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2017-01-16李萍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百色市教育价值

李萍

摘 要: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生命伦理思想,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对它们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和分析,提炼出积极的伦理道德因素,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家庭和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更能积极有效地指导我国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

关键词:百色市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伦理 政治伦理 生态伦理 教育价值

“伦理意为品行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德”意为品性与风俗。伦理与道德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由此可以看出,伦理和道德的内涵大致相同,均指现实社会的伦理关系与道德风尚。

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群体和社会秩序、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等多方面的功能。从古到今,伦理道德渗透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生态伦理内容,对它们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和分析,提炼出积极的伦理道德因素,并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和提升,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家庭和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更能积极有效地指导我国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使之成为当代家庭伦理建设、官德建设以及生命教育构建的伦理参照和理论基础。

一、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伦理主要用于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中国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家庭伦理则由父子、夫妻及兄弟姊妹三重人际关系所构成。壮族有着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是一个很讲究道德、礼节和伦理的民族,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家庭伦理涵盖了父子、夫妻、兄妹等方面的伦理关系。《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伦理道德篇”、《平果嘹歌》等大量文献都有对百色市壮族家庭伦理的生动描绘。它们为研究壮族传统家庭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子女与父母的伦理:生则养,丧则祭

在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子女与父母的伦理大多体现为子女对父母要有孝心,生则养,丧则祭,包括赡养、尊敬、葬祭。

在百色市,壮族孝道源远流长,大约萌芽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田阳县《布洛陀经诗》对“孝”有非常详细的描述:第六篇第三章讲述了人们从没有孝道到有孝道的过程;第六章《解冤》用大量篇幅述说了子女不孝、忤逆父母招致的种种恶果;《解婆媳冤经》通过婆媳的矛盾关系及转化来阐明家庭的伦理关系;《唱童灵》讲述童灵在母亲死后不仅给母亲祭灵守孝,还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改变了吃人肉之风,反映了壮族先民的孝道观念从无到有的过程。

百色各地壮族对父母的孝主要有:赡养父母、尊敬父母、葬祭父母。

(1)孝敬父母的最低层次:赡养、尊敬父母

赡养父母主要是在平日里要满足父母基本的生活需要,是孝敬父母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包括根据天气冷暖,及时给父母添置衣物;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夹好菜给老人吃;父母卧病在床时,要悉心治疗和照料。“山羊跪哺乳,鸦有反哺恩”,何况是“身体发肢受之父母”,所以百色各地壮族孝敬父母的伦理道德,主要源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靖西流传的《三七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壮族青年覃秀为了给父母治病,不顾山髙路险,野兽成群出没,毅然进山,与野兽生死搏斗,最终采回三七,使父母身体得到康健。

尊敬父母,就是让父母在感情、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满足,是比赡养高层次的一种道德要求。百色市壮族对父母的敬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和父母说话要和颜悦色,文明谦恭;进餐时先请年迈父母入正位坐好后,儿孙们才能入席,以示尊敬。给老人家盛饭,用双手递上,且要绕到其后侧,不能从老人前面递过去。

还有,为父母祝寿也是壮族人尊敬父母的重要表现。在百色市各乡间,对老人精神上的敬奉主要表现在各地的祝寿习俗上。在右江区,父母49、61、73岁生日时,子女皆为父母做寿衣寿帽。在田东,父母61岁、73岁生日,女儿要给父母做新衣、新帽、新鞋,女婿要给岳父母送寿幛。平果老人寿六十花甲要做寿辰,女婿送来大猪、米酒、寿挽;举行“坐寿”仪式时,子孙排列于寿堂向寿老跪拜奉酒领寿花。在德保,老人61寿辰时女婿要送一席寿筵及“魂米”(大米)、寿服、寿帽、寿靴等,至少也要送一个猪头。那坡老人活到49、61、73、84、95岁时,家人为其祝寿,长女或大媳妇送寿衣、寿鞋、帽,女婿除做一桌丰盛的寿席外,还送来一箩白米,请道公或巫婆做佛事,称“添粮”,以祝寿星延年益寿。这种形式不一的祝寿习俗,通过年复一年的演绎,以接力棒的方式,使对老人生前的孝深深扎根在后辈的心灵深处。

