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先区”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留连就业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

2022-04-11严丹妮

智库时代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大连市就业指导毕业生

严丹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一、人才集聚相关理论研究

(一)人才集聚的内涵

通过对国外各类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人才集聚内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人力资本集聚和流动的角度切入,专注于人力资本集聚的实践。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集聚是一种人才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会受到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因素的影响。还有的学者认为,企业中的劳动分工将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而这种劳动分工往往意味着各类拥有不同技能人才的集中与组合[1]。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徐彬和吴茜(2019)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切入,认为人才集聚是指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具备较好专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向某一地区流动的集聚效应,即人力资本在某一地区的集聚[2]。陈丽贞(2018)在研究中阐述了多名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内涵的看法,她认为,尽管这些学者的观点存在差异,但都凸显了人才集聚与人才流动间的联系。人才集聚始于人口流动,其结果受到不同地区地理、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3]。曹威麟等人(2015)认为,人才往往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从各个不同地方流向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人力资本集合,这种集合与不同产业的集聚相辅相成,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王勇(2011)认为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中的特殊现象,其本质是人才个体在空间上的聚集活动,这种活动既是人才寻求满意工作、理想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才受到了市场优化配置机制影响的结果[5]。

(二)人才集聚的效应

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才聚集后在某些环境、政策、文化因素等影响下形成的不同于原有人才独立作用的效应。目前,国外学者尚未明确提出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和人力资集聚的影响因素。相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史梦昱和沈坤荣(2021)的研究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U”形分布,在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初期,往往会带来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当某一区域的资源集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资源集聚的拥挤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将会减少甚至不利于区域的经济增长[6]。唐朝勇和牛冲槐(2017)的研究聚焦于人才集聚和企业创新间的关系,通过人才集聚后形成的知识共享、知识溢出、组织学习等效应,将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7]。李乃文和李方正(2012)在研究中将人才集聚的效应分为两类:1+1>2的经济性效应和1+1<2的非经济性效应。在此基础上,两位学者又进一步阐述了创新型人才聚集产生的正效应,包括产出效应、成本效应和正外部效应;以及负效应,即过度集聚效应、非质变效应和约束效应[8]。

二、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结来说,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个人因素、高校因素;外部因素则包括企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家庭背景3个方面的内容。

就业观念。包括个人价值观、对就业的期望心理、工作偏好、负面心理等因素[9]。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就业,前者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盲目攀比的情况,后者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业能力。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实习经历、在校学习情况等硬基础和个性品质、成就导向等软基础。根据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对当地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以发现,专业知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9]。此外,学习成绩优异、有相关专业的实习工作经历,且考取过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般更具有优势,拥有较好的就业能力。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社会关系等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家庭条件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具有优势;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比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具有优势。

2.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是指从高校层次、学生培养质量、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874万人,较2019年增加40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的人才供给仍处于结构性失衡的状态,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无法对接,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依旧缺少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此外,很多高校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较为陈旧,与产业、市场的发展相脱节,没有反映出企业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高校层次。一般情况下,高层次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它们的学生能有更高的就业起点。以大连市为例,目前大连市共有各类本专科院校30所,其中,“双一流”高校2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985工程”高校1所(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高校2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这些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高于其他专科、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均设有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重视程度均有待提升。很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对国家、地区、学校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不够了解,缺乏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专业知识。此外,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着“大锅饭”的情况,缺乏与毕业生的一对一沟通和个性化指导,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外部因素

1.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是很多同学选择的目标。相比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备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完善的福利待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的集聚带来人才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又带动了新一轮的投资和技术的创新。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直辖市),辽宁省共有8家企业上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大连市仅有2家企业上榜,排名分别为158名和388名,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表1 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辽宁省企业情况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时考虑到的自然因素(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因素(当地的文化习俗、生活节奏)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连依山傍海,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教育等提供了保障。此外,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2016年公布的全球最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大连排名第88位,总体来说较为适宜居住。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一般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是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时一定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将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5年大连市GDP总量如图1所示。整体来说,大连市的GDP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实际增速达到8.2%,排名东北第一。但在全国,大连市的GDP总量仅排名第29位,与其他国家计划单列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经济学人》公布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榜单中,大连多次进入中国榜单的前10位,并在2019年超越北京,位列全国第4位。经济的不景气和较高的生活成本成为制约大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17年至2021年大连市GDP总量

4.政策因素

就业政策主要是指当地对大学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包括就业扶持、创业补贴、大学生落户等。目前,大连市的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就业扶持政策,包括“名校优才”大连奖学金、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

(2)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免费入驻公共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

(3)就业培训政策,包括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补贴、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支持专项培养在校优秀大学生等。

(4)就业保障政策,包括开放高校毕业生落户、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租房(购房)补贴、涉农地区就业专项安家费等。

总体来说,虽然大连市出台了一些促进大学生留连就业的政策,但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政策的力度、涉及的人员范围仍有提高的空间。此外,相关人才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宣传不到位、实施不规范、程序不健全的情况,进一步影响了人才的集聚。

三、大学生留连促进策略

(一)加强人才政策环境建设

综合上述分析,完善大连市人才政策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大学生人才政策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借助不同的手段对需求进行满足。想要对大学生人才进行有效激励,促使他们留在大连,首当其冲就需要明确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首先需要保障的就是自身的基本生活,这些可以通过人才政策中的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来实现。此外,当代大学生也十分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和职业规划,能否实现人生价值,能否获得他人尊重、认可都是他们的重要诉求,这些都需要政府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2.建立大学生人才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人才政策的执行依赖于基层部门的通力合作,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诸多限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是否符合政策要求不够明确,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还有的大学生对各类补贴的申请流程不够熟悉,加上手续一般较为繁琐,最终影响到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政策在发布时仅仅通过官网进行通知,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查看官网的习惯,且很多官网的信息更新较慢,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存在着失责的情况,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政策的推广和宣讲,甚至出现很多老师对人才政策缺乏了解的情况。政策的普及与执行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政府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完善政策内容,精简申请程序,明确申请条件,并加大政策的推广力度。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在保证老师就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宣讲与推广,保证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

以大连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整合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基础信息数据资源,设计大学生求职预警监测系统,通过对各类招聘、求职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大连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空缺岗位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反馈制度,收集企业意见,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高校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奠定基础。此外,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也可深入挖掘、分析、总结不同企业的任职资格要求,形成通用岗位画像,以此为模板,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校、大学生、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多赢。

四、结论

在“两先区”建设的背景下,大连市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需要将大学生人才留在大连,以此激发城市活力,带动经济发展。本文从人才集聚的内涵入手,归纳了关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留连就业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高校因素;外部因素涵盖了企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最后,提出了从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和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两个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留连就业促进策略。

猜你喜欢

大连市就业指导毕业生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我的好朋友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culture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