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资源滋养下地方出版社打造出版精品的思路

2022-02-28万平洪润明

出版广角 2022年1期

万平 洪润明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各出版集团组建、出版社转制、数字化技术发展,出版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出版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根植当地文化土壤,通过可掌控的出版资源开发文化精品,是地方出版社面临的考验。地方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深度挖掘当地人文资源,打造出版精品,培育出版品牌,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  键  词】地方出版社;地方人文资源;出版精品

【作者单位】万平,辽宁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洪润明,辽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1.011

人文资源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在人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后流传下来的人文风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早期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和构建起来的,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铸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呈现勃勃生机,在全国的各个区域彰显奕奕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以出版的形式对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其实质是对中华历史精神血脉的继承、凝聚、推动与传播。对地方出版社而言,根植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汲取当地丰富的文化养分,对当地历史、区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作为文化建设者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是对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明薪火职责的履行,同时也是自身增强选题原创性、推动选题精品化,做精做专做出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人文资源向出版资源转化的原则

人文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俗传统等,我国每个地区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辽宁为例,作为清代的发祥地,其区域内满族人口占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以上,记录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存量丰富,为清史研究、满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西部的牛河梁遗址,考古界泰斗苏秉琦认为其“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會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其对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当代形成的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地”,富含红色基因、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梳理是转化的基础

人文资源在时间上由古至今,在类型上由物至人,在分布上散落区域各地,对其管理与研究有不同的归属,除了丰富性,它们也有分散性的特点。出版社开发、利用、推广当地的人文资源,首先要站在整体性角度将零散的文化符号进行有序的归类、整理,并根据当地已有文化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整合,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逐步在某些方面形成具有系统性、独特性、传承性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体系,形成立足当地、塑造特色、锻造精品的选题建设资源库。例如三秦出版社紧紧围绕古籍、方志等地方文献文化进行选题开发,推出了“长安佛教研究丛书”“隋唐历史文化丛书”《陕西金文集成》《全唐文补遗》等,在“周秦汉唐”研究领域的文史图书出版上做出了特色;云南人民出版社深度挖掘城市文明史,从人文历史、民风习俗等角度开发了“昆明人文史穿越丛书”,使其成为一张城市宣传的文化名片。

2.择优是转化的要求

梳理的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能够作为出版对象进行公众传播和社会共享的人文资源,至少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当是独特的,能反映当地特有的或者在该领域最为典型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等;第二,应当是优质的,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价值;第三,应当是完整的,能够基本满足独立研究的需要,可供出版社成规模成体系地持续开发。比如被喻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以丰富、精美的清宫典藏品著称于世。万卷出版公司从数以十万计的文物中优中选精,策划出版了《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兼具学术性、研究性、艺术性、收藏性。目前,其首批13卷、第二批2卷已经完成,沈阳故宫博物院丰富的藏品为其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空间。

二、出版资源向出版精品转化的思路

漫漫历史积淀形成了人文资源丰厚的底蕴,其文化属性向出版物的转化,是要经过长期研究、不断挖掘的。当出版社将当地的人文资源作为特色资源和经营优势来打造时,不仅要深入研究做出宏观上的中长期开发规划,还要在微观处着眼,对切入角度进行琢磨。所以,这类选题不能简单依靠研究成果转化后形成的自然来稿,而是要投入人力、物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市场调研,到立项后的编写思路、框架搭建,以及装帧设计、营销推广全流程打磨,在独特性、差异性和创新性上做足文章,推动出版资源的优质化向出版物的精品化转化。

1.编辑的专业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接受采访时说:“打造优质出版物离不开优秀的出版人,特别是学术、理论出版,编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图书的品质。”出版精品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编辑团队的专业化。编辑不但要熟知各类人文资源的历史脉络,还要掌握哪些资源有最新研究结果适合出版转化,通过对这些有用信息的捕捉与整合,实现人文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样一支专业的编辑出版团队的建立,也是对地方人文资源长期关注的结果,成员除了要有较接近的教育背景,还要在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宣传推广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编辑不但要是杂家,还要是某一方面的行家。当然,在正常的编辑力量之外,出版社还需一支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外审队伍,在重点、重大项目操作中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对现有编辑力量形成补充,以全面保证项目质量。

2.作者的适应性

作者队伍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出版精品化的关键因素。对于以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来说,首选作者应是专业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这就要求出版社将对该专业领域的关注常态化,掌握的信息不但要新而且要全,不僅包括最新的论文和专著发表情况,还包括专业研究动态、成果情况、参与人员等。当然,这也是一条发现新锐作者的途径。此外,出版社也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作者,尤其是小而专的领域,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刘则亭、“夜光杯雕”的黄越肃等,都可以成为同类出版物作者的最优人选。当然,出版社在考量作者专业度、知名度的同时,还应考量其文字水平、与出版社的配合度等。