(2)葬祭父母

百色市各地壮族历来重视生养死葬之道,按照本民族的习俗葬祭父母是壮族孝敬父母极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各种各样葬祭方式,子孙后代尽孝道,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反映着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凝聚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百色市各地壮族丧俗不一,但在父母去世时,在丧则哀上是大同小异的。如父母去世,孝男孝女均着孝服或戴孝巾,不能穿布鞋或参加娱乐活动,不能洗澡、剃头,女子不能扎红头绳,也不能穿丝绸或白色的服装。在治丧期间,孝子孝女不能吃荤,必须日夜守护灵柩。在“守丧”期间,有亲友前来吊唁,孝子女即到堂屋棺材旁轮流痛哭,匍伏出门叩谢,诉说死者生前恩情及后代悲痛之情。在平果,师公还在葬礼上唱《报恩歌》:“一月怀胎孕妊娠,三月成形婴渐长,五月怀胎受苦辛,七月胎前分左右,九月婴儿将满辰,周全月足诞其人,降生孩儿占母命,第一怀胎受苦恩,第二怀胎受难恩,第三怀胎睡湿恩,第四怀胎行动恩,第五怀胎移乾恩,第六怀胎养育恩,第七洗屎洗尿恩,第八双手抱儿恩,第九报答养育恩,第十诞生洗育恩。”①指出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劝导年轻人不忘父母的恩情。

除此之外,百色市各地壮族在安葬死去的父母后还要“守孝”。如平果壮族死者子女要守孝4个月,早晚供祭灵堂;孝主在守孝期不得走亲访友,期满举行“脱孝”仪式。在靖西的一些壮族村落,人死后,其晚辈在守孝期间,不举办婚寿吉事,孝男孝女要穿孝服,守孝三年;这三年内春联要用绿纸,以表达对死者哀悼之情。德保壮族丧父守孝30天,丧母守孝40日。那坡死人灵柩到坟地入葬后,每七天向灵牌位小祭一次,共七七四十九天,诚心守孝,三年满后择日脱孝,

从家庭伦理教育角度上看,祭丧典礼主于诚敬,净化人心,蕴发人文精神之开展。从上述的祭丧活动中,子孙在祭典通过念祭文或守孝的方式以缅怀父母生前给予的嘉言懿德,同时借此感恩返本来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

2.夫妻关系伦理:不嫌贫爱富,同甘共苦

夫妻伦理是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人伦中的基础,成为家庭伦理的基石。

百色市各地壮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和习俗差异,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也不太一样,但多以勤劳善良为最高标准,外貌和财富退居二线。首先不仅婚前不以贫富为择偶标准,婚后也不能因利忘义。毕竟“塑料花鲜不闻香,盆栽松茂不长梁;金钱为媒结伴侣,虚伪爱情未久长”。百色市壮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流传着很多关于夫妻之间不嫌贫爱富的歌谣。如:“情妹愿嫁来跟哥,我喝清水也觉甜;/哥得娶妹管家园,碗里熟菜会发鲜。/单愿与哥共一家,不嫌情哥家贫困;砍来芦杆做米筒,一粒米饭两人分。” “哥视金钱如粪土,妹视仁义值千金。哥有情来妹有意,妹愿与哥定终身。”歌中表达女子对心仪男子的真情表白:清贫的日子并不可怕,只要两人同心,爱情甜蜜,同甘共苦,定会迎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显然,壮族人民对爱情的追求,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

