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的运用

2022-04-11郑婷

中国新通信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中越来越广泛,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统编版教材经过试点省份到推广全国,使历史学科又回到统一的局面,但是现在一线教师对新版教材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提出一些使用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历史统编版教材    教学运用

引言:

2017年新的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以下简称统编版教材上或下)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经过笔者调查发现,现有的一线教师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普遍认为统编版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普及了多媒体器材如交互式白板、幻灯片、投影仪等。但是经过调查,特别是年轻教师越来越依赖多媒体技术,甚至出现为了多媒体而教学,这就本末倒置了。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从如何把多媒体更好地运用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作为问题,举出了一些教学实例,从而为一线历史教师解决教学任务重,难以讲完教学内容,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结合起来的技术[1]。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思路,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感知历史、陶冶思想。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原因是多媒体技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

(一)视听教育理论

根据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占其他感知的九成以上。这说明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利用好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那么课堂效率将大大提高。

比如在统编版教材上第19课《辛亥革命》[2]这一课讲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这一子目中的“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可以截取电影《辛亥革命》中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一部分放映,学生通过听炮声、枪声,孙中山、黄兴与秋瑾等人的对话,看革命者与清朝官员的神情、服饰,孙中山与黄兴拿的怀表等来感受战争的细节,体会当时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政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结合史料阅读栏目,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不惧牺牲的精神。

(二)传播理论

根据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传播媒介,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学内容是传播内容。在传播理论中最为出名的是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和布雷多克传播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可以与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一一对应[3]。这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预设,分析教学内容传播的畅通性和有效性。

比如运用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在讲授统编版教材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2]第一子目时,教师(Who)讲授西欧封建社会(Say what)通过封君封臣制度的结构示意图和庄园制示意图与《唐顿庄园》片段(In which channel)对学生(To who)传授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动机(With what effect),这样明确了教学过程使教师能更好地预设课堂活动。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发现式教学”,认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协作、讨论、交流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给予一定的情境并在学生完成任务中予以指导,整个过程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统编版教材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一子目中,可以把学思之窗的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放大,让学生能看到里面具体的内容,然后把重点词语用红框圈出来,让学生通过奏折制度了解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的應用

以上是支撑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可以看出与心理学、教育学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方面。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下面用实例说明多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到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

(一)运用动画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非常重视史料的运用,但是史料包括很多种,其中历史地图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学会识读历史地图最能培养时空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更侧重于讲授知识点,而没有较好的教学生识图,这就造成的很多学生对历史遗迹、历史地理位置的变迁非常不熟悉。

2017年教材编写组便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一些省份实行新高考就有部分题目是考历史地图的认识,这就出现了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的方向,所以历史教师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地图的讲解。

比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子目的三大战役时,可以运用动态的箭头和中心城市的凸显,其中1948年9月-11月的辽沈战役是以锦州为中心,实行“关门打狗”战略,最后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取得数量上的优势;1948年11月-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重点是拿下徐州,实行“猛虎掏心”战略,最后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得到解放;1948年11月-1949年1月的平津战役进行分割包围,实行“瓮中捉鳖”战略,最后基本解放华北全境。通过动态箭头的指示,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是怎么“关门”打国民党军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是怎么“拿下”徐州的,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么“捉”国民党军的。通过动态的箭头走向,经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那么对历史课、历史地图的感受将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动机也将大大加深。

(二)运用图片比较,提高课堂容量

历史统编版教材由于要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在高一都讲授完毕,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重,很多教师都存在时间不够,进度缓慢的问题。确实,在初中,历史作为副科不受重视,而且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不纳入中考范围,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忽视历史学科,把重心放在语数外等科目身上。但是到了高中,忽然要学习中国和世界的通史教育,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任务很重,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容量呢?比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二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把大战初期1939年到1941年的地图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地图放在多媒体上相比较,并对亚洲战场、德国入侵苏联、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等扩大战争区域的事件进行讲解。学生从两幅地图的比较中感受到二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感受到二战对所有涉及的国家的破坏,感受到“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除了上面这种做法,有丰富多媒体设计经验的教师也可以把整幅地图展开,把二战的局部战争用一个颜色标记,到全球战争时又用另一个颜色标记,这样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而不单单是简单记忆。这样也可以提高课程容量,把本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就完成了。

(三)运用历史证据,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学最重要的就是以史为证,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就是因为我们每次提出的猜想都不是空想,而是不断寻找历史证据来证明的,所以出土的文物、史料记载、近代的照片、当事人的日记、当事人的口述等都让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因此以史为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如此,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要发挥历史学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并为以后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4]。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使学生受到陶冶,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单纯的口述[5]。比如在讲到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三字目“日军的侵华暴行”时,把当时一些国外记者在当时拍摄的照片如书本上的《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或者教师可以找其他的照片,但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当事人经历写的日记如《拉贝日记》等历史内容呈现出现。学生从这些鲜活的历史证据中感受到日本侵华的暴行是多么残酷,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是多么必要,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当然,教师在呈现这些历史证据时还可以讲一下其中的歷史细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多地渲染情绪,只能依据历史证据实事求是,通过这些历史教育学生受到情感上的教育,这才是正确的教学历史的态度。

四、运用图片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代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较多的损坏和模糊,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每一时期的文化不可走马观花,那学生看着课本上的模糊的图片是完全不能激发兴趣的[6]。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经济政治的体现,因此如果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的讲解就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里面有很多著名画家的图画,教师在讲到这些图画的时候不可一带而过,这样学生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样的画或其他艺术作品,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讲到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突出图片细节,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二子目“文学艺术”时,不需要每个内容都蜻蜓点水,学生自己看教科书也能领会,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讲解。以绘画为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放大“洛神”的面部表情,“洛神”的表情是随着看到心上人曹植而最后因为殊途不得不离别的变化,这里需要教师的讲解引导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是“以行写神”。

唐朝“画圣”吴道子就是以“吴带当风”的画风著名,可以看出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里面人物的衣服、衣带都具有随风飘动的感觉,栩栩如生,有很强的动态感。如果教师可以这么讲解,那么学生将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影响深刻,也就能理解思想繁荣推动其他文化的发展这种唯物史观。

(五)运用框架图,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有很多事件、人物、机构等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或者纵向比较,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框架比较的话,不仅能够一目了然小结课堂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比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子目“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总结内容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个表格,比较这三个资产阶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相同点也蕴含着不同之处,不同点也蕴含着相同之处。学生在刚刚学习完之后脑袋肯定一片混乱,经过这样横向比较,不仅能清楚的记忆,还能够为后面内容打下基础。教师不仅不需要再徒手绘制表格,费时费力,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讲解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比传统的板书提高更多的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又比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时,教师可以以秦朝三公九卿的框架图为例,让学生根据教材画出三省六部制框架图,其次展示,比较他们的制度框架并让学生回答创新之处。不仅可以看出创新点是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相权分散,还可以体现课文的标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从中不仅能加深三省六部制的记忆,还能从比较中学会新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一举几得。

好的多媒体设计可以事半功倍。但是要注意的一点问题是不能把多媒体技术当作主要的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这样是不可取的[7]。现在很多年轻教师,离开了多媒体技术,就不知道讲什么内容,或者不知道怎么板书了。教师进行教学一定是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后再进行多媒体设计,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我们新一代年轻教师要更加注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设计。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因此我们作为未来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多媒体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周静.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袁从秀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高娟.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167.

[6]杜毅迎.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以华理科高的柠檬课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7]曹彦红.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 2020,18(34):90-92.

作者单位:郑婷    吉林师范大学

郑婷(1996- ),女,汉族,湖南省永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历史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研究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 服务生物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