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时代·捕捉热潮·赓续薪火

2022-03-11赵奇恩

曲艺 2022年2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

赵奇恩

为托举曲艺人才,壮建艺术队伍,丰富演出曲目,繁荣文化市场。2021年12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元旦期间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早在去年年初,中國曲协针对本次展演就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团结引导语言类节目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内容素材,创作出一批展现时代风采、饱含时代气息的优秀相声小品节目,再经由各种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以求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增强语言类节目的社会显示度,重新征服观众。此次演出不论在节目台本筛选、技艺技巧展示还是人才整体面貌上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届展演最大的特点是不约而同地聚焦近年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现实资源,在极具观赏性的同时又赋予每个作品深刻的教育意味和政治意涵。如邵峰、张硕、张瑞雪表演的小品《桃花朵朵开》是根据农产品收购与技术员上门提亲之间的温情误会而展开;姜力琳、龚浩川、孙仲秋表演的小品《八桶漆匠下乡》则讽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无论是在艺术质量上还是思想寓意上都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清风拂面,正风盎然,其推选的作品、弘扬的精神、倡导的理念都极为有力地引领和鼓励着相声、小品等文艺样式向持续健康的方向前行。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是曲艺艺术的本质功能,寓教于乐、以曲育人更是曲艺艺术的根本使命。此次展演在作品选取上就特别注重思想内涵和社会效果,通过小视角折射大课题,借助思想之光穿透生活表象,描摹百态,反映民生,将时代的要求、艺术的追求、大众的诉求结合起来,让相声、小品等文艺形式更加接地气、重生活、亲百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与时代密不可分,不论相声抑或小品的背后均体现着一个时代的血肉脉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凭借其演出形式、风格内容的感染力、诱发力和震撼力来达成效应,这就造成节目所生发的功效不单单是纯粹地愉悦大众的感官,刺激大众的神经,而是有较为明确的指征、意图或者导向寓于其中,承担着民情表达与政治教化的双重职能。然而,曲艺创作一旦涉及要与当前文化目标和政治情势同步相趋时,是否能确保作品中添加适量政治话语意涵的前提下又尽可能照顾到或者说投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做到为时代抒怀,为人民说唱,使教化效用得以自然蔓延,收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一件艰巨而又不得不面对的议题。

纵观此次展演不难看出,那种穿靴戴帽、标语口号式的演出大为减少,富有艺术内涵的形象塑造有所凸显。创作者都在努力地把传统与当下对接,尝试跳出既往僵化的意识形态植入和口号灌输的创作桎梏,试图打破以往对曲艺作品无关乎世情,追求闲暇消遣的刻板印象,更渴望表达出作品从“讽刺”到“歌颂”再到“中和”的多重属性和文化蕴含。这种既努力保留思想寓意的菁华又竭力弥补不足的做法让本次展演作品的艺术魅力不断增值。

确实,较之于艰涩的思想说教,相声与小品更具形象可感性与鲜活生动性,它们能以幽默和戏谑的方式呈现民众生活最为日常的面貌,以直接和轻松的言语诉说当下社会中最令百姓共鸣的心曲。也正因为如此,其介入人生,价值引领,濡染世风,寓教于乐的渗透力、影响力、作用力和感召力更加不可或缺。旧时的曲艺在民众的普遍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艺儿”,少有真正切中时弊、反映时代的精品力作出现,更缺少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筋骨支撑。老舍曾提到:“北京的相声艺人努力学习了新思想,并且以学习所得,运用在改进相声上,这是值得表扬的事……积极的,他们一方面采用文人写出来的新相声,一方面也自己动手改编。这些新段子都不仅招人哈哈一笑,而是有新的内容与教育意义的。”①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曲艺艺术正一点点摆脱“低级趣味”的标签,朝着“人民艺术”的方向迈进。

