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赤水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路径

2022-03-24苏春维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赤水产业链主体

杨 博 宋 阳 苏春维

(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25)

在全球倡导健康低碳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2012—2019 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 提升至77.14 (先行区平均达到83.03),农业绿色发展布局基本形成[1],更好地适应了市场对产品安全化和品质化的需求。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农业全产业链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农业全产业的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成效等方面,科学研究呈现出不断优化整合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链研究最初仅局限于生产环节,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演变,开始延伸至加工和销售领域,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一体化方向发展[2]。在农业产业链运行模式上,注重利用“互联网+农业” 创新模式[3],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创新以及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等[4],实现产业链的链条式、链族式、链网式[5-6]等的增值增效。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研究了绿色发展的内涵、演变过程、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路径[7],提出了检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方法,构建了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4 个维度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8-10]。

竹全产业链作为农业全产业链的一个分支,其与其他农业产业链的区别在于竹产业链的链条较长,包括了从竹苗培育、种植与经营、采伐到竹材加工、产品生产与销售、最终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其绿色发展本质与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基本耦合,是以“两山” 理论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竹产业链条间各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和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目前世界森林面积逐年锐减,而竹林面积不减反增,由于其生长周期短、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和绿色环保等独特的特性,“以竹代木” 将是保护森林、减少森林采伐的有效途径。同时,竹全产业链的发展亦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11],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12-14]。

赤水市竹林资源丰富,是贵州省发展十大林业县(市) 之一,有全国“十大竹乡” 之称。截至目前,赤水市拥有竹林面积8.85 万hm2,其中楠竹林(毛竹林) 面积占39.77%;经济效益较好的竹种有楠竹、黄竹、慈竹、绵竹、箐竹、斑竹、麻竹、苦竹等。赤水市竹加工企业达400 多家,但实际运行的加工企业只有278 家企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 家、省级龙头企业8 家,其余加工企业以小型粗加工企业为主。现有竹产品包括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等6 大系列300 多种产品,产品销往国内20 多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等17 个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近30 余项。依托竹林生态景观打造旅游景区、景点30 余个。2021 年竹产业生产总值达70 多亿,带动18 万人增收致富。尽管赤水市近几年来依托“竹产业,做好竹文章” 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竹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竹产品多而不优、竹品牌杂而不亮、优质竹产品供给短缺等。为此,在保障优质竹产品稳定供给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赤水竹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是实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将竹全产业链与绿色发展二者结合来探讨竹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对其理论层面认识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基于此,本文以竹全产业链融合绿色转型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赤水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赤水竹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和相关对策,旨在为赤水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

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是以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为基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整合现有资源,以高效、循环、绿色为主要特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保障竹产业链各环节参与主体增产增收、满足国家绿色产品要求、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是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核心要求。竹全产业链涉及资源培育、竹材生产与加工以及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合理分配与利用资源,挖掘潜在价值,实现全产业链价值增值,是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直接需求。竹产业价值体现在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价值增值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二是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挖掘竹林资源的多种功能,实现竹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三是注重竹产业的生态价值,“双碳” 目标的提出为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可充分发挥竹产业链的减碳增汇功能,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1.2 特征

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竹产业绿色发展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规划全产业链的发展,严守生态底线,是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在适宜的生态空间范围内规划发展框架及路径。

2) 优质安全。竹产品优质是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产品质量管控应贯穿到生产、运输、储存、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安全优质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

3) 增产增收。通过对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有效整合,实现市场信息共享。竹全产业链融合能够更加高效的捕捉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生产高品质、多元化的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产业链中各主体的收入以及全产业链的价值,同时减少因信息不匹配导致的生产浪费,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2 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链发展缺乏系统设计

具有完整、高效和科学的顶层产业链设计是培育绿色全产业链的重要前提。从生态的视角来看,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牢守生态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竹全产业链的培育应在合理的生态容量范围内规划相关产业布局,整合优化全产业链[15]。然而,当前赤水对相关企业的引进和对竹全产业链的布局大多以核心企业带动为主,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对产业链与生态协调发展缺乏统筹考虑,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竹林下养鸡为例,鸡在觅食过程中会对林地造成一定影响,而且鸡对食物的吸收能力较差,排出的碱性粪便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对林地造成较大的破坏。此外,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构建与融合也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在相关区域内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技术缺乏、人才体系不完备、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进而影响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2.2 产业链链条较短,各主体利益分配不清,与三产融合度不高

赤水市竹产业链链条较短,产业链附加值较低。与浙江安吉的竹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赤水竹产品加工能力较弱、规模较小、竹材利用率较低。在安吉,竹产业相关企业有1 600 余家,已形成从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循环利用率高达100%,2020 年安吉竹产业产值超过153 亿元;而在赤水,目前有竹加工企业(含作坊) 400 多家,多是各自为营,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产业缺乏凝聚力,竹产品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2020 年赤水竹产业生产总产值为62 亿元,仅为安吉竹产业产值的41%。

