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类期刊的融合优势与发展策略

2022-02-28王瑛

出版广角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摘期刊内容

【摘 要】文摘类期刊是期刊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其优质内容的筛选价值、文摘成果的引领作用和文章集群的品牌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获得了极大关注,出现了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综合性文摘期刊。新媒体颠覆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加剧了传统期刊的生存困境。媒体融合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文摘类期刊应聚焦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不同特点,把媒体融合理念贯穿于刊物定位、内容生产、营销策略和人才管理多个环节,让文摘类期刊的优势再度彰显,成为传统期刊转型的典范。

【关  键  词】媒体融合;文摘类期刊;集群化;《青年文摘》

【作者单位】王瑛,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1.015

一、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改革开放和媒介环境影响,我国文摘类期刊发展势如破竹,发行量连年攀升,《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农民文摘》《新华文摘》等刊物不仅在特定年代带给大众充分的文化慰藉,同时也见证了原创期刊以外的办刊可能和市场空间。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沉淀和发展,我国文摘类期刊头部格局业已形成,《读者》《青年文摘》文摘双雄规模化优势显现,并相继发力品牌子刊矩阵建设。千禧年后,文摘类期刊真正进入了多元化竞争时代,不仅涌现了《意林》《格言》《特别关注》等为代表的的文化滋养类大众刊物,也出现了《Vista看天下》《壹读》等以深度解读见长的精英刊物。这些期刊连同80年代创立的老牌文摘刊物一起,凭借各自特色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这种形势在互联网出现后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媒体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以其繁复的信息流、自主选择性强和信息精准触达等优势,造成包括文摘类期刊在内的纸质期刊吸引力减弱、订阅量下滑、广告收益减少、影响力降低的局面,停刊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就文摘类期刊本身而言,互联网具有更宽阔的信息选择空间,从而降低了信息生产和再加工的成本,但由此也带来生产机制、内容版权、产品形式、人才结构等新问题,加剧了文摘类期刊的横向竞争。这些变化均表明,文摘类期刊亟须推陈出新,正视媒体融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探索一条适合期刊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二、文摘类期刊融合发展的优势

媒体融合内涵的逐步深入,不仅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也促使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传播形态、内容生产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革新。相对于其他类型期刊,文摘类期刊的融合发展更具优势。

1.轻量化和平台化适合渠道改造

文摘类期刊在内容层面具有轻量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十分契合当前受众浅阅读、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由此也驱动文摘类期刊在新媒体渠道快速转化,实现了跨平台传播。文摘类期刊囊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多种体裁,且大多篇幅短小、通俗易懂。文章题材更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科学众多领域,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形成了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整体风格。这种对轻量化知识的提炼十分适合新媒体传播,不仅能满足受众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有效信息的需求,而且扩大了内容的覆盖面,提升了文摘类期刊的传播力。

尽管期刊都是通过汇集优质内容以飨读者,但文摘类期刊则多了一道把关——编辑会对海量内容进行过滤、筛选与改编,使期刊本身具有平台属性。现代新闻生产已经从原先的闭合式转向“中央厨房式”,即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实现信息的多级开发。对开放式生产的文摘类期刊而言,其对资源的采集与配置俨然是“中央厨房”的实践雏形。这种先期经验有助于期刊继续开放信息端口,建设大型数字平台,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最终提升文摘类期刊的传播效果。

2.多路径来源有利于内容融合

文摘是一种汇编出版,采稿质量决定了文摘类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给予每个人发声的机会,并使得这种机会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得以呈現。文摘类期刊通过网络渠道征求稿件,不仅最大限度扩充了文章来源,而且保证了文摘类期刊的异质性。

第一, 内容创作主体十分宽泛,可以是社会名人、学术专家、知名作家,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网络游客。不同的社会背景和身份地位激发了文摘内容的创作活力,营造了观点对撞的宽松文化氛围。

第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如果说早期文摘类期刊主要是文本形态,那么在向新媒体内容素材耦合过程中,漫画、短视频、H5等皆可纳入文摘内容,客观上推动了文摘内容的多形式转化,促成了统一文本的差异化呈现。

