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本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9邱绮晖

文理导航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小学科学

邱绮晖

【摘  要】科学教育在当今的发展中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博物学学说对小学科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博物学重视推行本土文化知识,本文将以南京的本土文化为例,简要概括和提出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有益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博物学;本土文化;小学科学

一、发达城市中科学教育遇到的普遍问题。

(一)学生的“自然缺失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许多儿童的出生、生活和学习都在城市中,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教材上有关大自然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且遥远的,城市中的孩子在小学时期对大自然是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然而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体验远不足,久而久之,这样的探究欲望就会逐渐消磨殆尽。

根据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可以知道,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三位于一体的学科。科学课程旨在保护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长期的“自然缺失”和繁重的学业会让学生逐渐变成没有探究欲望的学习机器,随之而来的会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科学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将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学生也很难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与科学课程设立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教授《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时,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学生和自然接触的频率过少,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自身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展开本单元“土壤”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亲自挖掘土壤来观察土壤的组成成分。首先,笔者先在课堂中询问了学生的猜想,学生的答案普遍是课外书中看到的土壤动物,回答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关注土壤本身。这个问题在挖掘土壤活动中继续延续,许多学生更执着于挖蚂蚁洞,看蚂蚁,而忽略了土壤中其实还有很多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及残骸,以及土壤的颗粒,水分含量,手感的不同,学生很难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发现,很多学生还漏观察了很多需要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土壤生物,这实际上是观察能力的缺失,低年段的科学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由于接触自然、观察生活的机会少,使学生患了“自然缺失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难以得到强化。

(二)教材中的部分课例远离学生生活

旧版科学教材在沿用至今的几十年间,虽然有过多次修订,但是其中的部分课例与时代的发展是脱节的。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中,很多旧物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很多产品已经更新换代、许多工具也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极少使用,学生与它们接触的概率和必要性都很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脱节的课例不能起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困难度。以实际教学“简单机械”为例,有极大部分的学生对羊角锤、扳手、辘轳等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工具极为陌生,有些学生在出示图片后能回忆起来见过,但是这样模糊的记忆没有什么实际功效,只有亲身体验使用过这些工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日常使用的工具背后对应的简单机械原理。

(三)难以有效利用寒暑假时间

常规的科学教学通常是一个星期两节课,不同学校的排课方式不一样,在南京市,科学课通常是两节课分开上或者是两节课连上。这两种排课方式各有利弊,两节课分开上的方式由于在一周之内是分散在两天进行的,间隔不久,因此学生在第二节课对第一节课的印象较深,然而在上探究课程的时候,会因为上课时间十分紧凑,经常不能够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学难度较大。而两节课连上的方式,虽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效果较好,但是由于科学课一周只有一次,在第2周的时候,由于没有一个增强记忆的过程,学生对科学教材内容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如果碰上教师因公外出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要想得到较好的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效果,科学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周期,需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的时间,课程内容需要精简和具有趣味性,不同课型交替进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笔者认为,寒暑假是非常好的一个自主探究时间,在假期时间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好好钻研自己想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付诸行动,在教师仔细准确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也可以有一个高质量的与家长互动的机会。假期中的科学活动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虽然在寒暑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是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对寒暑假的安排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假期间的科技活动还是面临若干困难,如时间分配难以平衡,部分学生在假日仍然有较高的学习压力,活动题材难以权衡,家长响应度低,部分活动形式大于内涵等。

二、本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一)积极改革课堂形式,让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科学课是一门灵活多变的课程,不同于主课的拘谨,它的呈现方式多样,且具有开放性。脱离传统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科学课带来活力和生命力。例如,开展必要的室外课程,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或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让科学课堂更具科技感和时代接轨感;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和名师工作室的机会交流学习,以茶话会的形式展示、介绍各校的新进展等。