可见,无论哪种文艺体裁,都是生活的发现与表达,只有主动伸出探寻点滴的触角,悉心了解、踏实收集、及时捕捉时代热潮和具代表性的焦点问题,见微知著,设身处地地反映百姓亟需表达的心意,才能在作品播出后获得广泛的话题传播度和积极的社会反响,方能获取群众发自本心的支持。进入新世纪,在泛娱乐化和商业市场的包围之下,曲艺用讽刺幽默醒世警人的功能有所削弱,其文艺载体的精神引领价值也逐渐消解,因此处于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在创作时要预先考虑到社会效益,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目标,使作品具备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艺术厚度,力求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曲艺艺术是在为时代进步而服务、为人民安康而贡献力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引领艺术风潮的语言类节目在案头创作和场上演出方面就开始遭遇瓶颈并走向下坡,让人津津乐道、值得回味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可喜的是,本次展演中的相声、小品节目再次焕发光彩,以簇新的面貌重返舞台中央,其最大亮点在于每个作品都能精准地把握当下社会的热点议题和舆论走向,敏锐地捕捉到时下的流行元素和时兴话题,使节目既保有幽默、讽刺、颂扬、娱乐、教益的功能,又能迅速发掘和回应受民众关注的议题。如苗阜、卢松表演的相声《拍一拍》将目光投向网络直播平台,模仿各类主播带货节目;戴志诚、董建春、李寅飞、叶蓬、李丁表演的群口相声《我帮你火》将矛头对准“粉头”和“饭圈文化”等不良乱象;刘钊、孙超表演的相声《科学科学》则是讲述智能生活所引发的一系列趣事。看似天马行空的包袱笑料,不拘一格的舞台表现,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实则这种“为所欲为”的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显见,上述展演并非拿热点话题当作噱头,而是真正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植根生活、科技、文化的最深处,将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构建幽默戏谑的情节内容这条创演规范贯彻始终,使老艺术与新生活不脱节,用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思考、精湛的技法化现实为艺术,通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内在逻辑让观众满怀期待、捧腹轩渠。

如此看来,用传统技艺的“老瓶”来盛放经过思辨焕发全新能量的“新酒”,所选取的内容不光题材新颖,抓人眼球,还能体现民众所关心的、颇具代表性的焦点问题,把观者的注意力瞬间吸引至此,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否则便会出现方枘圆凿的结果,劳而无功的尴尬。那么如何在作品中以独有的表现力、高度的贴近性,有力地展现创演者善于捕捉热潮的乐观态度,来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感召,将更具前沿眼光和现代意识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俨然成为曲艺实践亟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被动的信息接受已无法满足受众复杂多样的心理要求,曲艺创演者须与时下产生的新潮流、新风尚以及受众新的接受心理、审美取向接轨,再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曲艺的创演模式、主题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及时做出调整,才是保障艺术跟上时代、永葆青春的动力所在。也就是说,创演者要在继承传统曲艺说唱表演艺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不停发掘和找寻能够引发群众兴趣的触点,用自己熟悉擅长的艺术表达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这便促使曲艺服务大众的理念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将艺术肌体的生长与时代观众的成长密切结合,让众多新创曲本拥有时代叙事的能力。在保证原有观众群体的基数上,瞄准年轻受众群的文化诉求,进行艺术的“量身定做”,争取多元文化层次的最广泛化和新观众参与数量的最大化。但曲艺对观众的适应、保持和契合并不意味着要无底线的逢迎、讨好和献媚,这会撕裂曲艺的传统艺术结构,降低其劝人向善、高台教化的功用,甚至会引起多元文化对传统曲艺的“倒灌”。因此,在对新创作品进行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持续改良中还要增加代入感、强化辨识度、提升引导力,时刻确保主题思想与观众的审美同步,又能被观众所消化和接受,避免因刻意迎合个别观众群的口味喜好而做出矫枉过正的偏误举动,力求实现艺术能量与社会能量的正常转换。以维护现代曲艺的大众艺术地位为前提,以适应观众为中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旨归,自觉维系曲艺创演的生态环境,使语言类节目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人才是曲艺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曲艺艺术薪火相传、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本届参演者有如李金斗、戴志诚等常年奉献于舞台、知名度极高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有如苗阜、李菁等从事相声行业的中坚力量,更有如金霏、张硕、刘钊等冉冉升起的青年相声新星,以强大的艺术阵容和强劲的艺术实力,打造出一条完备的人才传续链条,为今后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深厚、坚实的资源基础。

