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女子国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及当代价值
——基于商务版《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2022-03-17刘景超唐艺轩何丽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文教科书劳动

文∣刘景超 唐艺轩 何丽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专业指导,提出要“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强调“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教科书作为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疑具有重要的劳动教育价值。民国时期的女子教科书是我国教科书编写历史上极富特色的一类教科书,女子教科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女子无学”的局面,极大地拓展了女性的生存空间,促成了“新女性”。女子教科书非常重视女性的劳动教育,当时不仅编写出版了大量《家政》《家事学》《女子园艺》《刺绣》《缝纫》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科书,其他学科如国文、修身等教科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培养当时的女性劳动者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发行量比较大的商务版《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国文教科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以期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以及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实施有所启示。

一、民国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构成

女子学堂兴起于清末,专门用于女子学堂的教科书也始见于清末。1907年3月,清政府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学堂的合法地位,女子学堂迫切需要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式教科书。在此背景下,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教科书出版的巨头,在1907年前后编写出版了成套的《女子国文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适应新政权及时代发展之需,商务印书馆又对这套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并在教科书封面加上“订正”二字。这套书供初等女子小学堂用,共8册,每册50篇课文。在全套400篇课文中,劳动教育相关篇目144篇,占总课文篇目数的36%,足见这套国文教科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此外,第一至第五册各册中的劳动教育相关篇目约占整册篇目总数的一半,而第六至第八册书中的相关篇目占比较前五册相对减少。可见,《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更为注重在学段早期对女子开展劳动教育。这套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和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三个方面。

(一)普及劳动知识,提升女子劳动能力

民国初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纺织等生产活动的知识与技能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缺乏科学性和系统的知识性。于女性而言,几千年来女子无学的局面使得她们只能从家庭里获得最基本的劳动知识和能力。因此,《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承担着重要的普智责任,知识的普及被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普及劳动知识以提升女子的劳动能力是教科书比较注重的一个方面。这套教科书主要强调女子一些基本生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女红方面的培养,形式以实际操作型劳动为主。[1]

1.日常生活劳动知识与技能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关于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的内容集中表现在女红、洒扫、厨艺等方面。女红方面,第一册中提到做女红相关用具,如第九课的“穿针 量布”、第十课“剪刀 裁衣”;第二册中开始有女红过程的描述,如第二十五课“剪绒为花 编线为袋”;第三册有对布的种类描述的内容等。这些均是关于女红知识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技能的内容,如第二册第三课“裁剪布 针缝衣”,第五册第十六课《刺绣》等。洒扫方面,第三册第三十七课《清洁》提到了“畚箕 拖把 板刷 喷壶 笤帚”这些洒扫的器具,并配有对应器具的图片。第一册第十四课“开窗 扫地 拭几”配有文字与图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相关劳动的过程与方法。厨艺方面,第六册第二十八课《烹饪》有“饭箩 吊桶 锅 汤罐 蒸笼”等厨具的罗列并附有图片,女子可以生动形象地认识厨具;第二册第三十七课的“秧长成稻 稻熟成谷 砻谷成米 炊米成饭”,向女子说明了饭的形成过程,让女子了解到米饭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厨艺的技能方法在教科书中也有谈到,如第四册第十五课“采其花 渍以糖 封于瓶中 不令透气”提到了桂花糖的制作方法;同册第三十六课“取而曝之 俟略干 置缸中 腌以盐 旬余便可食”提到了腌菜的技巧方法;尤其是第六册第二十八课《烹饪》中提到“烹饪之法,因物而异”,有煮、蒸、煎、炒等方式,还提到烹饪作料和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

民国时期,内外双重危机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激变。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背景下,需要人们突破传统的产业结构思想(以农业为本,手工业商业为末),这种诉求亦体现在女子国文教科书中,书中不仅有传统的农业知识技能内容,也有不少与手工业、商业相关的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