例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时,南京各区都有相应的本土文化资源,学生可以结合在火山的游玩经历和趣事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构造特点;在玄武区有南京地震科学馆,可以让学生参观和了解地震的形成、检测和防范方法;在鼓楼区的赤壁路小学校园内还建设有少儿地震科普馆,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进行地震避难演练,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相关的地震知识,由于校方的重视,地震馆还建设了特色的民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题进行常规化开展,有综合实践也有跨学科的交流,这样多元的课堂形式能够与本土文化有一个相互相融的机会,让课堂更具活力。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融入更多本土性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在的不同领域进行思维风暴式的联想,寻找能够把课串成完整环节的线索。科学课程主要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实际上这4个领域与本土文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本土性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日常会,学生更容易理解。下面本文以南京的本土文化知识为例,分别列举这4个领域可中运用本土文化知识的策略。

首先是物质科学领域。相比于南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土文化中也占据半壁江山。如各种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曲、技艺、活动等,都有许多可以深挖之处。例如,在《折形状》这一课中,证明了圆柱形承受力最好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发散性思考的空间,拓深学生的思维。

其次是生命科学领域。如南京中山植物园,其不仅是隶属中科院的著名植物研究所,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其中有各种濒危植物及常见植物的标本。在学习植物的相关科学课程时,可以考虑邀请中山植物园合作进行公益讲座,或是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接合作科普课堂。同理,南京的红山动物园也是研究动物专题时的优秀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着重考虑这些本地具有强劲实力的博物馆资源。博物学学说的观点中着重指出了博物馆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同时要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短处,积极与学术机构进行沟通。务必保证在授课时能够严谨、准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勾起学生对探究自然的内驱力。

接着是地球宇宙科学领域。以《看星座》这一课为例,可以将它设计成一个半室内半室外的课程。首先在课上明确观察目标,然后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观星活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是全国著名的观星点,视野开阔、仪器先进,天文望远镜的数量多且有专业人员指导。而且在上《看星座》这一课时刚入冬,晴朗的夜空中能够看到很明显的北天冬季星座群,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点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冬季星座的外形特点和它们的邻居的样子,体验不同亮度的恒星,再回到课堂进行交流和总结。

最后是技术与工程领域。南京的手工制造业是非常发达的,夫子庙的花灯节更是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因此可以围绕花灯这一手工制品展开不同角度的研究课程,如花灯的制作方法、怎样保持花灯的稳定性、怎样让花灯具有良好的防水防风性,可以将它们扩展为具有本土特色的STEM展示课程。在艺术工程领域可以考虑和综合实践进行跨学科融合的课堂尝试,学生可以将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学到的手工技术运用于STEM课程中,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如在解决花灯的防水性能这一问题上,首先假设防水性和什么有关,然后收集全部成员的想法进行整合,随后结合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分组分工去调查和实践,在获取不同的材料后在课堂上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比较结果,组间交流互换想法,考虑成本和制造难度,最终确定适合不同人群的最优解。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流程走下来,学生会在搜集资料、亲手实践、对比分析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可大大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三)充分利用爱心公益暑托班以及校本课程的时间

鉴于假期科学活动开展难度较大,且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校本课程和每周两次的社团活动可以成为一个铺垫或替代课程。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在假期,教师可以延伸校本课程,开展一些更为大型和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过,在这些活动中必须有科学教师的参与,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和作秀现象,真正让学生学到科学,体验科学。与此同时,南京的假期爱心托管班已经实施,这将是开展科学课外课程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假期参加托管的学生成员比较固定,且比平时课堂上的学生数量要少很多,很容易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教师可以先开展一些4人为一小组的难度低的兴趣活动,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加强高年级学生的领导作用,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也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体验科学的奥秘,从而提高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和素养。

三、结束语

我们在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应该思考科学的起点在哪里。很多深奥的课程让科学课的专业性更强了,现代感更强了,却删除了很多常识性的内容,学生的科学思维构建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会面临越上越迷茫的困境。如今,美术、音乐等学科已经在积极尝试在课程中融合本土文化,科学课程想必也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本土文化知识的传播不仅能够帮助科学课程的开展,更能传播民族文化,建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它的重要程度不應被忽视。

2154500783391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小学科学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