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试题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探究
——以2020年咸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卷为例

2022-03-17秦超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试题

文∣秦超

教育部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对于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1]初中在中学教学中处于过渡期,虽不及高考那样具备强烈的人才选拔性,但命制高质量的试题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评意义重大。如何合理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地理作为初中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2],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否在试题中体现出来,以及怎样有效将“五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对于学科教学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基于此,笔者以2020年陕西省咸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卷为例,从试题的命题意图、试题材料的整合、问题的切入点等方面分析“五育融合”的落实途径,以便能为地理教师进行“五育融合”的研究以及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一、把握命题初衷:“德育”为首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地理命题工作者必须要将“德育”放在突出位置,将政治定位、理论水平适当提高,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给学生正向积极的方向,寓“德育”教育于试题当中,真正彰显立德树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源自地理学科核心,与人地协调观联系较为紧密,其“德育”考查内容聚焦在三个方面。

1.渗透家国情怀思想,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地理重点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国情,树立坚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站在一定的高度,拓宽自己的认知,能以更加敏锐的视角审视地理问题。例如,试卷第38题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材料,考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重要意义。学生在回答本题时,既要从有利方面考虑,还要考虑内地和港澳地区发展经济的劣势,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得出内地和港澳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港澳和内地是经济发展共同体,都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和港澳都要实现繁荣富强。本题在考查地理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

2.紧贴时代发展前沿,凸显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命制地理学业水平试题时,要融入人地观念,以知识考查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做题过程中,了解我国是如何做到既不破坏环境,又不影响经济发展,从而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合理化建议。例如,试卷第49题,让学生根据“东北三省示意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明确各区域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东北平原北部沼泽遍布,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目前,国家已下令停止开荒,并建立了三江自然保护区。试卷第34题,以“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为命题导向,考查新疆、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华北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这些题目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凸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挖掘素材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4],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理念,是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指向。地理兼有文理科的性质,在命制试题时,可以加入相应的文化材料,可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可以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形成的代表社会主流与价值的现代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坚定学习的信心,自觉发扬、维护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例如,试卷第30题是“人民币上学地理”,上面有一些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另外,第51题,小军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穿藏袍的照片,并配文:青藏地区“一日见四季”。据此判断藏袍作为藏族的传统服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藏袍是我国少数民族藏族的传统服饰,是适应当地高寒气候的代表性服饰,具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本题除了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外,还引导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字、服饰、风俗习惯,树立各民族大团结思想,做高素质的人。

二、构建学科情境:落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能否彰显“五育融合”,需要结合不同情境去设计,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当中找到解决学科知识的规律,将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美的陶冶、劳动知识和技能操作教育等与学科巧妙结合起来,进一步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依据地理的学科特征,笔者认为,要想落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该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1.融合体育课程情境,引导学生增强体育观念

体育是对人的生命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的化育,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5]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智慧的启迪、对美的欣赏水平、劳动技能的提升等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地理课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如地形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地貌图、景观图、行政区划图等,都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验证,分析提炼后形成的,而这些都依托于强健的身体。初中地理课本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中,涉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水库的选址、爬山省力费力、攀岩等知识点;还有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不同土地利用各类型、水资源现状及利用等,都是进行体育教育的素材。例如,试卷第47题,以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的掌握。为了进一步巩固体育教育的成果,教师可利用节假日进行小范围的地理研学,除了可将获得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和试题素材外,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树立审美思想

美育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6]美育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和生活中美好的、有精神内涵的知识,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地理教学内容绝大多数都与大自然相关,地理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以地理眼光发现大自然的美。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各类地形区图,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这些都能给人美的感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也不乏对美育的考查。例如,试卷第36题中提到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成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高原之舟”——牦牛;第50题中提到的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图中展示的是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山脉图,这些都是美丽中国的象征。试题在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考查的同时,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走进美丽的地理课程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思想。

3.深度整合乡土资源,有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劳动教育是提升创造力品质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地理教科书的劳动教育素材来源于各类地理实验,因此,借助实验课堂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此外,涉及农业生产、工业区域选址等方面,都可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地理试题命制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挖掘劳动教育素材,整合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积极主动劳动的意识。例如,试卷第39题结合咸阳市的乡土特色,考查香蕉的生长条件。学生要想准确得出答案,平时就要多关注农业生产活动,掌握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尝试调查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养成热爱劳动、科学劳动的个人品质。

三、设置层级问题:综合考量“智育”

问题式教学是形成和增强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和增强创造能力的关键。[7]因此,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创新方式,也直接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五育融合”的成效至关重要。另外,利用试题在对学生进行“智育”考量时,通过不同层级问题的设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迁移运用能力,若是题目能够结合学科特性,将进一步彰显地理教学的价值,真正助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试题中落实“智育”要求应该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1.设置“真”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关键能力

要想真正考查“智育”,问题设置的质量尤为重要。结合笔者观察到的学生答题情况,地理问题设置需要把握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即创设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地理问题,通常是以区域为载体,结合地理教学中的主要议题,分层分类进行考查。题目设置时选取的素材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有探究价值的,设问不能太大、太空,要充分符合学情,让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图文转换形成自己的答题体系;还有主要问题要有区分度,要能够通过答题情况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样的题目才能反过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进。例如,试卷第37题:家住中国台湾的贝贝想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贝贝随旅行团到达北京。考查北京、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温度带、地形以及城市职能。学生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需要联系地理知识,如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以及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和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等,还可以结合平时收看新闻联播积累的地理常识,准确解答本题。本题能够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落实水平。

2.构建“巧”问题,训练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问题设计需要一定的技巧,地理重在研究区域发展规律,因此,这就要求试题的设问要巧妙,考查最核心、最本质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能以更加专业的地理视角去审视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至理性,或者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真正实现活学活用。例如,试卷第25题: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示了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指出关于该地民居的正确叙述。题目想要考查中东的气候特征,采用典型民居景观图、降水量柱状图、气温曲线图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题目新颖,而且具有代表性。学生看到该房屋“墙厚窗小”的特点,会自然地联想到这里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全年炎热干燥,厚墙可以隔热,小窗可以减少吹进来的热风。进而想到此地降水较少,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特别是淡水资源,所以该地农业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应该积极采用海水淡化增加水资源来源,可以推广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巧”问题中会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巧问”也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3.优化“好”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品格

好的问题一定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过的,具备非常标准的表达方式,不会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这也反映出教学必须精准,命题同样也要精准。例如,试卷第49题:两区域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种植业发达。但东北三省纬度高,热量不足,形成的耕作制度是什么?而长江三角洲水热充足,耕地类型以什么为主?两区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成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是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得益于什么?(写一点即可)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首先,从地理位置上加以对比,然后,结合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分析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最后,依据区域发展的优势,带着客观、发展、全面、动态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好”问题指向性明显,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大,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品格,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这也是“五育融合”理念要求下落实“智育”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宝鸡高新区2021—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作业革命”专项小课题(项目编号:BGXZYKT2021-0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试题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