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的耦合作用研究

2022-03-21官春莹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官春莹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为乡村旅游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路径之一。余庆县红渡村根据自身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特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共同促进红渡村的经济发展。“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存在耦合关系,是余庆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四在农家;耦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5-0029-03

引言

党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眼于解决新时代城乡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乡村旅游自然也就成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热点研究问题。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承载地,势必要满足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余庆县是“四在农家”的发源之地,率先开展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条件上有着充分的先决优势。余庆县红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在农家”的建设与乡村旅游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存在着耦合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农村的現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两者的互促作用更是完美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一、余庆县红渡村概况

红渡村坐落在余庆县大乌江南岸,距离大乌江镇政府3公里。在2014年,红渡村就开始了“四在农家”的乡村建设。“四在农家”含义即富在农家的收入、学在农家的智慧、乐在农家的精神、美在农家的风貌,简称“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富”是基础,“学”是条件,“乐”是动力,“美”是目标[1]。“四在农家”的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红渡村因地制宜,提出了以农耕体验、乡土怀旧的“旅居农家”农旅融合的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为红渡村的发展、脱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红渡村的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耦合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显著,因而红渡村被誉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成为了余庆县旅游脱贫的示范村。

二、红渡村“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耦合(coupling)是一个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体系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进而联合起来,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2]。根据耦合理论的研究基础,在众多学科领域都可以运用此理论来分析当下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就存在耦合现象,这种现象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价值。

(一)红渡村“四在农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在农家”的建设任务多而复杂,需要大量主体协调配合完成。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红渡村的人口密度小,产业又以农业为主,村民的支出严重超出收入,导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员流动性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第三产业的加入既可以满足乡村建设的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又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资金,从而带动更多村民返乡创业。农村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耦合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发展重要突破口。

(二)红渡村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发展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展现出旅游的经济价值,除了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外,其中最重要是旅游地的统筹规划、乡村建设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作为一个旅游地基础标准。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转变,传统的观光游览的旅游模式吸引力不足,不能满足城市旅游者对于乡土文化的感受,追求真正回归大自然的体验。旅游者大都追求新鲜事物带来的刺激,更加倾向于去切身体验乡村中的人文情怀所带来的亲切感。

(三)红渡村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耦合式发展的可行性

乡村旅游和“四在农家”建设是红渡村的首要目标,也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两者之间耦合发展有一定的条件。从自然资源来看,红渡村地处黔中腹地,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 056毫米;旅游资源有木栈道3公里、观光平台3个、红渡梯田、岩门大洞、红军强渡乌江指挥部遗址;特色产业有油菜、红辣椒、渔业、李子、水稻;旅游基础设施,到乌江镇约3公里公路,共修建硬化9公里、厕所6所、污水处理设施1处,20余个旅居农家。根据分析可得红渡村自身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四在农家”建设与旅游资源的相互渗透,两者之间的耦合式发展条件具备,可行性高。

(四)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耦合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在红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和“四在农家”建设的动力是耦合式发展核心所在。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国家宏观策略,政府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主导作用是发展驱动力的关键。通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市场也是一只无形的手,随着旅游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活节奏变快。显然,农村悠闲的生活方式成了大众闲暇时的最佳选择。旅游市场导向偏向农村,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量也就随市场的走向而增大。另一方面,红渡村的生产力有一定的落后性,为了促使生活更加富裕,改变贫困现状,就要谋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资源的创造力和可塑性强,先天的优势对于红渡村的发展也成强大拉动力。无论是国家、市场层面上的推进,还是红渡村自身内在要求,对于耦合式发展都是要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其内在动力因子相互作用和内动力与外动力相互作用下,驱动着耦合式的运作与发展[3]。红渡村的内在和外在动力达到了最佳组合,耦合的动力机制揭示了在红渡村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三、乡村旅游对“四在农家”建设耦合式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促进了红渡村多元化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链关联度高,有利于形成产业的联动效应。尤其是带动当地人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当地的消费。村民们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进行精品改造,一半翻修,一半留旧发展民宿。2015年底红渡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 300元,2017年的村民人均收入提升到8 000元,今天红渡村村民收入达到9 000多元。村的集体经济从0到10万元又增加到50余万元。乡村旅游本扩宽了红渡村村民的就业渠道,使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转移,解决了本村及周边剩劳动力近400余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拉动产业链的发展,为红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乡村旅游推进乡风文明

