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途径

2022-03-14陆翠香

民族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教学对策传统文化

陆翠香

摘 要: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壮民族的生命密码、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为弘扬和传承壮乡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积极的将这种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进行结合,将璀璨的壮乡非遗文化带入校园,融入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教学;教学对策;

引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广西壮族本土的非遗文化遗产,可以学校采用“1+N”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方式,将壮乡非遗文化与不同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发现壮族传统文化的美,感受壮乡非遗文化的魅力,让壮乡儿女从小埋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

一.将壮族文化与音乐课结合

音乐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作为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壮族传统的歌舞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传承壮族文化。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教师可以以铜鼓为乐器,敲击富有节奏的配乐,伴着韵律十足铜鼓舞,跳出了壮乡儿女的自信。打榔舞是壮族先民舂粮稻的娱乐文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伴随着歌声跳打榔舞,同学们通过欢快的打榔舞表现出了壮乡人民的农耕稻作情景。多彩的活动展现了壮乡非遗文化与学科深度融合,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山歌对唱、戏剧表演、戏曲操等形式呈现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品类繁多的壮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非遗文化为引领,立足塑根立魂,通过主题课程的探究实践,使壮乡非遗文化走入校园,让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非遗基因更深根植于壮乡娃心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壮乡非遗文化,更体会到作为新时代小公民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将悠久的壮乡非遗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壮乡非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二.开展本土民族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走南宁》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和认识南宁的文化历史,了解南宁的名胜、街坊。斑驳的古城,时代的绿城在镇宁炮台、金丝巷、双孖井、望仙坡、水街、青秀山等城市标签中渐渐被唤醒。立足本民族,扎根本土文化,对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如: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三月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弘扬壮族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壮族民族民风,让学生们了解“三月三”来历,3月26日这天,积极开展“三月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线上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壮乡“三月三”由来,五色糯米饭、壮乡传统服饰、穿板鞋、对唱山歌、抛绣球等有关知识,学习手工制作青蛙、铜鼓和绣球等知识。此次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广西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了“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的理想信念。

3.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主要学习外国的文化。为了既让学生拓宽视野学习外国文化,同时也不忘民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借助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开展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英语课上,借助N格手绘图这一学习工具,,手绘图主要选取壮族传统文化,如壮族歌圩、平果嘹歌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用英语说信息,说句子,说故事,改编故事的结局等,让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常态的课文学习模式转变为小组合作编写和画出故事的关键信息,说出和画出自己的故事。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学生学习了壮族传统文化,学会了自信,敢于用英文说自己的故事......教师同时还可以围绕着如何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理清思路,确定重点,更好进行图画的讲解和赏析。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到达目标。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表达和进行英文故事的绘编效果非常的好。奠基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文化理解、审辩思维素养和沟通素养的培养上都有显著的成效。

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开展微型文物展,就是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能代表壮族文化特色的物件,如壮锦、天琴、壮族三弦、琤尼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让文物“活起来”,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的同时,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以便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

五.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一代人灵魂和建构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大事,必须从娃娃抓起,从语文教育抓起,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里,落实在现有的课程和教材中。语文课堂学习文学常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了进一步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的时候,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补充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在讲解关于文人误入桃花源之后的奇遇时候,可以补充壮族文学作品《布洛陀》该文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又推动学生传承了传统文化。

结语:通过跨学科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看世界的视角,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世界,挖掘学生的不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自由呼吸,同时使学生情感进行升华,不仅要学会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要根植深刻的爱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自清.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DOI:10.27312/d.cnki.gshsu.2018.000003.

[2]王奕敏.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方式[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11):74-77.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教学对策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