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哲学基础

2022-04-13韩金起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创新

摘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既内含着更加主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基于一定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探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是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转型之际,对现代性不断自我革新特征及其同创新的交互作用的深刻认知、对新时代发展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如何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哲学反思。

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2-106-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风险分配的正义问题研究”(21CZX014)、浙江省教育厅2019年一般科研项目“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Y2019427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金起(1984- ),男,山东临沂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创新哲学、唯物史观研究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地位的重要论断,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所做的重要战略抉择。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深刻的现实基础,也有厚重的哲学基础。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法是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更高要求。从本质上讲,二者延续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其落脚点都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两方面回答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首先,创新直接同发展动力联系在一起,发展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创新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核心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无论是基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得不偿失。由此造成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不仅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其次,是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着我国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关系着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能否抓住机遇,从而真正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排名不断攀升,但是我们与世界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中国处于大变局、大变革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处在核心地位,而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开放态度,积极引进利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但自主创新始终是基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支撑点”[2](P41)。“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P41)立足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国才能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3]。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作为一项重大命题和重要战略部署,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强烈的时代指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对时代问题的回答。

二、作为时代特征的现代性与创新的交互作用

尽管当今社会存在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但总体而言,现代性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话题,依旧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借用加达默尔的表述,现代性可以被视为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印记的“时代基础”[4]。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当下处在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交叠汇融之处。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我们加速从前现代迈向现代,另一方面,在不断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积弊也困扰着我们。后现代的话语体系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彰显,正是源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

(一)持续的自我革新是现代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尽管现代性从未达成概念的一致性,具有不同内涵的现代性概念往往并存。然而,从其一般特征来看,无论哪一种现代性形式,它们都存在一些共性因素。具体而言,在“以否定形式实现‘进步”“传统时空观念的遗弃”“经济主导时代的开端”等方面[5],现代性有其相似性。而在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中,持续的自我革新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现代最本质的口号是‘造新”[6]。在现代社会不断推动自身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在现代性不断彰显自我的过程中,尤其在现代性的经济维度中,必然伴随着新事物、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以及新组织方法等要素的出现,而這些要素恰恰是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所界定的创新概念的重要内涵。现代性要求持续的自我变革,这就势必要求对现有的思想观念、经济组织方式乃至政治组织等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在保持整个现代社会格局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现代性表现为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革新,二者同时进行,即新的思想观念、经济组织方式和新的政治组织方式等在现代社会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同时被建构出来。而创新是指人运用理性能力对知识形态、思维观念、技术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等进行持续的变革,并建立新的知识形态、思维观念、技术模式和社会结构等的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创新是破旧立新。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性与创新在对“新”的指向方面具有一致性。现代性得以彰显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不断开展的过程,它表现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维度。在不断自我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在不断追逐“新”的过程中,现代性的特征才得以明朗化。

在此问题上,马克思紧紧抓住了现代社会的特征。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现代人类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7](P275)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这段描述中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变动不居的特征。然而这里同样包含着马克思对创新,尤其是对现代意义上的创新的本质认识和特征揭示,即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创新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革新。马克思这里所表达的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区别在于,它是明确意识到这种自我革新特征的创新,而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在表象上表现出这种特征,却并未真正意识到这种特征与其自身之间的内在关联。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多是受某些外在因素作用影响,被动进行的革新。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示的创新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自我的主动创新,是现代社会视创新为自己生存原则的创新。

(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维度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创新活动,而创新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关键要素。在批判从前一些旧唯物主义时,马克思将实践同“感性的人的活动”[8](P499)等同起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P499)。实践、“感性的人的活动”以及人的能动性在这里实现了统一。在这种理解中,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就不再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向现实的和感性的层面复归。

马克思对实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从狭义的角度将实践界定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P527)的“革命的实践”[8](P500)。在这里,马克思固然强调人类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表明了马克思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对“现存的事物”的改变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维度,包含着破旧立新的意蕴。二是从广义的角度将实践界定为物质生产活动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P531)既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8](P529)。然而,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强调却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只停留在物质生产层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包含五个方面,即“生产物质生活”[8](P531)、生产生产资料[8](P531)、“生命的生产”[8](P532)、社会关系的生产以及意识的生产[8](P533)。其中,物质生产只是一部分。并且,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所论述的实践中还包含着对动物式本能活动的拒斥以及对历史继承条件的变革和创新。在现实的、感性的人的劳动过程中,由于人类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对世界的改造而非完全的继承关系。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劳动,人类对象化自己的能力,并按照自身的需求来重塑世界。“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8](P163)。并且也只有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人的类本质才真正成为现实。

