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2022-03-24杨岚付晓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杨岚 付晓宇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阐述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全景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亡之际,在女子教育现状不胜其弊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不断推动并促进了湖南女学的蓬勃兴起,在开明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向警予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导,汲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力量,发展了女子教育思想。其女子教育思想以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为目标,以强化国家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女子自动”为实现方式,文章论述了其女子教育思想在强化师德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向警予;女子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001-04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杨岚1,2,付晓宇2

(1.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阐述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全景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亡之际,在女子教育现状不胜其弊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不断推动并促进了湖南女学的蓬勃兴起,在开明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向警予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导,汲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力量,发展了女子教育思想。其女子教育思想以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为目标,以强化国家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女子自动”为实现方式,文章论述了其女子教育思想在强化师德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向警予;女子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001-04

向警予既是女子教育的受益者,又是女子教育的先驱者,其女子教育思想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术界关于向警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向警予生平的研究,如《向警予传》《向警予文集》等,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关于向警予的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想,关于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述较少,涉及的专著、期刊、学术论文较少,主要对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张及特点的研究,对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及时代价值的研究还留有空白。因此,本文在论述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张的同时,也对其形成背景、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

一、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动荡时期

向警予出生于19世纪末晚清社会动荡时期,彼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局动荡、人心思变,政治上的这一变化也间接影响了女子教育形势。这也是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时代基础。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女子教育逐渐显现出三大弊端。第一,女子学生数量少。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女禁以来,一些兼收女生的大学报考人数寥寥无几,达到及格线得以录取的女生人数更是凤毛麟角。第二,女子教育的办学规模小。据调查,全国学校的数量男女比例极度失衡,男生人数占比较女生具有绝对优势,男女平等的教育权沦为空谈。第三,女子教育资源差。教职人员的教学质量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女子教育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此时的女子教育在全国教育官僚化的大背景下弊端更为凸显。可见,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女子教育革新迫在眉睫。

(二)学校教育因素——湖南女学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的有识之士开启救亡图存之路,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不断探索中,涌现了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在新思潮、新思想的影响下,女子教育因利乘便、势如破竹。戊戌变法时期尤甚,梁启超、谭嗣同、熊稀龄等湖南籍主张教育革新的思想家名盛一时。他们以报刊为宣传载体,以学堂、学会宣讲为主要形式,在湖南乃至全国宣传男女平权思想,促进女子接受新教育、新思想。湖南政府官员也极力推进女子教育。这些都鼓舞了向警予发展女子教育的信心。

(三)家庭因素——开明的家庭教育

向警予父兄二人思想开明,對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虽是商人出身,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谋取经济利益,但其为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极富正义感。他曾对向警予说道:“对于社会公益,尤能挺身以当大难,个人厉害素不计及。”[1] 他也对向警予求学深造之路提供支持、帮助。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钺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更为向警予传播了先进的启蒙思想。可以说,开明的家庭教育是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催化剂。

(四)个人因素——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五四运动以后,以李大钊同志为先锋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种子,在自身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革命思想驱动下,向警予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汲取先进思想,她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为教育目标

在周南女校的学习期间,向警予便很重视对教育学的研究,曾指出教育的发达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教育救国思想。其后,在赴法留学期间,同蔡和森形成“向蔡同盟”,这一时期,向警予认为女子教育必须以妇女解放和社会改造为首要价值取向,并指出女子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首先,向警予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完善自身人格和素养,以实现女子发展。自古以来,传统的女子教育以“三从四德”的目标对女子进行教化,这是对女子人格权的忽视,近代社会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带动下,广为提倡“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似的女子教育,这貌似是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尊重,但向警予深刻地揭示了其仍将女子教育视为依附式教育的实质。为了女子人格能够真正得到独立,向警予将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深刻结合,引导女子多读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实现人格真正的饱满和独立。因此,她动员女子学习新式女子教育来摆脱依附式教育的牢笼。通过女子教育,使女子得以打破传统的旧家庭制度,建立新家庭;打破“捉合式”婚姻枷锁,实现婚姻自由;打破“生育是女子的天职”观念,实现儿童共育。

其次,向警予以天下為己任,认为妇女有责任也有能力实现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希望“学生们能成长起来,摆脱封建的枷锁,摆脱愚昧无知,走上争取国家独立富强、争取妇女自身解放的道路”[2]。妇女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一方面,女子教育作为新式教育思潮必须担负起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另一方面,国家的危亡关乎每一位女子的危亡,女子在民族危机面前,绝不能独善其身。很大一部分女子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限制,没有形成强大的革命势力,但是她们的革命性、团结性、组织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需要通过女子教育来动员女子,引导女子加入社会改造的革命队伍。为此,向警予特别强调要重视知识妇女和劳动妇女的作用,认为知识妇女应具有“人的自觉”,应当像“起重机”般宣传、组织、教育广大妇女。劳动妇女的革命要求最为迫切,应当发动并兼顾最广大劳动妇女。

(二)以强化国家意志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为教育内容

向警予认为为实现妇女解放和改造社会的教育目标,不能肤浅地灌输爱国教育,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民族情怀,也可以理解为国家意志。即应当通过女子教育,培养女子的公共心,以实现社会改造的伟大目标。向警予认为女子拥有爱国之心还远远不够,如若爱国只是言语上的爱国,行动上依然隔岸观火,潜心于家庭琐事,甚至是享受玩乐,对国家生死存亡漠不关心,那这样的爱国是没有意义的,更脱离了向警予女子教育的目的。因此,向警予认为女子教育需要向女性传输国家意识的概念,让受到教育的女子能够拥有国家观、大局观,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将爱国情怀外化于行,将女子教育与民族解放相结合。在《致各家庭书》中,向警予阐述了在国势日弱的危机下,如若人人都只知一己之利,自扫门前雪,那么堂堂中华将岌岌可危,舒适安乐的生活也就不复存在了。

