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赤水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

2022-03-24陈真勤陈家勇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楠竹赤水市竹荪

陈真勤 陈家勇

(1 赤水市林业生产服务中心 贵州赤水 564700;2 赤水市木司国有林场 贵州赤水 564700)

竹产业是贵州赤水市的主导产业,全市竹林面积8.85 万hm2,占森林面积的59.28%,其中楠竹 (又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林面积3.52 万hm2,杂竹林5.33 万hm2[1]。2021 年赤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盘活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提升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地域优势,以林笋采集为主,林药、林菌、林禽经营为辅,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赤水市已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 4 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2],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等的建设,计划到2023 年培育笋用林2 万hm2,推进林下经济及特色林业竹产业发展。

2021 年赤水市林业生产服务中心在宝源乡回龙村实施中央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楠竹菌笋林标准化培育推广示范项目》。通过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施肥、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培育楠竹笋用林,并在林下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竹荪种植,使经营楠竹林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一套楠竹笋用林培育和林下竹荪种植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1 示范基地概况

示范基地位于贵州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四组大坡头,基地面积8.0 hm2,林地主要树种为楠竹纯林,原有竹林平均密度为250 株/667 m2,老、小竹多,楠竹平均胸径8.9 cm。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1 ℃,年均降雨量1 292.3 mm,年日照时数1 297.7 h,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210~300 d。基地海拔960 m,坡度15°~25°,坡向西,土层厚度80 cm,土壤疏松、透水性好,土壤无侵蚀,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项目实施时间为2021 年3 月至2022年8 月。

2 小班设置与调查

示范基地面积8.0 hm2,设置为2 个小班。其中: 1 号小班面积4.0 hm2,实施林下种植竹荪,在采取调整立竹结构、林地清理后种植棘托竹荪[3];2 号小班面积4.0 hm2,实施楠竹笋用林培育技术措施,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施肥等措施[4]。

在1 号、2 号小班内分别设置2 个10 m ×10 m 样地,同时在示范基地旁边相同立地条件的非示范区设置2 个10 m × 10 m 样地,作为对照,对照样地未采取任何技术措施。2022 年4 月进行测产调查,统计每块样地的楠竹春笋产量[5]。

3 楠竹笋用林培育技术

3.1 调整立竹结构

砍伐所有5 年生以上的老竹和部分4 年生老竹,将竹林密度调整为150 株/667 m2左右,并使竹株分布均匀。采伐原则为“4 砍”,即砍老留幼、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坏留好;实现“5无”,即无枯立竹、无伤残竹、无老弱竹、无病虫竹、无高伐桩。调整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7左右,正好适宜竹荪林下种植。

3.2 劈山抚育

使用刀抚方式,全面砍除林内杂草、灌木,保留林内有一定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的乔灌木、幼树和珍贵树种。

3.3 林地清理

清除林地中的枯立木、倒木和腐木、老小竹,伐除枯竹和站桩,挖除树蔸、竹伐蔸和老竹鞭,清理石块。将采伐抚育的剩余物清理出林地,集中整齐堆放,严禁林区野外用火。

3.4 林地垦复

对于坡度小于15°的平地或缓坡竹林地,实施全垦,垦复深度在20~30 cm,注意防止挖断竹鞭,特别是能够发笋的嫩竹鞭。对于坡度为15°~25°的竹林,采用环山带状垦复,年度轮换抚育。对于坡度为25°~35°的竹林,采用块状抚育,面积大小因地势而定,或仅清除竹蔸。坡度大于35°的竹林则不垦复。

3.5 施肥

施肥措施在7—9 月结合抚育、垦复时进行沟施,施用有机肥75 kg/667 m2。为了保证冬笋品质,严禁施用尿素等化肥。

3.6 留笋养竹

早期第1 批春笋原则上全部采收,在春笋发笋盛期选择健壮的笋留养母竹,留笋数量为40 株/667 m2左右,且分布均匀。末期的尾笋全部采收。

3.7 病虫害防治

危害楠竹的主要病虫有竹蝗(黄脊竹蝗和青脊竹蝗)、刚竹毒蛾、竹织叶野螟、竹笋泉蝇、竹笋夜蛾等,防治措施采取物理防治、营林防治、生物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严禁使用化学防治。

4 棘托竹荪种植技术

4.1 基质

1) 基质配方。栽培基质采用80%的赤天化纸业公司废料竹屑和20%竹初加工的新竹屑配制,竹林地竹屑配备量为4 000 kg/667 m2。发酵所需辅料配比为: 每4 000 kg 竹屑添加尿素15 kg、过磷酸钙30 kg、轻质碳酸钙30 kg、二水硫酸钙(石膏粉) 15 kg。

2) 基质发酵。在播种前30 d 建堆发酵。先给竹屑浇透水,将所需的辅料全部混合,用铲车翻铲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0%~70% (手握紧略有水渗出),表面覆盖1 层黑塑料薄膜以增温保湿。10 d 后进行第1 次翻堆,以后每隔7 d 翻堆1 次,共翻堆3 次。翻堆时使基质料上下、里外发酵均匀,水分不足时补水。基质使用前2~3 d,揭开黑塑料薄膜使发酵料中氨气等废气充分释放,并浇足水分。

