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表” 及“里” : 绛州澄泥砚的文化转型

2022-03-22葛君

今古文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摘要】 在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正发生由“表”及“里”的转变。“表”是指物化层面的转变,“里”是核心层面的转型。绛州澄泥砚“表”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工艺的转变,“里”的转变则体现在价值的转变。绛州澄泥砚由“表”及“里”的转变,折射出时代背后的文化动因,同时也是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的体现。

【关键词】 文化转型;传统手工艺;绛州澄泥砚;由“表”及“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0-0063-03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乡愁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研究”(2019B66);2019年度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中游津渡古村乡愁旅游发展研究”(201915);山西工商学院校级课题“山西古村落活态保护路径构建研究”(201903)。

一、问题的提出

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转型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分别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鸦片战争到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文化转型的探讨,最早源于费孝通先生,他认为在现代工业文明已经走向绝路,后工业时期势必发生一次大的文化转型,这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果说费孝通先生是从文化理念的转型上寻求解决方式,那么赵旭东教授则提出了文化转型的中国方案,认为文化转型可从世界观念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主体意识的转变三个方面思考。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民族基因和文化记忆,是时代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种社会基础的改变引发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如各国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化转型的生动体现。文化的变化与人的需求和欲望紧密联系,而物质又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故而从传统手工艺的转变理解文化转型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视角。

基于上述文化转型的研究进展及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以绛州澄泥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工艺转变、价值转变及造物思想转变的研究,来揭示传统手工艺由“表”及“里”转变背后的文化转型。

二、盛衰之间:绛州澄泥砚的生命传记

绛州澄泥砚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绛州澄泥砚以其贮水不涸、歷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等优良的特点,而成为文人墨客的至宝和历朝历代的御用珍品。

关于澄泥砚的制作,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相关记载,绛州澄泥砚孕于汉,唐宋达到兴盛,而明朝更是炉火纯青,但衰落于清。直至当代,一些工艺美学家开始追寻已逝去的绛州澄泥砚工艺,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探索成功。

新绛县蔺永茂、蔺涛父子从1986年开始,花费了6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澄泥砚的制作工艺,终于在1991年8月成功研制出绛州澄泥砚,并成立了“澄泥砚研制所”,使国之瑰宝重新出现在世人眼。绛州澄泥砚凭借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荣获国际殊荣。2019年,绛州澄泥砚与珐华器、推光漆被称为“山西三宝”。

三、“表”与“里”:绛州澄泥砚的现代转型

如今,新材料、新机器、新环境的出现使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发生转变,其代表“表”的转变;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主体意识,促使绛州澄泥砚的价值追求和造物思想发生转变,二者代表“里”的转变。绛州澄泥砚由“表”及“里”的转变,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绛州澄泥砚的转型,实现了从物化层面的工艺转型到核心层面的价值和造物思想的转型。“表”的转变为“里”的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里”的转变为“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引,“表”与“里”二者互相支持,又互相强化。

(一)绛州澄泥砚“表”的转变之工艺转型

随着新物质的出现、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绛州澄泥砚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作工艺实现了自我革新与转型。

1.传统工艺

古代关于澄泥砚的传统制作工艺的记载鲜少,目前可以查阅到仅仅有三部文献: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宋代张洎撰写的《贾氏谭录》以及宋代米芾所著《砚史》,但据此也可以总结出绛州澄泥砚制作过程的主要工艺:第一,“澄泥”工艺,即对泥料进行精细地淘洗直至适合砚台制作的细腻程度。宋代的《贾氏谭录》记载:“绛县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踰年而后取,则沙泥之细者,已实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然”,即当时绛州澄泥砚的泥料取自于汾河,利用“绢囊”置于汾水中获取细泥;第二,“入黄丹”工艺,《文房四谱》记载:“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的过程,即将获取的细泥去掉多余的水分,稍加干燥,加入“黄丹”揉搓就像和面一样,加“黄丹”的原因是澄泥砚高温焙烧的时候,“黄丹”能起到助溶剂的作用,提高澄泥砚的致密度和硬度;第三,“制坯”工艺,“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放入像造茶饼的模具中将泥团击打坚硬之后,用竹刀制坯;第四,“雕刻”工艺,“微阴干,然后以刀手刻削”,待砚坯阴干后即可利用刀雕刻形状;第五,“煅烧”工艺,“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曝晒过后,用厚厚的稻糠和黄牛粪搅拌然后烧二十四小时;第六,“入墨蜡”工艺,“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加入墨蜡和米醋反复蒸数次,澄泥砚归根属于陶砚,容易渗墨,“入墨蜡”工艺解决了这一问题,“入墨蜡”之后的砚台“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