第三,编读互动是文摘类期刊的根本追求。让普通读者参与文摘发表全过程,不仅可以将原有目标读者转化为极具创作力的产品用户,也能及时倾听读者对刊物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从而形成稳定的、具备消费能力的用户群,让文摘类期刊的互动迈向新台阶。

3.集群化效应有利于经营融合

文摘类期刊并不直接参与内容生产,但它对所收录文章的集合和管理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同时文摘类期刊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摘体系,这种生产体系自然促成了集群化模式。集群化能有效地将文摘的内在底蕴和外在形式结合起来,快速建立品牌形象,扩大期刊的经营业务范畴,实现出版单位在理念、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集约化转型。

以《读者》为例,《读者》建刊初期即明确了“平民立场”和“人性至上”的基本方向,在选题策划上不盲目跟风,主张适合普罗大众阅读的文章题材;在栏目打造上,重点强化“文苑”和“人世间”板块,把真善美的人性光芒发挥到极致;在期刊定价上,长期维持在5元以下的亲民价格。由此,《读者》确立了在大众层面的品牌形象:亲民、人性、励志。随着期刊纸质订阅业务陷入瓶颈,《读者》凭借丰富的品牌内容资源,相继开发了不同语言版本和原创版本的子刊,并成立了第一个以杂志名命名的出版集团公司——读者传媒,建立了“读者网”门户网站,推出了《读者》手机报和客户端,同时发展动漫、电子书、平板电脑、云图书馆等全媒体业务,全力推进《读者》的集团化经营。读者传媒的公开财报显示,即使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读者传媒总营收也突破了10亿元,同比增长11.52%,显现出复合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三、文摘类期刊融合发展的策略

基于文摘类期刊的显性优势,其融合步伐走在传统媒体前列,《青年文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21年是《青年文摘》创刊40周年,但其在传统期刊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媒介影响力却丝毫不减,这正是源于其坚持不懈的创新求变——从办刊理念、刊物定位、内容生产、编读互动和人才管理五个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

1.把握媒体融合主线,打造复合型媒体

面对传统媒体的衰落,《青年文摘》不断创新,从推出文摘月刊、半月刊、彩版,到打造文摘电子版、客户端、有声版,再到全面拥抱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新媒体,致力于从一家提供纸质出版物的出版机构变成内容供应商。如果说,《青年文摘》前期的新媒体实践还停留在对文本的数字转化,那么,后期的《青年文摘》新媒体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与纸刊进行产品协同。如“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坐拥千万粉丝,每日至少推送2篇文章,长期保持4万—5万的阅读量,破10万阅读量的文章会同步在纸刊刊发。在原有的图文内容基础上,公众号还开辟了短视频栏目,提供杂志订阅、付费课程、文娱消费三大阅读服务板块,挖掘更多面向的合作伙伴和商业可能。

2.以目标读者为导向,明确期刊定位

定位是期刊创刊的先决条件。《特别关注》能够在当时几近饱和的文摘类期刊市场突出重围,就在于其抓住了成熟男性这一核心受众群体,主打“成熟男性的读者文摘”。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选择和消费期待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文摘类期刊进一步深耕目标读者群体,建立起面向不同细分群体的文摘刊物。

《青年文摘》始终坚持服务青少年、引领青少年的办刊理念,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并未一味追逐流量,而是力求在犀利个性与理性客观、内容真实与文字隽永之间寻求平衡,选取经典性、励志性文章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履行作为青少年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如在服务青少年读者阅读的基础上,《青年文摘》增加了哲理类、励志类的文章数量,注重文章的行文规范和价值导向,使之成为中學生阅读的素材库;期刊整体规划围绕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展开,设立了“成长”“情感”“人生”“社会”“人物”“时尚”“视野”等诸多板块。为了进一步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情感状态,《青年文摘》选择优质正能量的偶像为期刊引流,通过粉丝效应提升期刊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3.提高文摘内容水准,兼具包容性、策划性、创造性

网络时代,文摘类期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内容质量上,从内容来源、内容策划和内容加工方面提升文摘类期刊的艺术水准。

