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生态伦理的向度分析

2022-03-02冯轩玮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生态伦理

冯轩玮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文章首先分析了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次,重点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还原与建构展开论述;最后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生态伦理;自然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进行解析,探究其中的生态伦理意义是当前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重点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入手,进而对马克思生态伦理进行还原和建构,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两个维度上的生態伦理,进而上升到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主体和客体思想,将哲学的实践调整了方向。与唯物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唯心主义将万物之源归结于精神,在描述和解释自然的过程中,立足人类精神的视角。这种看待自然的视角与方式必然会导致一个产物的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并且具有极端的性质,将人的利益托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而旧有的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这一误区,将世界的本源定性为自然本身,在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过程中采取了与唯心主义截然相反的做法,即立足物的尺度。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母体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在其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面临的问题、资本主义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这些都为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层面的支撑。马克思与它的挚友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揭示出来,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巨大的裂缝,由于资本主义难以停下逐利的步伐,必然会逐渐走向毁灭,在毁灭的时刻也是人类历史的转折。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汲取了重要的理论精髓,将生态危机具象化表现出来,并总结了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方法。在上世纪中叶,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旧有的工业发展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一种具有可持续优势的新发展模式正在快速孕育;工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人类征服自然,这必然会导致生态的破坏,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互利的新文明正逐渐显露在人们面前。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还原与建构

(一)还原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人在异化的劳动中丧失了原有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感觉,即人对拥有自然的感觉,这种感觉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其并非是简单地占有和享用自然,而是自然界纯粹的有用性消弭,人对自然需要也失去了利己主义的一个层面。人的生理感觉系统和主观上的愿望已经走出了片面性的囹圄,人的功利性成了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相连的重要媒介,这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建构起的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让以往参与自然界的人类成了自然界的保管者[1]。

寓居关系。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但是这不是知识论上的对自然界的利用关系,而是在生存论上的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关系内容[2]。另外自然界与人们精神世界和血肉本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自然界为人体肉体提供资料,保障人体的生存。且自然界的石头、光、动物、植物等都可以为人精神生活提供充足的素材。

亲熟关系。人寓属于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养育关系映射着人对自然界的亲熟关系。从根本上讲,人与自然关系不是知识论中所描述的加工利用等形式,而是生存论上的情感关系[3]。如土地而言,在土地与人类之间,土地不再是买卖的对象,而是通过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本身真正的财产,这也是人与自然亲密关系实现的真正表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象。

另外马克思将异化劳动中丧失的人与自然的温情关系称为“人的感觉”,其有区别于对自然单纯异化和拥有的感觉。且人的感觉作为一种“实践感觉”,其本身比较丰富且全面深刻,不是对自然直接的片面享受和战友,而是使人的需求享受到失去自己利己主义的性质,进而使自身对于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纯有的特征,这就是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以及感觉愿望与爱好都超越了片面性、功利性、成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整体感与关联感。在马克思的角度分析,科学要以感性为基础,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能够实现现实中的科学内容。之所以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正是因为人对自然界知识关系只有通过生存理论上才能够得到澄清。这样必须要以人文的精神来对科学技术进行规范应用,引导科学技术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解的和谐环境。

(二)建构生态道德及其生成机制

1.自然主义

在自然主义的维度上,马克思哲学探讨了生命存续的意义探讨了人对自然界的重要依赖以及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具体的表现为一切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都源自自然界[4]。人类产生历史的前提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历史,为了生存和生产所需,人类必须首先依赖自然界的馈赠。人类为了与死亡拉开距离,必须不断与自然界进行交往,换句话说,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类也不会存在,人类也不会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

生态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人类,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地球生态支持系统的恶化,系统的恶化反噬了人类等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危机的极致便是整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物质的消亡[5]。处于反思生态危机,诞生了生态道德。在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中,唯有人类可以有意识地理解自己作为一种生命而存在,让自己的生命活动受自己的意识支配。在自然界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才会发现自然界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人类也可以像认同自己的生命一般,认同自然界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界是生命的重要依托,人类就脱胎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自觉对自然界产生认同。

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观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真挚情感,即人重视自然规律,自觉加入维护生态平衡的队伍中。