在竹全产业链发展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分配不合理会严重阻碍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以竹笋产品为例,产业链涉及竹笋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其特征为“上游弱,中下游强”;上游主体基本为农户,农户售卖初级竹产品的利润较低,而加工、销售环节的效益普遍较好,由于产业链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竹全产业链的构建较为困难。此外,赤水竹产业多功能性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竹产业与旅游业、康养业、休闲农业、文化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

2.3 产业链信息不对称,中小型经营主体参与度低

在竹全产业链中利益主体涉及竹苗培育、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信息服务以及消费等领域,市场信息在全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利益主体中,成为阻碍全产业链融合的关键因素。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使得产品价格较低或上涨,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也无法及时反馈给生产主体,从而影响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生产主体与存储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则会导致储存库房建设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储存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产业链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与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乏,导致消费主体无法辨别产品优劣以及无法建立优质优价体系,使得竹全产业链增值受限。

赤水相关竹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以合并、重组相关企业的方式来降低企业风险,以“龙头企业+农户” 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相对较少,个体农户和中小型企业参与度不高。由于中小型企业大多以直接销售和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人才与资金,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无法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他们实际上尚未充分参与到全产业链中。

2.4 竹产业物流运输体系建设滞后

物流是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关系着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全过程。与较发达地区相比,赤水竹产业的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产品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多,冷链技术也相对落后。一方面由于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较高,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缺乏追踪系统,无法及时监测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程度,不能及时防止产品腐烂及变质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物流体系规划不科学,在产品运输过程中不能根据区域性或企业类别进行合理分类,导致在运输过程中路线规划不合理,间接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的配送效率,同时由于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及时追溯到产品来源。因此,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对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3 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

3.1 内部循环发展

内部循环发展是指竹产业链内部融合发展,把直链结构变为循环网状链结构,通过强化竹产业链上、中、下游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竹产业内部循环最优化。产业内部循环可使物质多层次利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使竹产品加工的剩余物最小化,从而打造高效、节约的内部循环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跨产业融合发展

跨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除了挖掘竹产业第一、二产业的价值之外,充分挖掘竹产业的旅游、康养、休闲、生态、文化等的价值,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利于激发竹产业的内生动力,提高全产业链价值,拓展经营主体增收渠道。

3.3 产业链要素整合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背景下,将竹全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融入互联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及信息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增值提效。通过整合信息要素、科技要素以及产业链外部因素,提升全产业链生产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产品生产与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及时了解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会有更多竹制新产品被研发,如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棉等,竹产业链价值将不断被提升。

3.4 竹产业链纵向拓展

竹产业链纵向拓展主要以延长产业链上、中、下游为主,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竹全产业链。从竹苗种植培育到竹产品初级加工,延伸至竹产品的精深加工,利用先进技术加快研发具有艺术性和创新绿色的新型产品。目前应从竹产品加工业向旅游业和服务业进行延伸,发展多功能性产业,充分利用竹林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价值。

4 实现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系统布局

竹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是集产业、生态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应全方位考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生态承载量与产业发展、经济价值与生态服务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布局层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全产业链的灵活性,在相关区域内合理规划集生产、加工、消费为一体的产业布局,融合科技、市场信息以及人才等要素,降低生产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打造与生态环境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区域布局层面,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整合地域资源,核算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发展相关产业,确保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

4.2 创新竹产业链,打造绿色发展模式

注重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加强竹产业与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实现竹产业链网状式拓展;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及企业间交叉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使更多经营主体参与获利,合理分配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提升全产业链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人才保障是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科学管控、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应加大培育本地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赤水市相关部门应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赤水新型竹产业链经济体系发展。

4.3 完善市场信息发布体系,加强产业链主体间合作

建立健全竹产业链信息发布体系,降低各经营主体的交易成本。一方面,生产主体可以快速捕捉消费者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生产,避免生产过剩或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促进经营主体间的合作,转变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观念,积极探索推广中小型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路径和经营方式,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建立健全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16],让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到竹全产业链的中来,提高全产业链附加值,使各经营主体享受全产业链发展带来的红利。

4.4 加强竹产品物流体系数字化建设

加快竹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利用大数据,建设数字化平台,包括竹产品价格发布、市场供给信息共享,以及产品追溯、产品质量检测等系统,提升竹产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冷链物流的数字化建设,跟踪监控产品质量,减少浪费。建立各环节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如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合作社与超市对接等,通过订单农业,精准对接,可有效控制运输成本。

猜你喜欢

赤水产业链主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赤水大瀑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赤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