第一,文摘类期刊的采稿范围已从线下延伸至线上,获得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很多渠道的优秀文章都可以用作内容补足。这种采稿方式也是对文摘类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考验。一方面,编辑要保持对新媒体场域的敏感性,关心当下的热门话题和热议人物,既要善于发现优秀作者和优秀文章,也要主动尝试培育自有的年轻作者群体;另一方面,网络文章转载要严格遵循网络授权模式,杜绝抄袭、篡改、洗稿行为,确保文章使用合法合规。

第二,文摘类期刊的文本形态决定了其内容呈现的相对滞后,因此,《青年文摘》加强策划能力,每期推送青少年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保持10%栏目的每年更新。如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青年文摘》顺势推出了“中国当代文坛名家名作大系”板块,从莫言、余华、刘震云、苏童、王安忆等 20 位当代名家的经典小说中节选精彩内容,一期一人一作,为青少年读者带来一场当代文学的阅读盛宴。这种对现有素材的整合归纳体现了文摘类期刊自身的价值。

第三,为进一步满足现代读者的口味,文摘类期刊不应止步于扩容和策划,还应以创作者的主体态度进行二次创造,以此打破文章内容大同小异的局面。如《青年文摘》针对读者对图片素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特点,开发了《青年文摘·彩版》,在64页的文章体量中展现多达60幅图片。在高度浓缩、图文并茂的版式设计中,编辑充分发挥主动性,将采集的文章甚至包括长篇小说进行结构化重组,以简练的篇幅呈现精华内容,实现了知识性和碎片化的平衡。

4.发力多媒体渠道营销,加强编读互动

相比其他类型期刊,文摘类期刊在读者参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文摘类期刊具有读者荐稿的传统。而互动传播是新媒体的突出优势,也是传播效能得以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为此,文摘类期刊应注重新媒体渠道的互动传播,与目标读者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沟通,让期刊的编读互动模式更加牢固。

创刊早期,《青年文摘》就通过读者来信、来电保持交流互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短信投稿渠道,且每期设计一个新鲜话题,鼓励读者参与互动;互联网时代,《青年文摘》组建了读者QQ群、贴吧、微信群等,通过社群组织形态密切与读者的联系,其中的精彩讨论内容还会呈现在刊物上。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青年文摘》的互动场域,每年举办的《青年文摘》巡演会和联谊会,实现了期刊的线上线下双向反哺。正是发力多媒体渠道,使得《青年文摘》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长期保持创作朝气。

5.迎合全媒体传播需要,盘活团队人才

文摘类期刊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供给,因此文摘类期刊必须把握“四全媒体”的传播规律,完善期刊人才的管理机制,培养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综合能力以及团结和谐意识的人才队伍。

《青年文摘》高度重视编辑队伍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的人才管理体制进行大幅调整,由各编辑部独立负责业务工作,保持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状态;另一方面,向社会各界招募优秀传媒人才,重新设置编辑评价体系,将个人收益与经济收益挂钩。由于《青年文摘》是面向青年人的期刊,期刊从设计到语言都尽可能地贴近青年人的旨趣。现有的《青年文摘》编辑团队中,90后、00后是编辑部的主力,平均年龄保持在30岁左右。这些编辑大多来自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由此保证了人才队伍的高素质。正是通过一代代编辑的不懈努力,《青年文摘》才能成为照亮一代代青少年前路的灯塔。

新媒体浪潮下,文摘类期刊显现出强于其他类型期刊的特殊优势,并由此打破了行业的生存困境,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当下,文摘类期刊应当从办刊意识、刊物定位、内容生产、互动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强化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我国期刊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应离. 中国期刊发展史[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湘锋. 新媒体环境下综合性文摘期刊发展探究[J]. 出版广角,2018(11):45-47.

[3]卫夏雯. 彰显“浓缩”艺术向高端“突围”:浅谈文摘类学术期刊的发展[J]. 科技传播, 2019(1):11-12.

[4]龚蕾. 自媒体时代大众文摘类期刊的创新策略:以《青年文摘》系列杂志的创新发展为例[J]. 出版参考,2016(5):63-64.

[5]杨润秋. 浅谈新媒体时代《青年文摘》的发展之路[J]. 中国编辑,2013(2):57-59.

猜你喜欢

文摘期刊内容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IAPA文摘
期刊问答
文摘
主要内容
期待您的加入
健康文摘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