教科书编选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劳动的课文。首先,有不少课文对自然事物和农具的知识进行了普及。比如,第七册第二十四课《农》详细罗列了一些农具并附有插图;第一册第二十五课“三四月 桑叶绿”对农作物收获的时间进行介绍;第一册第四十九课“日正午 蜻蜓飞 黑云起 大雨来”说明了自然天气的变化规律;第二册第四课中对松和柳进行了特征介绍并配有插图借助了解等。其次,也有课文提到农业技能方面。如第二册第二十一课提到了钓鱼的方法“持竿钓鱼 竿头垂饵”“钓丝微动 举竿得鱼”;第四册第二十九课《麦》中介绍了麦子生产加工的过程,“磨之成粉,可以制面,又可以制糕饼之属”。

教科书还有一些手工业生产知识的普及。一方面有手工业新兴器具的介绍,如第三册第六课《熨斗》;第六册中涉及的《汽机》《汽船》;第八册第二十二课《缝衣机》等,将具体的工业器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特点。这些篇目是清末民初新兴技术,在该版教科书中要求女子学习,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女子只学习女红等传统技能的边界。另一方面,教科书同时也涉及传统手工业。如第五册第二十二课《缫丝》中提到“煮茧釜中,溶其胶质”“寻其绪以抽之,卷于缫车之上”,详细描述了缫丝的整个过程以及注意点,有助于更好地传承缫丝技能。

(二)强调女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女子国文教科书尤为重视女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主要包括“勤劳”“自立”两个方面。

1.勤劳的习惯

整套教科书中,“勤劳”相关的内容设计较多,浸润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强调女子的“守时”,要求女子早起。第一册第十四课“天命 日出 人起 开窗 扫地 拭几”,早起进行一些洒扫的家务劳动;又如第四册第七课《早起》“师说 人能早起 则精神自健 作事不倦 汝今晏起 费时失学 不可不戒也”,借助事例来说明早起对人一天精神状态的好处,告知女子要早起。其次,要学会做家务。比如第一册第四十一课“小井旁 同汲水 彼洗菜 此洗衣”;再者,也有一些课文,对懒惰的行为表达唾弃,反面劝诫女子要勤劳。例如,第三册第三十七课《清洁》中谈到“贾女蓬首垢面 衣服污秽……污秽不去 则易致病也”。

2.独立的习惯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有识之士倡导女子独立的呼声高涨。蔡元培认为“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一样养成完全之人格”,使得女子得到真正的解放。胡适提出“超级贤母良妻观”,赞同中国妇女应当超越传统的贤妻良母观,走向自立的人生。[2]梁启超《论女学》中指出国家的“积弱之本”与女子不接受教育息息相关。在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眼里,女子教育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任务之一。[3]这些思想的变革体现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便是注重女性自立意识的培养。自立包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独立两个方面。与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课文有第二册第二十一课“女子持竿钓鱼”、第三册第十三课《茶》中女子相约采茶叶、第四册第六课“村中女子 邀邻伴 划小舟 同去采菱”等,表达了女子要学习钓鱼、采茶、采菱等劳动技能,第四册第二十三课《妆饰》表达了女子不仅要好妆饰,更重要的是学习技能来提升自我,旨在培养女子能够独立生活,不再依附于男子。精神上的自立,主要表现为劝女子进学。第四册第八课《读书》直接说明了女子读书的重要性;第四册第四十八课《甄女》则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女子读书能拓宽眼界和思维。这几篇课文都表达女子要读书,自强自立。

(三)重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学者檀传宝曾言,在现代文明中,对人的尊重总是需要理由的,他认为最好的方式不如基于劳动价值观。[4]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灵魂,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切形式的劳动教育都会走偏。在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女子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珍惜劳动果实、学习劳动精神。

1.珍惜劳动果实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注重引导女子懂得每一份劳动成果都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血汗,倡导女子珍惜劳动人民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不仅培养了她们对劳动人民的尊敬情感,还有利于帮助女子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第七册第二十四课《农》写道:“不幸而遇螟、蝗,或水、旱、风、雹,则收获之物,常致不稔,且当其耕作也,必借牲畜以助之,肥料以培之,而一切应用之农具,又不能有所缺。”细腻刻画了农民耕种的艰辛,粮食收获的不易,引导女子在情感上尊重农民。又如第四册第三十八课《黄豆》和第十七课《米》直接引导女子物尽其用,珍惜劳动成果。