向警予认为女子教育应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教育内容。向警予认为旧教职工的旧礼教以及大多数女子由于条件受限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导致了过去的女子教育一直停滞不前。为了改造女子教育中存在的这股不良风气,向警予认为,首先,应当以近代的先进思想、先进知识为载体对女青年进行引导,彻底革新当时女子教育的方针。其次,要彻底去除多年以来对女校影响极大的“老冬烘”们所带来的消极观念。在溆浦女校办学期间,向警予极力倡导废除经学,主张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同女校教师们依据近代科学发展和《新青年》刊物上的相关文章,撰写了补充教材,以便女校教师向学生传授新思想,也可作为学生们的课后读物。向警予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她将注重体育、崇尚运动作为加强国民特性训练的重点。向警予为了更好地发展女校的体育教育,以身作则,带领女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运动项目中,并聘任了在长沙稻田女师时期的同学杨德群作为女校体育教师。向警予时常带动女校开展某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定期举办全校运动会,邀请县城有关单位和群众前来参观。向警予指出将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行莫乱步,坐莫摇身,笑莫露齿,话莫高声,轻言细语,缓步游行”的封建女性的批判,也是对女校教育革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后,随着向警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她希望知识妇女还能够有充分的近代思想和科学常识,不仅要研究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社会进化史、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等,而且要研究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等,还要加紧学好外国文。她曾风趣地指出做前十几世纪的老古董是历史进化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她要求知识妇女鼓起精神,排除一切阻力,以“科学、知识、奋斗”为目标。

(三)以“女子自动”为教育手段

向警予十分重视“女子自动”的作用,将其视为实现女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她提出“教育取自动说”,一直以来,向警予便视那些将学生作为攻击对象的各类考试嗤之以鼻,接办溆浦女校后,向警予深刻思考了当时广泛存在的以考试刺激学生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经过深思熟虑后,向警予毅然决定废除这种形式上的教育方式。此外,向警予也大力发扬学生间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遵纪刻苦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也会耐心引导,私下谈话。向警予明确指出,“希望一般女子,各个自觉,各个自决,各个自动”[3],她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达到具有明辨是非,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付诸行动,主动争取自身权益。向警予还将“三自”精神带入基层,她时常深入工人夜校和女工家庭,对女工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号召女工群体接受教育,投身革命。自1923年起,向警予依靠党组织和社会力量,动员上海市的大、中学校里进步女学生创办了女工夜校,还邀请了志同道合的杨开慧女士来到女工夜校为进步女学生传授新思想,同杨开慧女士共同钻研女校授课的内容。向警予的讲课深受女工的欢迎,女工夜校也越办越好。

三、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向警予是女子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女子教育的先驱者。先后就读于稻田女师与周南女校,在女校的学习经历是她在道德上和学识上的积淀。此后,她接办溆浦女校,将其教育救国思想付诸实践,赴法留学,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结成“向蔡同盟”促进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升华,产生了深厚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已然成为官僚化、饭碗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职员大都玩忽职守,难以专心于提升素养,教书育人。向警予认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完善且饱满的人格条件、丰富而专业的知识储备、先进并开明的新思想,也要时刻关注时代大势,具有洞察时代发展的远见和格局,只有这样的教职员,才能带领女子教育走向新高度。向警予十分重视教职员的个人品质,在女子教育中,个人品质便体现在师德上,而师德又具体表现为敬业、奉献、专业等各个方面。

“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4]在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职员所必须遵守的,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多项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深刻诠释了“师范”一词的应有之意。教师作为指路灯,引路人,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倡导教育与社会的联动

一直以来,向警予十分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她倡导将教育的革新同社会的革新相结合,她认为,教育的发达是同社会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女子教育应当带动女子了解社会实际,学习社会科学理论,铸下根基,认清时代背景,明确社会发展需要,以立志读书报国,改造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向警予认为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女子教育的落后将会是社会的损失,女子教育也不应当是少数知识妇女的教育,应当争取对社会上更大多数的劳动妇女进行教育,她们是富有革命精神与魄力的群体。向警予明确指出劳动妇女身上具有知识女性所应当学习的勇敢和坚强,知识妇女也要深入其中,去工作、去锻炼。

在新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有关教育的重要关系之一,如何把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存在与社会之中的,不能同社会割裂开来,具有社会属性。任何教育都有社会因素的烙印,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为社会进步带来了无限动力。社会应当对教育提供保障。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规模、质量、制度、结构等。可见,向警予的女子教育中注重将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主张得到了继承发扬,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坚持男女平等思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向警予具有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和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女子教育是依托于女子解放运动的,女子解放运动又需要在复杂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视域下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承载了艰巨的历史和社会使命。向警予难能可贵地意识到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还应当具有维护和争取女性平等权利和特殊利益的精神。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向警予承认男性与女性在思想层面上的差异,但她认为这种差异不是女性自身的过错,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必须还得依靠社会自身的变革来实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男女平等思想已然成为社会共识,并被写入憲法。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接受各种教育的权利。”[5]因此,向警予的男女平等观念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完善发展,男性与女性犹如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并驾齐驱,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才能合力推进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绪恭. 向警予传[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

[2] 刘茂舒. 传记·纪念与回忆·论述·资料[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99.

[3] 向警予. 向警予文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5.

[4]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0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