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03-29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8期
关键词:利培脑外伤精神障碍

秦 静

(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临床上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疾病又被称之为外伤性精神病,主要是指由脑组织实质外伤后导致患者在行为、智能、情感、认知等方面发生的异常,属于一种脑外伤并发症,通常发生于脑损伤后的3个月,表现为2种类型,一种为持续的心理功能缺损,如记忆障碍,另一种为情绪障碍与无力状态[1]。该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症等急性期精神障碍症状、脑外伤后综合征、脑外伤后神经症、脑外伤性精神症状、脑外伤性痴呆、外伤后人格障碍等后期精神障碍症状,患者在患病后无法配合治疗,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是患者得不到有效且及时的治疗,则很有可能会转化成永久精神缺陷或长期精神缺陷等,对预后极为不利[2]。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改善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此次试验以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 医院收治的脑外伤后精神障碍9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旨在探究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外伤后精神障碍9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所有患者分为2个不同的组别,每组患者均为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患者年龄跨度为24~58岁,平均年龄为(42.18±3.64)岁;脑外伤原因:交通事故患者有26例,殴打患者有11例,高空坠跌患者有8例。观察组(给予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患者年龄跨度为22~58岁,平均年龄为(41.95±3.72)岁;脑外伤原因:交通事故患者有26例,殴打患者有12例,高空坠跌患者有7例。此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授权,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3-4]中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简明精神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S)评分超过50分。②均在知情的条件下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整。④年龄在20~65岁。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不全者。②其他原因所致的精神障碍者。③存在利培酮、丙戊酸钠药物禁忌证者。④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⑤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⑥合并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⑦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疾病造成精神损害的患者。⑧在脑外伤前就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患者。⑨有酒精依赖史的患者。⑩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⑪尚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中的女性患者。⑫具有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史的患者。⑬入组前已经存在高血压病的患者。

1.3 方法 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止血、营养脑神经、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利培酮进行治疗,即使用利培酮片(北京天衡药物研究院南阳天衡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61072,规格1 mg×20片),口服,每日2次,初始剂量为每次0.5 mg,用药1周后,可以根据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调整用药量至每日2~6 m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服丙戊酸钠片(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874,规格0.1 g×100片/瓶),口服,初始日剂量为5~10 mg/kg,分为2~3次服用,用药1周后逐步增加用药量,直至病情得到控制,最大日剂量为30 mg/kg。两组患者均持续进行2个月的治疗,在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1.4 评估标准 ①临床疗效: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由精神科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障碍情况,记录PANSS总分,计算平均值,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精神障碍越严重[5-6]。同时,计算PANSS减分率,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PANSS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PANSS减分率<50%为进步,PANSS减分率<25%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7-8]。②用药安全性:采取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低代表不良反应越轻;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PANSS总分为(72.51±9.24)分,与对照组的评分(72.13±9.6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NSS总分为(57.30±5.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25±5.8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4/45),与对照组的53.33%(24/45)对比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比较 在TESS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为(8.12±2.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2±2.39)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45例患者中,嗜睡患者为1例(2.22%),口干患者为1例(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45例患者中,嗜睡患者为5例(11.11%),口干患者为4例(8.89%),头痛患者为3例(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12/4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外伤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发生精神障碍等并发症,且临床上主要以行为异常、认知缺损、烦躁、失眠、头晕等为主要的表现。临床上有研究表明,脑外伤患者在发生精神障碍后会导致血压急性升高,并诱发肌肉紧张,最后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力升高,并加重脑组织水肿情况,致使患者的病情恶化[10-12]。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是一种多发性的继发于脑外伤的症状,通常患者会在伤后会出现意识障碍,待意识恢复后,在康复期易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睡眠障碍等脑震荡后综合征,甚至是出现焦虑、癔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痴呆、癫痫、人格障碍等症状,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甚至是会出现攻击行为,危害到他人的人身安全[13-15]。所以,从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改善角度考虑,需要及早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疾病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使患者无法重新融入社会,危害甚大。在确诊后,必须及时对患者予以治疗。药物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利培酮、丙戊酸钠等。利培酮为苯并异噁唑衍生物,是一种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对多种5-羟色胺受体(如D2受体、α1受体、α2受体、H1受体等)均有着较高的亲和力,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相关情感症状。但该药物的镇静作用较弱,无法迅速控制病情,且药物过量会引起口干、头疼、嗜睡、低血压、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单独应用的效果不够理想。丙戊酸钠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经口服后可以迅速被人体吸收,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的5-羟色胺递质系统,提升5-羟色胺水平,抑制γ-氨基丁酸转移酶,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减少GABA的分解,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癫痫的发作。针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将利培酮与丙戊酸钠联用,抗精神症状的效果可以得到增强,不良反应会有所减轻,效果较好。

此次试验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ESS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利培酮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具备实施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与相关研究的结果间较为相近[16-18]。

综上所述,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阳性与阴性症状,不良反应轻微,安全且高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利培脑外伤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对糖脂代谢、肝功能及心功能影响分析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CYP2D6*10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浓度的影响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