2.现代工艺

如今新技术的出现、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绛州澄泥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全新的面貌重现于世。

根据实际制砚经验,蔺氏父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澄泥砚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采泥、过滤、揉泥、陈腐、制坯、阴干、雕刻、焙烧、刨光等工序。

相较于绛州澄泥砚的传统工艺,如今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改采泥地点。传统绛州澄泥砚的泥料采集地是汾河水中,而如今汾河河床变窄,多有枯竭,污染严重,汾河水中采泥已不现实。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蔺氏父子发现汾河湾古河床沉积的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好,所含致色金属元素丰富,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佳泥料,故绛州澄泥砚采泥地点由汾河水中转为汾河湾古河床;第二,变澄泥方式。传统澄泥采用绢囊,将其置于汾水中,利用流动的水达到过滤目的,而如今显然不能再用此方法,而采用化泥入水、人工搅拌、绢箩过滤的方式澄泥,历经20多天完成此项工艺;第三,去黄丹。前文提到“入黄丹”工艺,如今绛州澄泥砚的制作不再添加黄丹来提高澄泥砚的致密度和硬度,因为蔺氏父子发现利用现代技术通过提高烧制温度,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致密度和硬度;第四,弃模具制坯工艺。传统工艺为提高效率用模具来制澄泥砚砚坯,而今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基本不用压模成型工艺,因为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绛州澄泥砚的个性和独一无二,远远高于其实用性,而压模成型的砚台形制简单而不具有特色,不符合当今消费者需求,所以,绛州澄泥砚基本放弃使用模具制坯工艺。

(二)绛州澄泥砚“里”的转变之价值转型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连接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念都发生转变。

文化是依赖于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当人的需要转变,文化的转变随之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绛州澄泥砚的价值追求也相应发生改变,由过去追求以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转变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新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主导的现代价值。

1.传统价值

陈建宪曾指出民俗从产生到兴亡取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与否,一项手工艺是否存于世,关键在于其是否可满足那个时代人们的需要,所以,人类造物的本源就是为了满足需要、方便生存,任何传统手工艺都是基于实用而出现的。

作为砚台本身,需有发墨功能、下墨功能、润墨功能及护毫功能等最基本功能。而绛州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如此盛名始于其“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的实用特性,故绛州澄泥砚因其实用价值而闻名,历来被作为“贡砚”。

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壮大了文化阶层,宋代的知识阶层逐渐参与到形而下之器的造物设计中,并糅合了个人的價值取向和审美意识,为绛州澄泥砚工艺美学做了一定贡献。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得明代朱砂澄泥荷鱼砚,从其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着色考究,足以说明在当时澄泥砚已不仅仅作为实用砚台而存在,已然步入艺术品行列了。

2.现代价值

新工艺价值较传统工艺价值更丰满、更全面、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如今绛州澄泥砚追求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并增加了新的美学内涵。

目前,绛州澄泥砚已经设计出上千种精美造型,数十个系列,包括风景名胜系列、历史典故系列、历史传说系列、民俗文化系列、特色主题系列等。

其中,应用了多种雕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颜色,有浮雕、深雕、立体雕等方式,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玫瑰紫等颜色。