2.学习劳动精神

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包括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如第一册第十四课中“农家妇,送午饭,提小篮,村前行”生动刻画了农家妇在劳动中为亲人无私付出的场景,又如第三册第二十八课女子在园中摘取樱桃分给弟妹吃,一起分享劳动果实,同样宣扬的是亲人之间甘于奉献的精神;第四册第三十四课《缝衣》中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帮助,发扬合作精神,“乞助我……同坐缝之”邻家女来“我”家合作缝衣服,完成后邻家女才回家;另外,教科书也注重培养女子的创新精神,如第四册第二十五课《鸦》,通过“乌鸦解渴”故事来引导女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再如第五册第二十三课《嫘祖》,介绍嫘祖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养蚕,这才有了我们当下丝绸制作的一整套工序。教科书中劳动精神的宣扬,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从女子熟悉的生活情境、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入手,这样的形式降低了女子的学习难度,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女子进行劳动熏陶。

二、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特点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数量占比大、主题丰富,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上,以培养传统女性劳动者——“贤妻良母”为主要目标,同时又提倡培养自立自强、智慧的新时代女性劳动者;二是劳动教育内容重心上,重视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体现女性特色的“女红”教育地位突出;三是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上,教科书从儿童视角出发,体现出生活化与童趣化的特点。

(一)以传统的“贤妻良母”劳动者培养为核心,同时强调新女性劳动价值观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劳动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契合当时女子教育培养“贤妻良母”的目的,以培养具备传统劳动价值观的女性劳动者——“贤妻良母”为主要目标,同时又受到民国时期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社会新思潮的影响,在女性劳动价值观上有所突破,试图培养具有自立自强劳动价值观、具备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新女性,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女性劳动者培养目标之间的张力。

1.以培养“贤妻良母”这一传统女性劳动者角色为主要目标

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中,女子一直以来是男子的附庸品,女性长期处于“第二性”“他者”的位置。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虽然开始承认女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实为基于“强国保种”的考虑,而非女性作为独立的劳动者之个体意义的认同。女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还是对于家庭的贡献,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贤妻良母”角色。[5]这反映在教科书当中,则是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主题内容,侧重于“家政”,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家政知识与技能的新“贤妻良母”。

首先,教科书中劳动知识普及和劳动能力提高方面的相关内容,不论是厨艺,还是女红等方面,都是传统“女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第一册第二十八课“母与女 做新衣 内衣短 外衣长”;还有第八册第一课中提到的明太祖的皇后亲自为太祖和其他一些皇室成员做衣服、鞋子。这些内容旨在提升女子的劳动能力,让女子变得更为精明干练,从而“佐夫助子”。其次,教科书中劳动习惯培养的相关内容,也说明了这点。一方面,相关课文中的“勤劳”,主要是培养女子勤于相夫教子、教育子女、善待亲族。譬如,第一册第二十八课“母与女 做新衣 内衣短 外衣长”,母亲教女儿一起做衣服,培养其做女红的技能和习惯;另有第二册第十四课中“母缝寒衣,深夜未眠”的也是从女子的家庭角色“母亲”的角度予以描写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呼吁女性好学,走向自立的课文依然摆脱不了培养“贤妻良母”的痕迹。如第四册第四十八课《甄女》指出“女子当习女红”,但“古之贤女,未有不学”,“女红”被作为女子的必修课。从中可见,《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着重在于培养具备一定新知识、掌握新的劳动技能的“贤妻良母”。

2.顺应时代思潮,强调女子要“独立自主”“智慧劳动”

尽管《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的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强调“母性”,旨在培养“贤妻良母”,但也有不少课文从社会公民角色的角度出发,要求女子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6],教导女子摆脱封建的桎梏,培养女子独立自主与自强不息的劳动观念。

