由和自我规约中实现自由的理念。但是对英文引言理解有一定难度,只有认识了master的隐喻含义才能明白内在的自我规约意义。因此引言的选择是在一定的推理耗费中实现思政预设的强化,起到了很好的思政融入效果。名言(Quotes)之后是核心价值聚焦(Core Value Focus),这部分设置了三个语言技能型的任务,一是通过阅读故事、分享思想和经历、设计问卷调查等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二是理解个人的个体自由需在社会的整体自由中实现;三是理解自由需在为社会服务贡献中提升价值和意义。这里的聚焦部分进一步强化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个体和社会双重性。

核心价值聚焦(Core Value Focus)之后是發掘核心价值(Exploring the Core Value)部分,这一部分通过提供一张自由概念的图示(见图3)

设定了阅读和写作两项语言技能训练。一是通过读图预测本单元选篇中的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写作表述对图示的理解。通过此图不难发现,编者试图进一步强化作为核心价值的自由的个体和社会双重性,而且明确了个体和社会在发展自由价值观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要清晰理解并用文字描述图示的意义,必须提供一定的实例支撑,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说这部分图示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在于读写的能力要求中也能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发掘核心价值(Exploring the Core Value)之后是该单元的两篇选文。Passage A题为“选择的自由”,以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为例说明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作者高中阶段在做职业选择时,没有人云亦云地选择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专业。在大学阶段,没有亦步亦趋的研究理论问题,而是坚定地坚持实证研究。在职业生涯中,没有效仿别人做PI(项目负责人),建实验室,带团队,而是坚持亲力亲为做实验。经过细读,学生不难理解本篇真实的内涵意义仍然是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向度上界定自由,只不过这里代表社会的是一种负面的惯性力量。Passage B题为“做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这篇是论说文,在引用很多哲人观点的基础上,重在强调自由的真谛:一是做好自己——要设定好人生目标,并持续努力;二是保持同他人的关联,在关爱他人和贡献社会中提升自由的内涵。两篇文章的主题语境作为新信息,无疑都强化了思政预设中自由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含义,同时新的语篇中也增加了内涵补充,即社会可能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上对个体自由形成影响。当学生通过篇章的阅读,进行一定的推理,领悟相关的内涵后,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核心价值自由的理解,课程的思政融入度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在篇章阅读的主体之外,教材将听说和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安排在课后练习部分。以该单元为例,Passage A课后设置了题为Seminar on the Core Value 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部分在安排如何开启话题的技能目标时,给定的视频材料也和自由有关,先谈人们对自由的不同理解,然后将自由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类进行说明,着重说明内在自由中个体选择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强化了本单元的思政预设。Passage B课后设置了译写训练,翻译练习中的汉翻英训练仍以自由为话题,一方面强调自由是依从自己的想法、意志、愿望行事,另一方面也强调每个人要遵从规则和法律的约束,能够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写作训练的话题是真实自我,这个话题要求以个体经历谈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作文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谈自我,但实际仍关联自由中“个体和社会交互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政预设。因此,译写训练也是对思政预设的强化,同时通过一定的难度设定,保证了推理耗费的合理配置,增强了思政主题的识别度,增强了思政元素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融合度。总体看,教材在语言技能部分的课程思政融入度较高。如图3:

一般而言,语言技能的思政融入较易,语言知识的思政融入较难。难能可贵的是,教材在语言知识的思政融入方面也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努力。我们也做简单分析。仍以第二册第一单元Song of Freedom为例,在词汇学习部分,依据词表所提供的新单词和短语,其中既有跟个人内在、自主选择相关的autonomy(自主)、inherently(内在地,固有地)、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volitional(自愿的、自发的)、sel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论)、existential angst(存在焦虑)等词汇和短语,也包含了跟社会外在、规则约束相关的norm(规范,行为标准),resonate(引起共鸣),reinforce(加强),supervise(监督、管理),endorse(认可,赞同),intimate(亲密的),participant(参与者),back up(支持)等词汇和短语,强化了自由概念的思政预设。从句法学习角度看,两篇选文均采用了较多将个体和社会并置的并列句式,如Passage A中“My biology teacher insisted that I apply to medical school, but the idea of being a doctor did not excite me and I pursued basic biology instead”,Passage B中“While this means that a major part of the meaningfulness in our lives come from connecting with others through intimate, caring relationships and through being able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and those one cares about, you cannot connect with others unless you are first in touch with yourself”。两处都用了表转折的并列句式,前者意在强调排除外部干扰,自主做选择;后者意在强调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加大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实现自由的价值追求。相关并列句式也进一步强化了自由核心价值的预设,同时并列句式本身的难度也保证了推理耗费,优化了思政融入。从语篇学习看,两篇选文在语篇层面均通过自由价值观中个体和社会内涵的并置,强化了思政预设。Passage A 以历时的叙事视角,通过“recently”“when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years later”“around that time”“as the years went by”“My experiences over the next 5 years”等时间词将作者的经历串接起来,但每一个阶段均凸显作者没有屈从社会的通行和习惯做法,而是勇敢的自我选择。Passage B则采用共时的说理,如将“In order to live a meanigful life, then, make sure you are in touch with yourself”,“Meaningfulness is about connection”分别作为段落的主题句,论述自由中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内涵。综上,从语言知识看,教材也较好地将思政元素通过思政预设强化、合理配置推理耗费等手段融入语言知识点的传授中。

虽然我们只是以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说明了教材课程思政融入的手段,总体看,该教材各个单元的思政融入均做了很好的设计,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点的安排中,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政预设不断得到增强,达到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的效果。同时,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难易程度合理,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推理耗费才能达到领悟思政语境的目的,这样提升了思政预设的识别度,实现了很好的课程思政融入效果。

对于该套课程的思政融入,也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完善之处。一是单元结构布局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可以将Core Value Focus置于Quotes之前,这样学生可以一接触到学习材料就明确核心价值的思政预设。二是语言技能训练,特别是写译技能训练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进一步提升跟思政元素的融合,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三是可以在词汇学习层面,适当增加跟思政元素密切关联的词汇,更好实现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更有效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alinowski B. The Problems of Meanings in Primitive Language[A]. In C. K. Ogden & I. A. Richards(e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Z].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Inc,1923.

[2] Firth,J.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4]何兆雄.語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21.

[5]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London: Oxford Blackwell, 1995.

[6]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1-7.

[7]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王守仁,黄国文.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9]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1]吕平.基于主题语境的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1(Z1):24-28.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编号:2021JSJG687)、南京师范大学 2021 年度教改重中之重项目“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1812200046JG02)阶段成果]

张智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大学外语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