绛州澄泥砚凭借独特的工艺价值在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平砚”“箕形梅花砚砚堂”“荷塘月色砚”“梅兰竹菊砚”“辈辈封侯砚”分别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年度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于2019年获得山西首届“最精致工艺品”评选大赛冠军。

绛州澄泥砚从题材、纹饰、砚铭都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绛州澄泥砚雕刻装饰的题材选择融合了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出了多种题材的系列砚:“辈辈封侯砚”“三元及第砚”“一品清廉砚”均体现了人文精神追求。其中,“一品清廉砚”借传统文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廉的高尚品质。

此外,还融合了红色基因,陆续推出多种与时俱进的主题系列,包括“红军长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系列砚,无不体现对中国历史的缅怀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许。

而且还融合了新冠肺炎抗疫精神,2020年推出了“雷神砚”和“火神砚”一方一正对砚,并将关于“雷神”“火神”的神话传说、民俗传说、医学传说等古老传统文化融于一砚,天圆地方,上下同心,以表达抗疫必胜的信心。

绛州澄泥砚自诞生以来由其上佳的品质颇为古人推崇,文人墨客除讲究砚台的形制、雕饰、工艺、产地外,还善用其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以砚为田,托物言志或赋予诗词歌赋,便是常见的一种形式,使澄泥砚本身都具有文学色彩。

正所谓“山河精华,一砚尽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可以在一方小小的绛州澄泥砚窥见一斑,文化精髓的积淀,让绛州澄泥砚成为很多人探寻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绛州澄泥砚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知名的文化交流会议。所以,绛州澄泥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绛州澄泥砚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再加上成品率低的现状,使绛州澄泥砚拥有了新的价值——收藏价值。

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且制作周期长,约一年之久,而成品却因烧制火候的难以控制导致变化无端,所以成品率仅为35%左右,精品率则不足8%,而珍品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一方方绛州澄泥砚的问世来之不易。

据传承人介绍,绛州澄泥砚每年销量近3000方,其中60%的消费者购买其作为礼品送人,40%的消费者自己收藏或自己用。

绛州澄泥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不仅被个人收藏,还被很多组织收藏:蔺涛的作品曾四度入选“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被中华民族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五度蝉联世界手工艺品的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被该组织永久收藏;近年来推出的红色系列砚,也被很多红色纪念馆永久收藏。

所以,收藏绛州澄泥砚,已经成为众多消费者追求文化的精神物化的重要载体,收藏绛州澄泥砚就是收藏文化、收藏艺术、收藏历史。

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转型思考

在文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正重塑着人们的传统认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统手工艺作为当地文化的象征和特定的历史记忆而被广泛关注,其文化价值逐渐被感知、认识和重塑。

传统手工艺也由过去偏重使用价值向文化符号和精神价值转变,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虽然传统手工艺的技艺部分正日益被现代机器所替代,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却并未式微,重拾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彰显历史内涵,而其艺术价值本身也成为复兴的核心内容。

显然,传统文化已成为建构现代文化的基础,而不是无关现实的历史遗留。无论是过去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还是现在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传统手工艺都承担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见,传统与现代不仅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却在保护中不断发展,而这种保护已不限于物质层面的保护,更深层的是文化价值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少雷.文化转型与价值建构:问题、视角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3):37-44.

[2]Sherry Ortner.Anthropology and Social Theory:Culture,Power,and the Acting Subject.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3]徐杰舜,赵旭东,巫达,刘珩,周恩宇.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0(01):1-11.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费孝通全集(第16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5-16.

[5]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3,53(03):111-124.

[6]新绛县志编纂委员会.新绛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03.

[7](宋)苏易简.四库全书 文房四谱[M].北京:中国书店,2018:122-123

[8]沈晓筱.中国澄泥砚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53-57+119.

作者简介:

葛君,女,汉族,山西交城人,山西工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

3604501908276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艺技能的价值
河南麦草编织文化展览馆创新设计研究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技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的文化市场策略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浅析政府在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定位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