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运河文化构建育人方式新格局

2022-03-17汤雪平武凤霞

江苏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文化育人

汤雪平 武凤霞

【摘 要】运河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从本地运河文化出发,以儿童为中心,构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理念,有利于探究文化育人方式的新格局。学校可以在对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构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载体,建立支持保障系统,创新文化育人路径。

【关键词】运河文化;文化育人;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0-0027-03

【作者简介】1.汤雪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1)科研员,一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2.武凤霞,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001)党委书记、总校长,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根植民族文化的基因,培养有中国灵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小学文化育人应基于儿童立场,理解儿童生命,尊重儿童生命的原本状态和需要。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确立“运河文化滋养生命”的办学理念,创新儿童运河文化素养的发展机制,探究基于活态传承的文化育人策略,赋予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一、基于运河文化构建育人方式新格局的内涵价值

历史上,运河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运河城市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汇,进而使多元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及思想交融在一起,形成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具有包容与交流、自由与开放、创新与发展的特点,可以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养分。活态传承作为文化育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超越了机械僵化的符号认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搭建“活”的场景,直觉体验和具身认知文化;二是设计“活”的课程,择取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三是对话“活”的主题,立体呈现与多元浸润文化。活态过程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充满了儿童生命的意蕴,它真正让文化传承成为育人的过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文化学习发展样态。文化育人强调文化的隐性渗透,强调文化价值的个体内化,强调各种育人主体的合力作用。构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育人方式,是以育人观念重构与系统再造为目标,通过建构运河文化素养目标体系,对活态传承进行的系统创新和过程再造。这种育人方式致力于构建体系完善、运转科学、发展协同、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育人方式新格局,力求使文化育人在现代化、综合化、人本化的发展趋势中取得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突破。

二、基于运河文化构建育人方式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基于运河文化的育人时空环境

1.建构开放包容的文化系统。

文化育人的首要工作是对学校教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生发既传承地方学校教育特色,又契合“运河文化活态传承”文化理念,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求的优秀文化体系,从而带动学校自身的文化生成与发展。学校要对已有的教育文化精华进行认真梳理,充分挖掘地方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底蕴,明确以“活态传承”作为提炼运河文化核心理念的深厚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弘扬“运河文化滋养生命”的基本教育理念,同时聚合专家和专业力量,总结具有足够语言张力的、利于传播的“核心表达”。同时,进一步设计相应的学校可视化理念文化系统,让学校发展理念与文化标识深入人心,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2.发掘意蕴丰富的育人资源。

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对与运河本体紧密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资源、与运河沿线城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与统整,发掘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学生、家长资源以及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整体建构,特色设计,形成丰富多元又主题鲜明的运河文化资源体系,使学校处处都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运河元素。

(二)构建多维立体生态的育人课程体系

1.研制运河文化育人目标体系。

运河文化活态传承育人的目标体系应基于运河文化的内涵,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育人理念而构建。目标体系应注重引领学生在具身感知和多元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实践、学会合作,从而塑造具有“家国认同、开放融通、勤劳勇毅、勇于担当、求实创新”的运河之子形象。

2.设计融通运河文化的课程结构。

融通运河文化的课程旨在提升学校文化力,实现儿童生命成长,注重坚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首先,以国家核心课程为基础课程,贯彻国家课程校本化宗旨,提升文化认知;其次,在学科课程基础上拓展课程,有效延伸学科教学,着意吸纳运河文化;再次,以跨学科的主题课程为学校特色化课程,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私人定制课程。

3.建构现场深度研学的项目系统。

运河文化的相关元素,多姿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场深度研学的项目系统的建构须在深度理解运河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汲取运河文化的精华,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发展升华运河文化,形成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例如:以“小手牵大手,河边走一走”的亲子徒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运河、亲近运河;以“运河人家”寻访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运河人家,感受风味纯正的运河生活风情,体会运河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当代诠释,深化对运河文化的认知。现场深度研学的项目有利于促进师生对运河文化进行新的补充和诠释,为运河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元素。

4.打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质的问津课堂。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和基础载体。打造问津课堂,有利于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亲近运河文化、了解运河文化、体验运河文化。“问”指探求;“津”指渡口,在运河历史上,渡口对漕运起过重要作用,它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问津”即寻求渡口到达彼岸,古语“寻师讲道,结友问津”体现了运河文化当中的包容与交流、自由与开放、创新与发展等特质。问津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让儿童在善问中理清思维,在追问中深入思维,在发问中发展思维,形成以“基于主题—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要素的教学范式,积淀“知难而进、多元融通”的课堂文化气质,促进智慧共享、生态发展。

5.推进自组织的校内伙伴学习。

自组织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伙伴学习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一个互学、互动的过程。它以伙伴互动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构建多样的、动态的学习群,如任务式伙伴学习群、报告式伙伴学习群、游戏式伙伴学习群等。

(三)建立基于运河文化的育人保障机制

1.系统开发教师培训课程。

学校借助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开发“三源”培训课程,活化运河文化在内的区域文化,形成“润泽、共生”的一体化教研训文化。主要表现在:开展主题式的运河文化和学校文化系统培训,提高教师对运河文化和学校文化及其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解与认同,实现相关理论的汇聚,丰富文化认知源;开展运河文化浸润与设计课程培训,结合“文化育人”行动研究主题,以国家课程实施区域化和校本课程文化育人化为切入口,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案例研训为方式,提高教师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注入教学实施源;开展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课程培训,帮助教师从学校教育空间走向更大的社会育人空间,拓展文化弘扬源。“三源”培训课程引领教师明晰研究边界,提炼关键要素,明确研究路径,掌握实施方法,主动研究实践,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助推学校的“文化育人”行动。

2.成立文化研究联盟。

依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学校立足自身的准确站位,发挥本校优势,发动运河流经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的多所名校,成立研究联盟。联盟学校轮流举办系列主题研讨活动,在互助互进的活动与研究交流中,追求协同与差异发展,进而擴大影响、形成流派,创造出有共同价值追求的运河带文化符号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教育实绩。同时,以学校为基点,融合拓展周边社会资源,形成多点联动、合力发展的文化研究空间框架。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支持泛在学习的学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研究”(C-b/2018/02/31)、“运河文化课程河床开发与建设的实践研究”(D/2020/02/2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735500589289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