如《我幫你火》《会说不会说》等作品就是由一位资历较深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带领着青年相声工作者来共同完成。老一辈相声演员在长期的场上实践中早已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场上阅历、扎实的专业技术,在教学传艺和人才培养方面均积累了丰厚经验。一台节目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和年轻演员结成搭档,极大调动了前辈艺术家的工作热忱和舞台热情,充分发挥艺术名家的创作智慧和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家的引领指正,实现双向沟通,教学相长。令青年从业者树立更高端的艺术站位,在短时间内全面熟悉学演的诸多环节,营造钻研业务的和谐氛围,加速掌握演出规律,促进其快速成长,以便于在今后的大赛和展演中能独立、自主地胜任各项任务。

对于曲艺等相关艺术门类而言,怎样的标准是衡量其好的传承生态?不言而喻,即有大批主动钻研而非被动继承的中青年力量长期在舞台上演绎艺术的范本,让那些经典曲目和优秀新作可以一直保留在剧场中,留存于观众的视线里。如许健、谷宗翰表演的相声《不置气》,贾旭明、李菁表演的相声《从前慢》,让我们看到相声的中坚力量正慢慢崛起,从稚嫩走向成熟,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担起传续相声艺术的重任。这些演员几乎都是活跃在基层一线、相声俱乐部、小剧场的顶梁柱,其所汇报的节目业已经过实践的反复摔打与锤炼,现场“笑果”不断攀升,舞台表现收放自如且无斧凿痕迹,显示出不俗的风范和登顶国内一流舞台的潜质。他们秉持着对艺术的传统敬畏感,用精心雕琢的作品说话,由广大观众评判检验其艺术水准,用技艺技法彰显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进一步激活曲艺艺术的无限生命力。

创演人才的普遍匮乏和后续梯队的青黄不接历来是制约曲艺艺术在当今时代繁荣复兴和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再出色的曲艺台本如果缺乏演员的有力托扶,也无法展示语言艺术的独特美质。令人为之振奋的是此次展演可以深切感受到参演者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演出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演员异军突起,表现非常亮眼,很多参演者既有创作能力又有表演功底,能够根据作品文本和演员的实际情况来择取妥帖的艺术手法,编排适合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方式,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和搭档潜力,是曲艺创编知行合一的又一有力例证,也从侧面说明传统曲艺对于人才的培养开始迈向从单项技艺传承向复合创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转换。

总之,在此次展演中老艺术家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热情,中坚力量的表演日臻成熟,青年演员表现出十足后劲,形成了老者壮心不已,中年展现实力,新人茁壮成长的可喜局面。以实际行动实现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艺术继续传承的坚定决心,构建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的良好情势,使艺术创作常新,艺术生命常青,让大众在欢笑声中畅享了一场场饱含时代活力和青春气息的幽默盛宴。

本次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较好地检阅了全国曲艺及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和精神风貌,也反映了近年来全国地方曲艺传承、创作和演出的整体水平。

面对每年一届的展演,客观理性的态度一定是既能看到成绩,也能发现不足,既能品尝喜悦,也能体味遗憾。它是肇始也是契机,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要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意识,直视本次展演所暴露出的些许瑕疵,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推动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和途径。展演为大批中青年曲艺演员搭建了高层次的展示平台,使更具艺术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为壮建曲艺队伍,传承民族文化,完成薪火接力积蓄经验,也让广大观众看到我国曲艺艺术的后备队伍充满朝气,业务素质更上层楼,创作理念愈加活跃,艺术传承井然有序,从而对得起民众对曲艺艺术的殷切期许。

注释:

①老舍:《相声改进了》,《老舍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85页。

(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曲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科)

3184500338244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