田林县流传的壮剧《宝葫芦》中,“富裕不羡慕,勤劳能生活。焦大是我夫,夫妻很般配”讲诉焦大郎与爱妻秀英之间不嫌贫爱富的爱情故事。在隆林县壮族还有流传着《鹊巢鸠占笑死人》的传说,它说的是贤惠美丽的仙女与贫穷丈夫恩爱生活,但妻子的美丽画像被皇帝看到后,就被皇帝强抢做了爱妃。在面对无穷的金钱和财富,美丽的仙女无动于衷,她时刻不忘夫妻之情,坚守、维护彼此的爱情。

婚后要同甘共苦,勤俭持家。 “妇之于夫,终身牧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同”。《布洛陀经诗》也有强调夫妻要同心同德的内容:“和哥做夫妻,田峒稻花香;喝酒用瓢斟,相对笑声朗。相爱终结婚,吃饭互敬让;果子分半吃,夫妻喜洋洋。”夫妻恩爱、欢娱之情跃然纸上。“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苦藤结甜果,家贫变小康。”这些内容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夫妻俩只有同心同德,甘苦与共,家庭才能和谐幸福。

3.兄(姊)弟(妹)关系伦理:互相尊重,互帮互助

儒家的“兄友弟悌”对象范围涵盖了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等。作为兄弟相处的原则,儒家对兄弟双方都作了各自的道德要求,即兄长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兄长恭敬顺从,兄姊对弟妹应该具有善意和爱护协助之美德。兄弟伦理是平辈的人伦关系,富有相互性原则的平等精神,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家庭道德。

和谐的兄弟姊妹关系应表现为互相尊重,同甘共苦,遇疑应该相与为谋,遇难应该互帮互助,若遇到任何间隙则应给予重视并能及时修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互助互爱、和睦融洽的家庭人伦关系,进而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在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和谐的兄弟姊妹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

如有一些谣谚习俗是教导兄弟姐妹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如平果县的“鱼凭水,水凭鱼,大难时期凭兄弟”;“一双筷条易折,十双筷条难断”;“兄弟不怕多,冤家怕一个”;“兄弟碰酒不怕,就怕碰拳头”;“手掌两边都是肉”等等。

田林壮剧中有一则民间故事《蝶姹》,讲述蝶姹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娶了后母,有了一个妹妹叫蝶平。后母总是偏心亲生女儿,但是两姐妹还是相互爱护。在母亲给自己吃好东西的时候,蝶平总是与姐姐分享。特别是当蝶平知道后母要杀掉姐姐让自己嫁给少爷时,更是表达了要与姐姐生死与共的决心。虽然她们是同父异母的姊妹,但她们相互关心、患难相随,生死与共,足见姐妹情深。

二、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政治伦理思想

“中国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政治伦理“就是政治领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孔子的“为政以德”和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观点也是政治伦理思想的体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理论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富民强,也为现当代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施政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1.政治信念伦理:忠于国家、忠于党

在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百色是历代英雄辈出的地方,宋朝有顽强抵抗交趾入侵的侬智高,明朝有因抗倭而让倭寇闻风丧胆的瓦氏夫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外敌入侵时能挺身而出,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右江革命期间,更是出现了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为人民谋幸福而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陈洪涛、韦拔群等革命志士。

右江革命红色歌谣是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军民所创编和传唱,主要抒发坚定信念,永跟党走,心系群众,务实为民,具有鼓舞革命斗志、歌颂革命胜利、向往美好未来等文化功能。这些红色歌谣记录了这些革命志士以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为重,辞爹娘、别妻儿,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英勇事迹:“别妻子爹娘,撕断肝肠;为男志在革命,别爹娘。战乱纷纷众遭殃,背井离乡;救国拯民保家园,就出庄。为民为社稷流血,重值泰山。”②表达了陈洪涛深刻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体现了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