4.2 开厢

开厢前,采取与笋用林培育中同样的调整立竹度、劈山抚育和林地清理的技术,立竹度仍保持150 株/667 m2(郁闭度0.7) 左右。根据林地大小,沿等高线开厢,厢面宽30 cm,深15 cm,长度随地形而定,厢间距70 cm。挖厢时注意尽量少挖断竹鞭,以减少对竹林的影响,遇到砍伐留下的竹蔸也可以保留,以减少挖畦用工。一般每667 m2挖厢的实际面积为150~200 m2。

4.3 播种

发酵后的栽培基质料在铺放前要使其吸足水分,尤其要注意充分释放完氨气,基质料含水量保持在60%~70%。先在厢底铺放一层18 cm 厚的基质,然后把菌种掰成块状(30 g 左右),以梅花型间隔15 cm 块状点播1 块竹荪菌种,菌种用量为2.0~2.5 袋/m2(0.5 kg/袋),再铺1 层10 cm 厚的基质,用小铲把料与菌种轻轻压实以利菌种萌发,最后表面覆盖1 层3 cm 厚的表土,覆土后堆成龟背状。表面喷水浇湿,以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25%为宜。播种时间一般在3 月为宜。

4.4 菌期管理

1) 菌丝生长期管理。以基质料含水量保持在60%~70%、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25%、土壤温度保持在16~28 ℃为宜。播种7~10 d 后检查菌丝发育状况,发现菌种不萌发或发黑,应及时补播菌种。播种后25~30 d 为菌丝快速生长时期,以保持表土湿润为宜;如遇连续晴天5 d 以上,则要喷水,喷水至覆盖土壤湿润即可,切勿浇水太多,以免降低基质料温度。如遇涝,应及时排水。

2) 菌蕾期管理。播种45~60 d 后,菌丝爬上畦面,并形成菌索,菌索尖端扭结形成菌蕾(竹荪蛋)。菌蕾生长期需水量增加,要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25%,晴天每天早晚各喷1 次水,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为宜。

4.5 出菇管理

1) 温湿度控制。基质料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通过喷雾措施使菌床表面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温度保持在23~30 ℃。

2) 光照控制。以散射光为宜,在楠竹稀少无遮阴的地方采取覆盖落叶或遮阳网进行调节。

4.6 转潮期管理

在第1 潮竹荪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掉厢面残留物,并用细土填充采摘后留下的坑洼。15~25 d 后,土壤表面出现小竹荪蛋,可在土壤表面适度喷施复合肥以补充营养。然后按照上述菌期和出菇期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4.7 采收加工

1) 采收。当菌蕾破口至荪裙开始往下生长时及时采收。每天8 ∶00—9 ∶00、10 ∶00—11 ∶00各采收1 次。采收后应及时剥离菌盖,然后按菇大小分层整齐摆放烘烤。

2) 烘干。烘房温度宜先升高至70~85 ℃,放入鲜竹荪后快速脱水0.5 h 左右,再在40~50 ℃的温度下烘干2~3 h,至干品含水量控制在12%~13%。竹荪干品为白色略带黄色,具有香浓气味。

3) 储存。烘干后的竹荪,应及时放在避光的容器中(以锡箔袋为佳),然后放置在干燥、低温的地方,以冷库保存为佳。

4.8 虫害防治

竹荪地除白蚁危害外,在菌蕾形成期主要是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 危害。在菌蕾形成期,可用菜籽饼/油茶饼等预防,用量为2~3 kg/667 m2,捏碎后均匀撒在林内。

5 经营效果分析

竹林中竹荪在半腐朽竹屑基质中生长,长出的竹荪个头大,肉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竹林下种植竹荪,鲜竹荪产量在400 余kg/667 m2,产值在1.2 万元/667 m2以上。

通过测产6 个样地的楠竹春笋产量显示: 1号小班楠竹春笋平均产量为358.3 kg/667 m2;2号小班楠竹春笋平均产量为216.6 kg/667 m2;对照样地楠竹春笋平均产量为133.3 kg/667 m2。可见,1 号小班竹笋产量最高,而且笋个头最大,竹笋肉肥厚,鲜嫩,品质最好;2 号小班次之,非示范区排名最后。由此说明,在当前立地条件下实施林下竹荪种植,可促进竹笋增产,且对竹笋的增产效果优于单一的笋用林培育技术措施。

6 小结

楠竹林下种植竹荪充分利用林地的天然荫棚作用,减少了大棚种植时的建棚成本;示范基地用竹荪种植时的基质作为基肥,可以减少肥料费投入,并使土壤肥沃疏松,竹林生长茂盛,竹笋产量和竹材产量大幅提高,竹荪收益也高,实现了竹笋和林下种植双丰收。项目实施还带动了当地村民150 余人就业增收。因此,实施楠竹菌笋林标准化培育复合经营模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林分固碳功能明显提高,既有利于保护生态,又能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适用于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复合经营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楠竹赤水市竹荪
楠竹全冠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
楠竹丰产措施探讨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竹
阳光薄荷糖
菌中皇后话竹荪
“竹君”食疗菜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一碗竹荪汤
提高材用楠竹林生产力的技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