教科书融入了大量“智慧劳动”的内容,引导女子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提升生活技能,会独立谋生。如第一册第十三课让女子了解到燕子在“春日飞来 秋日飞去”“燕已去 雁南来”;在遇到难事时可以想到第四册第二十五课《鸦》中“乌鸦解渴”的故事,“瓶深水浅,鸦伸喙不得饮”,最终用石头填满了瓶底水面升高而喝到了水。第四册第三十一课《捕蟹》,使得女子在现实中能辨别蟹、学习捕蟹方法,“脐尖者为雄,脐圆者为雌”,待蟹聚集在簖中,趁机捕获它们,“编竹为簖,屈曲围水中,夜间点灯以诱之”。这些课文都旨在激发女子的聪明才智,鼓励创造性劳动。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课文直接传递“独立自主”的劳动观念。如第四册第二十三课《妆饰》,“周女好装饰,不习女红,母未女曰: 人生于世,当有只有职业,今裁缝纺织,汝皆不能,是无用之人也”,这就是在告诉女子,应当通过劳动获得正当的职业,以求在社会立足,成为有价值之人。教科书的《车》《汽机》《汽船》和《造屋》等课文,同样体现了认可女子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反映出一定的“男女平等”的价值取向。

(二)重视日常生活劳动与农业生产劳动,突出“女红”教育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主要供初等小学的女性学生使用,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日常生活劳动知识与技能是必备的,也是与她们的生活最贴近的。因此,教科书非常重视选择编排日常生活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如洒扫、厨艺、女红等,以培养小学生基本的劳动习惯,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劳动知识和技能。同时,教科书也非常重视向女学生普及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农业生产常识,如介绍牛、羊、犬等家禽,介绍根据农时采荷、采桑、插秧等活动。据统计,日常生活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约各占一半比例,并且有的课文内容既是与日常生活劳动相关又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常识,如第一册第二十六课介绍竹笋和菜花,这既是让女学童认识菜品原料,又是农作物种植相关的常识。

(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劳动教育内容编排注重生活化与童趣化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在劳动教育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从儿童视角出发去激发与引导学生。在选材上,教科书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生活着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入教材,把她们当朋友一样来循循善诱;在内容呈现上,教科书常用简洁而又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富有故事性的图画,来描绘日常劳动生活场景,增加趣味性与吸引力,学生乐于也易于代入其中,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喜悦感。如第一册第十四课“开窗 扫地 拭几”,仅用三组二字词语,配以相应插图,呈现出学生熟悉的日常劳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到熟悉又亲切。再如第一册第二十五课“三四月 桑叶绿 手提筐 往采桑”,简洁的三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趣味性。同时,课文配图为年轻的母亲手提竹筐带着年幼的女儿前往采桑的场景,母亲还低头温柔地对女儿说着什么,大约是在教会女儿采桑的常识吧。这样的文字与画面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与美好向往。第二册第十六课“田工毕,村人回,农夫荷锄,童子牵牛”,简洁的文字搭配黄昏农人归家图,没有任何的说教,将学生日常所熟悉的乡村劳动生活赋予画面感。这样图文并茂地呈现日常劳动场景的情形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中比比皆是,简洁而又有韵律节奏的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的图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亲切感,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劳动之美与快乐,并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科书劳动教育内容编排的儿童视角还体现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科书劳动教育内容的编排呈现出梯度变化。首先,劳动教育主题侧重点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低年级的教科书以普及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知识、培养简单的家务能力为主,辅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常识,如日常所见的各种农作物、家禽知识的介绍等;中高年级的教科书则呈现较为复杂的女红技能、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其次,随着年级的递升,劳动教育主题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变化。低年级教科书更多地通过营造劳动生活的画面感、故事感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感化学生,很少直接说理。到了中高年级,课文开始出现说明与论证性文字以直陈事理。再次,在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低年级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主,到了中高年级则以简短的课文为主。文字表达上,低年级以极具韵律感的二字、三字或四字短句呈现,中高年级课文长度增加,多为几十字到百余字的小短文,但文字的表达仍然非常注重韵律感,也非常注重用文字来营造具有故事情节的劳动生活图景。