右江地区还到处流传着革命志士坚定信念、永跟党走的民间故事。如《坚贞不渝的女红军战士—欧阳兰馨》讲述奉议县百育乡濑觉村(今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濑觉屯)年仅20岁的姑娘欧阳兰馨参加红七军,向群众教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在她被捕后敌人对她轮番审讯,严刑拷打,但她宁死也坚决不说出红军的秘密,坚决不投降。还有在西林县流传的《西林县第一个共产党员罗英》、在田东县流传的《为革命甘洒热血的女交通员——黄氏骓》、在凌云县流传的《黄伯尧烈士的革命故事》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讲述了在百色起义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为革命取得成功,忠于党、永不叛党的英勇事迹。

2.政治理想伦理:以民为本,为民谋福利

民为邦本,为人民谋福利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他们也一直以此为革命和施政的唯一标准。右江革命红色歌谣也从侧面反映了右江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切实为民谋福利而出生入死的情况。1930 年11 月 9 日,为动员红七军主力安心北上,韦拔群编唱了一首《勉励战士歌》:“出外干革命,莫要恋家庭。跟着共产党,做个好红军。为民为自己,事业真光荣。”勉励北上战士们不要恋家,要以为人民获得自由和谋福利为重。“苏维埃英明,领穷人革命;苏维埃掌印,谋民众利益。”表达了苏维埃政府是为民众谋利益的政府。《红军为人民》:“红军战士,心向穷人一边,个个练铁石坚,不怕死,不爱钱,老师真革命。土豪要打倒,反动要肃清,红军为人民。”“工农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隶今日得翻身;镇压土豪和劣绅,抓大印,夜夜梦里笑出声。制定新法除旧令,为人民,丈田分地给农民;工农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隶今日得翻身。”更是生动描绘了苏维埃政府打倒土豪劣绅后,把田地都分给农民,老百姓雀跃欢呼的场景。

韦拔群在整编动员报告中也指出:“我们是工农红军,要无条件地为工农利益去战斗。我们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这些都体现了一切为人民谋福利的光辉思想。

三、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以人的生命最为重要和根本,蕴涵着丰富的崇生爱物、生命至上的思想。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对生命、生死等生命伦理的内容,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它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理想价值观的统一。认真挖掘并批判继承其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致思模式,可以让我们对当下社会中的生命危机进行深刻反思,从而重塑生命认同,追求生命的真谛,增强人们的生命伦理意识。

1.追溯生命源起,呵护新生命

关于人类生命的起源,各个民族有不同看法。在百色市各地壮族,他们却都认为花婆是壮族民间的送子佑童神,专门主管人间的生育。传说花婆会根据每对夫妻平日所积阴德来赐子,如平时多积德行善的夫妇,花婆就会赐予新鲜、硕大的花朵,让他们生下健康的宝宝。而总是损人利己的夫妇,花婆则会赐予一些瘦弱、枯萎的花朵,让他们生下不健康的宝宝;甚至不会赐予花朵,让他们生不出宝宝。

靖西壮族民间,家家户户安设“花王”神位,并每逢初一、十五祭拜花婆神位,以保佑小孩健康。婚后多年不孕,要在正月安神求花。德保壮族婚后三五年不生小孩,要请道公巫婆来做“包花”仪式,祈祷“花王圣母”赐子。3年后又请道公来举行做“开花”仪式,设“花王圣母”神位。小孩周岁后,每逢单年(即逢三五七岁)做“盘花扣锁”仪式,祈祷花王圣母保佑孩子健康,

在百色市各地壮族各种求子、祈子、护子的花婆崇拜仪式中,传承着“爱幼”、“护幼”的传统美德。靖西、德保、那坡等地流传的《架桥求花歌》、《接花王歌》、《背带歌》等诞生礼俗歌都体现了当地壮族对生命的珍爱, 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其对生命及人生礼仪的丰富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饱满与张扬的生命力。他们抒发的情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生命观:生命来之不易!