乡村旅游在改变乡村风貌中起到了的关键作用。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红渡村旅游时,村民不可避免地要与游客进行交流。红渡村创办了一个新时代农村讲习所,这是改变红渡村脱贫的一个创新之举。村民们会不定期地在这里进行交流学习,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也在这个地方进行,总共培训村民800多人。村民们学习文明礼仪、致富技能等相关知识,培训的次数超过十多次。通过培训促进村民文化素质得以提高、服务质量变好、管理经营规范化,给游客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也为地方旅游做了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三)乡村旅游丰富精神文化

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因而,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占据重要的位置。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4]。红渡村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开阔了村民们的眼界,而且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当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的精神文化活动。乡村旅游具有乡土文化的特征,而红渡村有着红色文化基因,为了弘扬和传承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村民自觉保护红军遗址的意识,吸取传统乡村文化的精髓。尊重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与游客进行交流时,讲解红渡村的文化历史,让游客们了解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战,体验重走红军走过的道路。修建公共活动场所红一广场,有大型的民间艺术活动时村民们在这里摆上长桌宴,一起来进行庆祝。红渡村已经举行了6届油菜花节,除此之外,还会定期举行金秋丰收节、攀岩等体验活动。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村民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乡村旅游完善村容村貌

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于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来说并没有很完善。然而,乡村旅游开发使得城乡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联系紧密,这种交流联系必然给两者在生活理念、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消费理念等思想观念带来相互影响。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在旅游的整个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红渡村为了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修建公路9公里,修建木栈道3公里、停车场2个、垃圾箱180余个,设立垃圾处理所一处。为了增加旅游特色,红渡村就地取材,用木制打造蒙古包,竹子编制玩偶等。在厕所卫生方面也更加注重,保持厕所的干净无味。村民通过提高自身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四在农家”建设对乡村旅游的耦合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生产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开发

红渡村的生产发展带动了其乡村旅游发展,其经济发展主要以粮、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出为主。红渡村结合市场规律,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发展。目前的产业主要有李子800亩,有机水稻2 000亩、柚子500亩、菜园100亩,为村民创收300万元。开发了泡辣椒、碾子米、蜂蜜、抛高粱等多种土特产品,每年可以增加集体和村民的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的收入增多,产业多样化,村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短缺成了主要的问题之一,急需大量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因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村民的素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乡村振兴。红渡村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的旅游知识,教他们如何经营农家乐和客栈,学习一些红色文化知识、致富农家发展经验、市场营销策略,以及进行产业技术、网络技术、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旅游经营的能力和水平,規范旅游服务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模式靠拢。为人才的培养、主体的参与支撑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并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是了解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体验农村的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气息及旅游为一体的活动。红渡村的环山观光木栈道、梯田景观道路等自然景观,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但是,乡村旅游大部分都以游览为主,深厚文化的底蕴不足。红渡村因红军而得名,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为红渡村的乡村旅游增添了红色文化气息,也更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对于文化知识诉求。村里石板古道留存有红军的足迹,红军遗址保存着强渡乌江的竹筏、碗筷等,这些遗留物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红渡村的“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依托红色文化建设红军陈列馆、纪念馆遗址,有效传承和保护了红渡村的红色文化。

(四)村容整洁提升了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当地旅游的发展。红渡村落实环境卫生的整治,消除“脏,乱,差”现象,共修建垃圾箱100多个。周边环境道路干净,房屋建筑风格整齐划一,推动红渡村从里到外的提升。村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道路扩宽了,厕所增加到6所并且外观是用木制装饰,顶用茅草搭制。120座左右家庭住宅以庭院式的方式进行改造,房屋建筑整齐干净,从而有力打造了宜居宜游的旅游形象,使旅游“旅居农家”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起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宣传作用。随着“四在农家”建设的深入,乡村的干净整洁无形当中会提升旅游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结语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余庆县红渡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通过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的耦合作用,实现全面发展。二者在耦合过程中也出现过相应的困境,但通过不断探索合适的解决路径,促使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建设的耦合更加协调。

参考文献:

[1]   熊德斌.“四在农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146-151.

[2]   宋长春,邓伟,宋新山,等.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结构与生态耦合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464-1468.

[3]   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9,(3):643-654.

[4]   陈莹.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福建省N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20):74-77.

[责任编辑   若   云]

3751501908291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