三、女子国文教科书劳动教育内容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无疑是非常重视对女子的劳动教育的,尽管这种重视仍是出于培养“贤妻良母”的教育目的,但这些知识对女性视野的开阔、才学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能力的提升均有所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的解放。并且该教科书的劳动教育思想渗透,使得其生活气息浓厚、具备人性化特点。这一文本特点至少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启示。

(一)重视教科书的劳动教育价值,丰富教科书的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是生命存在的第一条件,劳动教育能够锤炼品质、健全人格,促进生命的成长。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寻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教育热点。《意见》提出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7]。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又进一步提出要“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强调“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按照以上要求,将劳动教育内容编入各科教科书显得尤为迫切。这是因为,一方面,教科书是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相伴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本,在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劳动教育途径;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并非劳动技术课程所专有,人类的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也应成为各学科的共享物,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把劳动教育渗透进各科教科书中,有助于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经常、持久地影响学生。此外,劳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多样性,也为其有效渗透各科教科书中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各科教科书中,语文教科书在编选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8]“劳动”作为与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话题,是语文教育中绕不开的母题。语文教科书理应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精神的培养方面多作为、发挥更多的熏陶感染作用。如前所述,《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那一篇篇劳动教育相关的课文,没有说教,没有特意去歌颂劳动的伟大,但是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劳动的美好,汲取劳动神圣的精神营养。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劳动的内容、知识在不断充实与丰富,劳动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新时代的教科书理应反映新时代劳动的变化特点,在教科书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内容的结构。如在语文教科书中可适当增加劳动主题单元,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题材,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从劳动知识、技能的普及,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培养等,循序渐进。在形式上,课文文字与图画相得益彰,课后习题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设计相关的“创造性劳动”“实践性劳动”内容等,以不断完善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结构。

(二)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特点

《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在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潮下应时而生,但教科书编写在倡导女性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同时,并没有丢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是参酌中西,择优选材,既讲了传统“贤妻良母”勤俭持家,掌握“女红”等基本家事劳动能力,也讲了现代意义上的女性通过劳动而独立、承担社会劳动职责等。这启发我们,在编写教科书的劳动内容时,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特点。

首先,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应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非常注重以传统文化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教科书选编了《嫘祖》《刺绣》等大量的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加深对女子劳动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女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这点,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在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劳动教育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些蒙学读物中蕴含不少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有不少关于劳动的民谣和谚语,如“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在古诗词当中更是不乏劳动教育相关的经典作品,如《悯农》《江上渔者》。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也有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正是这些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育了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热爱创造的中华民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永葆生机的重要原因。[9]因此,当今的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入应该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增强对劳动教育的认同。

其次,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力量已然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科书面临的环境也更为复杂。要突破教科书发展的困境,一个重要前提是理解时代、认识时代[10]。《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中所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很好地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体现了时代特点。比如“熨斗”“缝衣机”等都是那时候兴起的比较新型的劳动工具,“汽机”“汽船”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这些内容都出现在了教科书当中。此外,教科书结合现代文明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肯定新时代女性家庭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11]这些内容足可见当时的教科书编写团队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关注。当今,新时代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充分反映出劳动素质的与时俱进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的独特之处也恰恰在于它身具培养人的使命。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没有“新意”,又从何培养“时代新人”?因此,当下教科书的编订应当更为注重时代的发展需要,唯有体现时代特点的教科书,才是有“活力”的教科书。

(三)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任何形式的教育,一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尤其是,劳动教育属于一种实践性强的教育。因此,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文本内容的体验性。首先需要重视家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家庭日常生活劳动是儿童劳动的起始,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家庭劳动教育为孩子拥有步入社会所需的各种劳动能力做了充分的准备。[12]《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就格外重视这一方面,例如《扫地》《缝衣》《刺绣》等课文涉及的劳动内容,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劳动,女子学习起来毫无陌生之感。且这些内容因其“平常”,使得女子在文本学习之后,有充裕的机会在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大大提升了劳动的体验感。因此,新时代的教科书编写,同样应当从学生熟悉的劳动场景、劳动内容入手,与学生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本文系2018年全国教科规划一般资助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教科书话语变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互动研究”(BHA18013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文教科书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热爱劳动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