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课堂一体化”新时代“湖湘工匠”培养体系研究*

2022-04-11

智库时代 2022年15期
关键词:湖湘工匠技能

曾 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营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助力品质革命。同时,《大国工匠》和《工匠时代》等纪录片的播出引发大众广泛关注,工匠精神、工匠培养被大众所熟知。2017年5月,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将就业放在首位,重点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能力。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5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中指出将工匠精神贯穿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可见,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匠型人才的需要。

一、新时代“湖湘工匠”培养体系现状调研情况

为落实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通知》要求,完成好立项课题《新时代“湖湘工匠”培养体系研究》研究工作,切实按照课题研究时间表、路线图推进课题研究,本课题组通过问卷星等网络及实地调查等形式,收集了相关资料,了解了相关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74份,其中男女比率分别为30.8%和69.2%;按照年龄分,18-30岁的 76.37%,31-50岁的 19.2%,51岁及以上4.43%;从学历学位看,高中及以下4.43%,大专69.2%,本科12.24%,研究生及以上14.14%;从所学专业类别看,理工类5.91%,文史类5.91%,艺术类76.37%,其他11.81%;从职业(岗位)类别看,在校学生占绝大多数71.94%,其次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职员20.25%,再次是自由职业者4.22%,公司(企业)高管、公司(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合计不到4%。提交答卷的人员中97.26%的学习或工作在湖南省,2.74%的人在外省。具体情况如下:

(1)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工匠》等纪录片及其印象情况:表示“看过、印象深刻”的有41.98%,“看过,但没有什么印象”的有39.87%,“完全没有看过”的有18.14%。

(2)对“湖湘工匠”的共同特点认识情况:80%以上的人认为“湖湘工匠”的共同特点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技能一丝不苟;对产品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还有70%的认为“湖湘工匠”是“湖湘制造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

(3)关于“湖湘工匠”的精神特质:88.61%以上的认为“湖湘工匠”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吃得苦”的专业敬业品行;二是“霸得蛮”的坚持不懈品格;三是“耐得烦”的精益求精品质;四是“敢为先”的创新升华品性。(如图1)

图1 “湖湘工匠”的精神特质调研情况

(4)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70%及以上的人认为包括下列八个方面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耐心专注、爱国敬业、技艺高超、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诚信友善。(如图2)

图2 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调研情况

(5)关于工匠精神对自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否有帮助的调查:95.99%的人认为“有,作用深远持久”;但也有3.59%的认为“作用不大,需要用的地方很少”;有个别的人认为“完全无用”“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6)关于“湖湘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企业、单位)的现状调查:28.69%的人认为“基本普及,大部分人都具备”;58.44%的认为“比较普及,少部分人具备”;12.87%的认为“不太普及,没有人具备”。

(7)关于“湖湘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单位员工)意义:93.04%的回答“非常重要”,6.75%的回答“不太重要”,个别的回答“不重要”。

(8)关于职业院校(企业、单位)在培养学生(员工)工匠精神方面怎样做:81%以上的认为应“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员工)文化素养,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员工)职业能力”等。

(9)关于怎样打造“湖湘工匠”培养体系:92.41%的人认为“能工巧匠”培养制度设计与实施很重要;87.34%的人认为应加强职工、农民工、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80.8%人认为建立“十行百优”竞赛、“五湘”竞赛、“五项”全能比赛等竞赛体系;70.89%的人认为“湖湘工匠”评选;67.3%的人认为政行企校村联动。

(10)关于“湖湘工匠”培养体系怎样构建,才有利于“湖湘工匠”的培养的建议中,“现代学制”“技能比武”“政行企校联动”成为“热词”,频度最高。

总之,大多数人观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工匠》等纪录片,且有较深印象,认为“湖湘工匠”的共同特点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技能一丝不苟,对产品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是湖湘制造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湖湘工匠”的精神特质是“吃得苦”的专业敬业品行,“霸得蛮”的坚持不懈品格,“耐得烦”的精益求精品质,“敢为先”的创新升华品性等。“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耐心专注、爱国敬业、技艺高超、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诚信友善等。打造“湖湘工匠”培养体系应设计与实施“能工巧匠”培养制度,培养职工、农民工、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多开展“十行百优”竞赛、“五湘”竞赛、“五项”全能比赛等竞赛活动等。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技能比武、政行企校村联动,以及“湖湘工匠”评选等有利于“湖湘工匠”的培养。

二、“三课堂一体化”新时代“湖湘工匠”培养体系研究

职业院校作为湖湘工匠培养的“摇篮”,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和创意精神,注重在培养体系中将湖湘文化和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制造强省背景下工匠精神与湖湘文化融合培养体系研究服务湖南区域经济,服务湖南制造强省战略。对接“湖湘工匠”本体性知识,构建“三课堂一体化”“湖湘工匠”培养内容体系。第一课堂主要为课堂教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第二课堂主要为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第三课堂为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三课堂一体化”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有机结合,将“湖湘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图3)

图3 “三课堂一体化”新时代“湖湘工匠”培养体系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主要指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主要进行基础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落实国家规定课程,严格限制于课堂上,以校内教学场地为主,基本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流程和要求。新生入学教育时可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优秀校友等来校讲座、交流,以此来让新生深刻了解专业要求,培养专业精神。把握职业发展前沿,认清就业方向,确立双创奋斗目标。教师要负责把国家常规的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吸收,实现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第一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会有一些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三是教学中教师适时跟进、监测、反馈、评价、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湖湘工匠精神。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被称作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之所以被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能够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群体规模不断壮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渴望进一步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社团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力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展现其个性、特长。主要依托社团活动、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证等,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兴趣小组和教学设施设备的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的价值。第二课堂也是在校内实现,主要由管理、实验、辅导教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职业院校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家企业采取工学结合,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学生创新社团、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师生工作室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湖湘工匠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各项技能竞赛、专业大赛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的广阔舞台,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日复一日的训练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开拓创意的精神。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理论课堂与实际工作对接,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工作实践中理解并掌握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主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指假期实践和顶岗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获取、掌握生产现场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树立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企业是湖湘工匠培养的主体,学生深入本土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期间会进一步学习和体验湖湘工匠精神,学生可以接受到企业文化、真实项目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企业与院校之间不仅仅是人才供需关系,还必须积极构建湖湘文化特质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三课堂具有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让学生可以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如大师工作室、相关企业等。“第三课堂”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合理安排,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有触动、有感受和有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匠心精神。

通过第一、二课堂的交互学习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的阶梯渐进学习。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校企深度参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对接,实现了第一、二、三课堂纵向递进、横向融合,形成交叉互动机制。“三个课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服务社会,革新了教育观念,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方法路径。

三、结语

湖湘工匠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职业院校作为湖湘工匠培养的主阵地,应持续营造育人环境,更新传统观念,创新培养路径,在各个教学环节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培育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湖湘工匠。此外,“能工巧匠”培养制度设计与实施,建立“十行百优”竞赛、“五湘”竞赛、“五项”全能比赛等竞赛体系,开展“湖湘工匠”评选,政行企校村联动等都是“湖湘工匠”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湖湘工匠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工匠神形
劳动技能up up!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