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

2022-03-11谈欣

曲艺 2022年2期
关键词:曲艺传统艺术

谈欣

曲艺高等教育、曲艺学科建设是近年来曲艺艺术发展中的热点词汇,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曲艺高等教育须以曲艺学科发展为基础,曲艺学科发展好了,曲艺高等教育自然能够提升,而曲艺学科建设又以高等教育平台为基础。因此,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不可分割。

“学科”外来词汇,即英文中的study science subject等,更准确的是discipline,discipline词义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国外一些著名辞书,如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多种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又指对人进行的培育,尤其侧重于带有强力性质的规范和塑造,进一步证明了曲艺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不可分割的关系。

学科的形成,首先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以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又为构建这一学科相关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提供可实施的内容与对象,继而能够为社会服务,按照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从事该学科方向的各类人才。那么,曲艺高等教育、曲艺学科建设落脚点即为曲艺艺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即是课程设置与实施,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因此,本文提出,曲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请将目光转向课程。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一套优秀完善的教材,还需要一批具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的教师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

无论什么类型的大学,曲艺艺术课程都需对接各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好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位置。从大多艺术类院校培养体系看,曲艺艺术课程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以艺塑人、德艺并举”的理念,以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为目标,塑造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及人生观。

用曲艺艺术涵养当代大学生,是笔者提出的课程目标的主体内涵。我们要将曲艺艺术放在大的人文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找准定位,而并非就曲艺艺术谈曲艺人才。从目前素质教育、美育先行的教育环境中,曲艺艺术应该拔高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层面,与人才培养中“德”与“文”挂钩。将曲艺艺术课程目标与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让曲艺艺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固定模块,并能够为专业培养目标产出形之有效的成果。这也是曲艺艺术能够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围绕这一主体,我们可以将目标分化为以下3点:

(一)丰富学科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曲艺艺术课程的实施,要定位为在已有的教育体系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扩大传统艺术教育影响,拓展学生已有学科知识,提升其艺术人文素养。

(二)体验演绎技能,产生文化认同。曲艺艺术课程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师与具备一定表演技术的演员携手,进行多元师资融合,让学生在技法体验中对传统艺术产生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三)自觉创新创编,贡献文化力量。曲艺艺术课程,教学场景应多元化,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并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为曲艺艺术创编贡献青春力量,能够让学生用民族语汇讴歌当代精神,发展传统文化。

总之,曲艺艺术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是用传统艺术涵养当代大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主力军,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曲艺艺术课程不仅要关注专业表演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它在普通高校的“市场”。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发挥“大专院校”在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应有的职责。结合曲艺艺术的本质特点,课程应通过理论教学、技法体验、社会实践和创编创新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与实践,培养自觉从事传统艺术传承、研究及教学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而曲艺艺术课程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结合书本知识,突出活态传承,转化书本知识与当下传承脱节的问题。从目前曲艺艺术现有教材看,知识体系健全且全面,但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曲艺艺术当下的发展状况,能够将古今接通,进行“活态传承”。

(二)结合体验教学,突出实践比例,优化“纸上谈兵”单向授课的问题。多年来,高等教育的主体模式主要依靠老师讲解、视频播放进行。曲艺艺术课程则应该打破常规,采用带入式体验教学法,注意提高体验与实践比例,采用“师徒”“双向”互动,并积极创造机会,将课程带到社会舞台人文景观進行教授与启发。

(三)结合时代特征,突出传承思维,深化提升曲艺文化时代内涵的问题。曲艺艺术课程要有“传统曲艺”“曲艺传统”的理念,将“传统曲艺”在曲艺艺术课程中形成“曲艺传统”,课程要与时代结合,与高等教育受教对象的特点结合。带着“曲艺新榜样 · 传统正青春”的思想,翻转课程,跨越课堂,让学生与时代、社会对接,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触碰到鲜活的曲艺艺术。学者的参与、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热爱可以帮助解决曲艺艺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问题。

曲艺艺术门类众多,地方色彩十分突出,但高等教育并没有地域性限制,因此从通识课程来讲,曲艺艺术课程内容不能局限于曲艺艺术本身,而是要将曲艺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门类进行交叉,丰富曲艺艺术课程。

(一)多学科知识融入。用符号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讲授曲艺艺术理论,从不同视角理解中华曲艺艺术文化的审美特征、发展思维及蕴含哲理。同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思考,为曲艺社会学、曲艺符号学、曲艺人类学等学科分支的形成与建设产出研究成果,促进曲艺艺术课程培养出视野宽阔、学术修养深厚的复合型曲艺人才。

(二)多技法实践运用。唱、说、念、表这些曲艺表演技法,要在课程中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在体验与实践中,讲授相关知识。曲艺艺术课堂不是舞台,不是表演场所,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会“以生为本”,转变教师“主角”为教师“主导”,将理论知识与表演技能相互结合,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创新设计。

(三)多渠道服务民众。目前高等教育十分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接轨,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曲艺艺术课程内容中,要有社会实践或舞台实践比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这门艺术并乐意从事这门艺术。比如,可以将课程与乡镇文化站结合,签订实践基地,与剧院舞台结合,签订实践舞台基地;与社区文化馆结合,签订大学生曲艺文化宣讲站。课程内容要朝着多样、多元、多渠道方向发展,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内容。

曲艺艺术课程与一般人文课程不同,其教学法无法照搬一般课程教学法。笔者就高师音乐专业曲艺艺术教学经验,总结出“四项教学法”,即主体接收、主体体验、主体运用、主体反思“四项法”。落实“提升曲艺文化,赋予时代内涵”的指导措施,联动省内国家传承人、一级演员,共同探索建立新时代背景下从事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传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主体接受,知识重组。跨学科理解曲艺艺术事项,跨专业方向(声、钢、器、舞蹈生皆可选修)接受曲艺艺术知识,跨场景感受曲艺文化。在接收知识的过程接纳这门艺术。

(二)主体体验,技能重建。在曲艺艺术唱、表、做、演等技法体验中融合声、钢、器已有技能,融入其他艺术“四功五法”技艺,在实践体验中融通校内、校外技法,形成学生新的技能,用大学生自己的理解表达曲艺艺术。

(三)主体运用,实践重铸。教学场景的多元,知识与体验都可以跨出课题,在学校音乐厅、社会舞台、社会文化站教学与讨论。带领学生到曲艺艺术发生的社会人文环境中,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四)主体反思,意识重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反思,最终达到学生对曲艺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乐意接受曲艺艺术的教学、研究及策划工作,并自愿弘扬、自发保护、自觉传承曲艺艺术。

以上,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问题、课程内容和教学法四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将曲艺高等教育、曲艺学科建设的目光转向课程。围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完善现有教材,更新课程理念,建设师资团队,将曲艺艺术扎根高校,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曲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鄧科)

3645500338298

猜你喜欢

曲艺传统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少年力斗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