2.生之不易,敬畏生命

民间有句俗话: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苦日。十月怀胎,每位母亲从怀孕到生产,都经过了种种恐惧、担忧和磨难。百色市各地壮族民间歌谣对此都有形象的描绘。

田阳县《布洛陀经诗》中的《唱童灵》如“牲畜不够苦,母生子更难。小牛头尖尖,生一阵即过;胎儿头是圆,痛三天四夜。”汪甸传唱的地方壮话版《目连经》经文通过在母亲去世时唱经文缅怀生母十月怀胎之艰苦:“正月怀胎在娘身,无踪无影又无形。月怀胎在娘身,老母怀胎好闷愁。三月怀胎在娘身,皮黄骨瘦不成人。四月怀胎在娘身,老母怀胎好愁人。五月怀胎在娘身,此月胎中分男女。六月怀胎在娘身,正是日头热纷纷。七月怀胎在娘身,老母怀胎心自警。八月怀胎在娘身,老母怀胎闷愁深。九月怀胎在娘身,尽身软弱总无宁。十月怀胎儿降生,老母如同两世人。”既然生命来之不易,就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四、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进行家庭和谐教育

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人们家庭伦理观念的进步,从而使家庭伦理评价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但也导致了人们道德选择的迷惘,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家庭伦理问题,如父子关系方面出现“啃老”、“弃老”现象;夫妻关系的情与理失调,导致离婚率普遍上升;兄妹方面出现为了争夺财产而反目等现象。父不慈则子不孝,妻不贤则夫不忠,兄不友则弟不恭,要使家庭处在和谐幸福的状态,有必要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为国家之根本的家庭具有生育、养育、教育、享受人间至贵的亲情温暖之社群。我们应以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家庭伦理道德始终陪伴在人们左右,它积极的本质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内心深处,并形成一定道德规范,所以当人们面对各种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有必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妹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资源,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倡导、鼓励每一个人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2.促进当前官德建设

官德是指领导干部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时应具备的道德准则和道德素质,其核心就是如何用好权的问题。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

当前由于社会现代化转型,导致有些官员官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腐败、形式主义严重、享乐主义盛行。这大大削弱了政治公信力,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破坏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若不给予高度重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们破坏社会共同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败坏社会风气,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的丧失”。

领导干部的官德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不同阶段给予强调。毛泽东特别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更是将“以德治国”的方略提升到治国的战略高度。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选拔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

深化官德建设,我们有必要从道德生活实践和传统文化的道德知识中汲取思想资源。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理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腐败的发生,也有利于国家实现国富民强,以其合理性为我国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右江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忠于国家、忠于党,以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官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当前官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可以以此来教育官员“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 让官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提升青少年对生命的重视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曾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从其年龄段特点看,他们都应当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青春焕发、积极向上、斗志昂扬,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社会等原因,在某些压力下,他们逐渐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重视,出现漠视生命的态度,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卑、自残甚至选择轻生。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三千多名学生属非正常死亡,16 到 34 岁之间的青少年第一死因为自杀。

我们可以利用民歌和人生礼俗中的生命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使青少年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珍视生命,追问生命价值,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视死亡现象,树立起正确理解和对待生命的价值取向,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活动可以对参与其中的人们产生一种自为自觉的教化,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美好向善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其中积极的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生命伦理能给人以丰富的知识教育、优良的传统教育、坚定的信念教育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等,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培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感恩歌》和《尽孝歌》分别摘自平果县道公李普澄(法号)先生手抄本《渡河科》(一卷))

②引自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韦拔群陈洪涛史料专辑[M].内部资料,2006.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声震主编.布洛陀经诗译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农敏坚.平果嘹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5]蓝宏.广西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6]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7]罗志发.壮族的性别平等[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王泽应.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9]张振.中国政治伦理研究60年及其展望[J].伦理学研究,2009(6).

[10]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

[11]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3]邓小平文选(第2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张震,张焕生.加强青少年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百色市教育价值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Applying emotion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