对现代社会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类本质是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观点既是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的直接理论基础。这种特征从根本上揭示了缘何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同时也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不断强调要“主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9]如果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现实倒逼、形势所迫,那么,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创新”的维度愈加凸显。创新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P3)。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如果不能在波诡云谲的现代世界格局中主动求新,主动求变,我们就会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

自近代遭遇外来侵略以来,创新就成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多少仁人志士的理论主张或者实践行动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之为创新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在科技、制度,乃至文化等层面都曾进行过艰难的创新尝试。然而从本质上看,近代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创新尝试都是受外来因素影响所做出的被动反应,是被动创新。我们之所以从不同层面寻求变革和创新,一个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民族危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果说“时空压缩”主要指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短时间内积攒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遇到的发展问题与矛盾冲突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性不断求新的特征,并切实体会到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从前现代社会全面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在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模式,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持续的、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不断通过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来破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改革开放的成果得益于各领域的创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10]。我们深刻地感受着创新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改变,也深刻地感受着创新所带来的活力。同样,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要想实现持续的、快速的、健康的发展,要想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仍然离不开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继续推进。

三、作为时代主题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经济社会發展的动力机制

哲学既有提炼时代精神的作用,也有塑造时代精神,“进而通过这种塑造来影响和引领时代的发展”[11](P5-6)的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实质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它的核心是发展问题。既包含对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也包含着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深化,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一)新中国对发展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何为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同样是在实践摸索中不断提升的。一方面,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尤其是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12]的重要论断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我们在如何实现发展、如何推动发展上也曾经犯过认识上的错误,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例如,在发展动力问题上,我们一度过分夸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群众运动的作用[1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成就的取得更多依靠的是资本、资源和人力等要素,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足。此外,对科学创新的认识,我们也是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形而上”层面,并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断发生转变[14]。“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战略的提出不仅再次明确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而且紧紧扣住自主创新,突出强调在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同时,形成以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二)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的全面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唯物辩证法强调,从本质上看,发展是新旧事物的更迭,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事物从量变走向质变,意味着事物原有状态的终结和新状态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既抓住了发展的动力,更是对发展本质的认识。从创新的定义来看,无论是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还是新产品等,对现有状态的破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创新,或者创新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以英国为例,自19世纪以来,在一系列技术发明的推动下,英国的工业实力开始突飞猛进。这种发展固然离不开资本主义体制的保障,但它同时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是英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直接推动因素。与其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是资本主义体制的结果,不如说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激励机制和积累能力”、“旨在解决工业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可用性”以及“特定技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P27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同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创新之间紧密相连,二者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更进一步讲,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16]。

发展依旧是新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却和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同时形成,并行发展”[11](P8),“三期”叠加,这是我们在不断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的真实写照,同时构成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构成我们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而创新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想破解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就“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17]。新时代多重矛盾相叠加,既有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这些矛盾的解决同样离不开创新。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转变经济发展动力,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化解人际矛盾,建构和谐人际关系则需要在社会基层治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除了强调分配正义的必要性[18],转变经济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维度。这就意味着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仅仅依靠科技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中国实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由此,紧扣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以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构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层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

[2]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何自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2).

[4]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振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9-110.

[5] 韩金起.现代性悖论的三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31.

[6]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0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67.

[10] 習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

[11] 丰子义.面向新时代的发展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13] 靳连芳,宋富法.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9(05).

[14] 张学文,陈劲.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战略与实践逻辑[J].科学学研究,2021(05).

[15] Nathan Rosenberg.Karl Marx on the Economic Role of Sci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2,No.4,1974:718.

[16] 李建华,江梓豪.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价值[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02).

[17]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4.

[18] 刘同舫.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Abstract: To realize Chinas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 not only contains the implication of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but also explore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ertai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Realizing a high level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o-creation, a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how to achiev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at a critical stage of Chinas all-rou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t Higher Levels;Modernity;Innovation

责任编辑:文 会

猜你喜欢

现代性创新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