2.人道主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用方式以实践为主。在人类的感性思维看来,自然界就是一个存在的人。人类在物质层面的劳动与精神层面的创造理应统一,这也是平等原则的主要体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劳动理应具有自由的属性,也应当具有自觉的属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全面性,人类真正生产的过程中无需受制于肉体的支配。因此,在人的真正生产中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创造。劳动可以拓宽人类本质,人类在面对自己创造的产品时可以更加自由;其次,设计艺术欣赏与科学认识的统一。利用科学的概念和理性的逻辑可以描述自然界,但是如果不在知性思维上加以限制,自然界就有被图式化的可能,进而走向消亡的深渊。因此,必须使用艺术的诗意对知性思维进行整合。立足生存论,知性和逻辑不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必须利用诗意的表达,诗意的表达是立足诗意对自然界的一种深入思考。诗意的表达与工匠的制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是简单加工或者消耗材料,它具有自由这一本质,它将自然界的这一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的关系。它同时表现出一种可能性,即在自然界中,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生存下去,找到新的根基。我们需要从诗意的角度解蔽技术世界的意义[6]。只有以诗意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人类才会自发地尊重大地,将自然界视为与自身一样,具有感性特征的人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3.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存在对自然资源的榨取和对人的剥削压迫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程度,劳动者不仅受到物的奴役,还受到人的奴役,并且,物的奴役和人的奴役可以相互起到强化的作用,因此,资本主义本身的存在必然会对自己否定,而这种否定会成为自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上来看,共产主义并非是资本主义的遗产或者是直接转化,而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扬弃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之后人类社会制度的升华,在共产主义之下,人充满高度的自由,人不会再过度地掠夺自然界的资源,而是逐渐回归人类对于世界的真正关系,在制度层面为生态道德的生成做出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深刻秉承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交融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时首先需要肯定的就是自然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人的重要性主體地位。第一,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其二者属于具有真实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人类是由自然孕育的,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一种共生关系,当人类在伤害自然时经过长时间积累后所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必将会反馈到人类自己身上。因此,在进行自然保护时说到底还是在保护人类本身。也正因如此,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当将自然放在突出位置,面对自然时应当像面对自身心脏和眼睛一样。第二,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拥有着无法比拟的探索能力,更有着承认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内在价值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对象性关联,人类必须承认人与自然属于一个共同体。这也就要求人类务必做到敬畏自然和尊敬自然,更应当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化理念所持有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权客观论的立场,已经脱离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价值判断,因此容易陷入自然主义谬论。我们现在所需要明确的是,生态价值和生态权力的概念都是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物流循环平衡状态称之为价值和权利的话,必须要在实时描述上和价值判断上做好人学的转换,也就是人对于自然情感之间的转换,只有在此期间将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才能够使现代人类将自然界树立成为一个生存论上属人意义的世界[7]。这种“人的感觉”与“实践的感觉”才能够真正地将自然界确立为人身体的另一个感性存在的“人”。进而在生存论上对自然界采取更加自由的态度,认同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力。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促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国民生活新的增长点,不但能够提升群众经济水准,同时还应当做到让百姓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放心的水,吃上绿色健康的食物和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让老百姓真切地体会到经济进步过程中环境的改善。因此,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进行现代化建设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需要将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当下甚至未来长时间发展中的重要性内容,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全新的发展体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低碳交通、绿色建筑以及搭建低碳能源发展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另外在生态伦理学上,学者们将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物种之一,说明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也足以证明人类应当对自然界讲道德,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发展系统。但是生态学认知论中的层面上只能成立明智的资源利用理论,不能成立生态理学,这样主要因为生态道德的根基是人在生存论上和自然的原初关联对自然的自由态度,也就是人本身自觉自由实践所存在的方式[8]。因此从实践生存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在本身的思维方式上的分野是不存在的。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伦理观也没有真正脱离知识的视野。由此需要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构建二者和谐的生态系统,实现绿色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目标。

(三)坚持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目前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现有自然资源承受能力二者出现了严重的冲突,生态危机目前也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不能逃避的现实问题。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资源处于哪种竞争形式,在环境面前我们就是命运共同体,这样需要我们携手共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体系[9]。另外从生态维度的角度分析,要求国际社会指向并致力于打造与促进一种全球性质的整体性发展趋势,以聚同异化为主要原则,构建崇尚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打造全球生态文明系统与道路。我国习总书记曾经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在爱构建全球生态文明过程中需要的是世界范围内的通体合作,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需要各个国家都能形成整体,科学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能源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进步关系,解决在发展工业文明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致力于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工作目标,最终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持续进步。

四、结语

多元化的哲学观点汇集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的语境。当前西方生态伦理学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纠正,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梳理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立足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让两者之间充分互补,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框架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吸收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和中国本土的生态伦理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郎廷建.生态危机与生态正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02).

[2]姚佳.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J].青年与社会,2019,(05):160-160.

[3]李林杰.当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9):237-238.

[4]刘怀玉.“城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辩证法与中国道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5):144-153.

[5]张文喜.辩证法与政治哲学:萨拜因笔下的马克思哲学批判[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06).

[6]何中华.马克思哲学只能立足于人的在场性——答我的两位商榷者[J].晋阳学刊,2011,(06).

[7]张一兵.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从《回到马克思》第三版修订谈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9).

[8]王南湜.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社会科学辑刊,2014,(05).

[9]仰海峰.《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哲学中生产逻辑的确立[J].社会科学文摘,2019,(07).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生态伦理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自然主义的睡莲
浅析柏辽兹音乐中自然主义特征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