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课堂: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

2022-03-09曹琴

文理导航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评价体系

曹琴

【摘  要】共生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激活、相互认可,有竞争、有合作、共生共长的课堂,其核心是共生共长。这完全符合《务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课标的评价导向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的一体,只有教和学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本文从基本理念、基本教学范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阐述共生课堂的理论和相关实践研究。

【关键词】共生课堂;教学范式;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中明确提到,评价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要检测学生学习数学的全方面,既包括结果也包括过程,同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评价的这个导向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的一体,只有教和学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

一、共生课堂的基本理念

何谓共生?研究者史莉洁认为“共生”是独立个体的共同存在,不仅有同质也包括异质,是异质的多样性融合,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认可、相互需要的关系,并且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共生”是各种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不正是这样的吗?

“共生课堂”的核心是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而教师之“生”是基础,有了教师之“生”才有学生之“生”;“长”,即成长,即提高,即发展,即丰富,即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而学生之“长”是根本。学生不长,课堂谈何生长?在“生”和“长”之间,“生”是手段,“长”是目的;有“生”才有“长”。

二、共生课堂的教学流程

源于对“共生”的认识以及落实共生课堂核心“共生共长”,通过实践研究共生课堂确定如下流程:自主学习,生成问题→检查交流,提炼问题→小组共学,探究问题→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总结提炼,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成长的目的。

(一)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先行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提前布置好课前预习单,把学生的先学当作课堂教学的推进基础。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完成预习单。预习单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提示,一是记录下收获,二是记录下困惑。学生的收获就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课堂上可以少讲或不讲,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的困惑就是问题的产生的源头,从学生的困惑中生成问题。

(二)检查交流,提炼问题

指教师通过检查交流,分类、聚焦和提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有向、高效提供有力的依据。如学生在预习了“圆的认识”之后会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方面和思维层次各不相同,上课伊始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先交流学生的收获,生生互学,然后交流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如下核心问题: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才能熟练地画好一个圆?这三个问题来源于学生,基于学生的现实,又紧扣教学目标。

(三)小组共学,探究问题

主要指围绕一定的课堂学习目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有两人之间的“对学”,也有4-6人学习小组之间的“群学”,也包括师与生点对点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合作者的作用,要和学生一并进行讨论;教师要体现引导者的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对学”或者“群学”,学生有困难要实时介入,同时准确利用学生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让学习活动走向深入。小组共学固然重要,教师的引导更是点睛之笔,需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四)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在交流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适时介入,巧妙引导、有效提升。比如,交流与圆相关的问题时,有的小组用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有的小组用推理的方式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他们认为线由点组成,圆周的曲线由无数个点组成,这无数个点和圆心可以连成无数条线,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此时,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和交流,使数学学习由感性走向理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学生汇报、互动的基础之上进行凝练、提升,主要是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成果,而这些成果要有结构,要形成体系,包括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多元目标,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一板块是整体建构的过程,要形成认知结构。对于“圆的认识”,通过总结提炼,学生要系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画圆的方法、圆的特征等,从而进行拓展,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共生课堂的教学规程

共生课堂的教学规程是指“共生理念”视域下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规范和操作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某些特定素质或体现某种理念而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若干规定及其相关的操作策略,它是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以符合某种教学理念的规则、要求及其操作策略,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具有导向作用。为此,我们研制了如下数学共生课堂的规程:

这个教学规程能将理念转换为实践。如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两张皮的问题是课程改革以来比较有研究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实践缺乏有效、具体、操作化指导,特别是专业化指导这一问题,该研究可以应用在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实际中,即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如教学设计、课型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务管理体现理念的引领意义。在教学理念、教学规程、教学范式三者之间寻找桥梁,这项研究为理念怎么化为行动提供了参考路径。

四、共生课堂的评价体系

(一)观课、评课的形态

观课、评课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分工选点观察课堂,这往往是专家做的,一线教师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经验型的观察,这种观课、评课方式是常见到的,泛泛而谈,非常细碎,不成系统。为了避免以上两种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引导老师观课。

1.对教学目的评价

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前在、现在、潜在的三种状态,也就是有什么、要什么、学什么;二是目标是否符合相关课标的要求,是否有大单元的意识,要有长程意识。

2.对活动设计的评价

从学习材料、问题设计、路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材料主要关注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问题设计关注指向性和适切性;路径设计关注路径的便捷、实效以及和目标的匹配性。

3.对互动交流的评价

交往互動关注效果和涉及面的情况,互动要看个体的思考深度,还要看全体思考的广度,另外要关注互动常规的形成情况;交流反馈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的实效,关注与预设的匹配度,与目标的达成度。

4.从教师表现的评价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还要有总结提升,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既要让学生有反思的时空,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方法的结构;既要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劲;还要看教师的课堂时间的把控,课堂上要有梯度练习的落实。

(二)观课、评课表

在这张课堂评价表里,没有分值,只有意见与建议,不给老师评三六九等,让老师在课堂里放开手脚,尽情施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与“共生课堂”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同生共长的目标宗旨也是一脉相承的。

“共生课堂”的实践研究是笔者进行的有益尝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有行动。杨东平院长曾经说过“作为行动者哪怕微乎其微的改变,都比作为一个批判家要重要得多”,原因在于“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

1589500783226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评价体系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