3.流程的规范性

用人文资源所承载的高质量文化元素打造出版精品,还有赖于出版社内部建立健全出版质量管理体系。在选题论证阶段,应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选题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编辑加工阶段,应以责任编辑制度为核心,做好稿件“三审三校”工作;在质量检查阶段,应以“全员覆盖、全品种覆盖”为原则,做好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的自查。此外,责任编辑要把好导向关,保证知识、数据的准确以及体例、文字的规范,并对设计、排版、用纸、印装全环节进行监督。值得一提的是,以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读者对其装帧设计的要求更高,这甚至成为促成读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编辑应在设计风格、用纸方案、装订工艺上下功夫,增强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使功能与审美相得益彰,提升出版物对读者的吸引力。

4.开发的多样性

数字时代,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出版成为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整合当地人文资源,健全出版产品体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载体、多媒介的出版方式,可以加速人文成果的多形式转化和多渠道传播。而人文资源的留存形态可以是历史文献,可以是遗址文物一类的实物,也可以是口口相传的民歌、民间故事,还可以是名人楷模。基于这些特点,对这类资源的开发形式具有了多样性的可能,出版社在综合考量内容的同时,还要根据资源特点进行多媒体设计。比如,在开发民歌类选题时,可以应用听书功能对图书内容形成有益的补充;在文博类图书中应用AR / VR技术,可以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除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图书形式,出版社还可以建立基于内容资源、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平台,通过项目带动,推动产品链、产业链的立体化发展,实现出版成果在虚拟空间的传播生长。比如辽宁民族出版社的“中国蒙古学文库全媒体数字资源知识服务工程”,将《中国蒙古学文库》图书内容整理、分解、碎片化标引,融合图片、音视频等多形式、多媒介资源,建立了包括全媒体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知识体系管理系统、Web端应用系统、运营&电子商务系统等的数字化平台,立体展示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服务于广大读者和教学科研单位,进而实现了出版社的业态升级。

5. “外援”的保障性

引入“外援”就是出版社在操作人文资源类选题时,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各类组织团体的合作。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依托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资源,出版了“客家风情文化丛书”,成为国内外客家文化研究的“领航员”“风向标”。出版社可以在申报出版行业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等的同时,力争将选题纳入当地文化发展规划中,寻求当地政府的资金扶持,形成做优的有力保障。近些年,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区市都设立了用于支持实现“生产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比如辽宁省出版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上海图书出版专项基金、山西省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以湖北省为例,自2008年起设立的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和2013年起增设的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有效推动了地方特色出版精品的发展;长江出版社的“长江专门史丛书”填补了长江专门史研究和出版的空白;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荆楚艺苑》等地方非遗、传统文化类项目。

三、出版精品向“双效”统一转化的手段

以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通常以具有某种专业背景或特定阅读爱好的人群为主要读者,具有小众产品的某些特征,但这并不与盈利相悖。从实践来看,这类出版物具有文化的内聚性和读者的自觉性,一旦获得认可,相较大众读物更容易聚拢忠实的读者群。但同时应注意到,这类出版物的读者群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内容的要求也高于一般读物,这就需要出版社加强地方人文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与资源方、作者方建立长期的多方向的联系,形成对产品线的高质量、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与销售方、购买方保持良好互动,维护产品的口碑和影响力,实现“双效”统一。

1.渠道的分众化

在传统的地面发行渠道,出版社可以打破常规的新华书店系统,开发特色书店,比如上海钟书阁书店、北京涵芬楼书店、苏州诚品书店、长春学人书店等,尤其要加强与大学城周围书店的合作。同时,考虑到读者群的构成,应重点开发馆配渠道,如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除了实际的销售,更多的是实现出版物内容的有效传播,这对建立和巩固读者群有一定作用。对于地方元素丰富、文化价值较高、具有一定规模、包装设计精美的产品,出版社可以采取直销模式。在新兴的线上发行渠道,各种销售平台会根据客户购买、浏览记录推荐相关产品,使同类品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出版社要认真研究目标读者的兴趣点,在优化页面的基础上,提炼卖点、设计关键词、完善检索功能,甚至找好关联物,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购买”功能将出版物“送”到读者面前。

2.宣传的“散漫化”

对以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的营销宣传,要区别于一般的常销品。近观当今的媒介业态,由于自主评价渠道的多样性,读者不再扮演简单的阅读角色,而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推广环节,因而媒介业态整体呈现多点传播的态势。以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作者、读者甚至评论者都可以圈定在一个范围内,编读的良性互动可以带动类似题材出版物的关注度。所以,出版社可以在豆瓣、知乎等目标读者相对聚集的社交平台,通过讨论、评价、推荐、分享出版物信息,实现出版消息的精准投放。微博、微信公众号也是不错的宣传媒介。除了出版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果作者具有一定知名度,可将出版物信息、内容发布在其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可在与出版物内容相关的文化单位的两微一端上发表推文,展开试读;可以与在目标读者中影响较大的微信公众号合作,比如樊登读书等,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告知”老读者、“开发”新读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多元,阅读呈现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这给以地方人文资源为内容的出版物在细分市场中获得更大份额创造了条件。地方出版社要通过对选题价值的科学研判、对目标市场的精确定位,实现出版效率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具有的积累性、传承性和延展性优势,推进产品的精品化、经营的特色化建设,提高在当地文化发展中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拓展自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伟力,孙玮贤,李凌雁. “深挖细耕”本土出版资源,着力做好地方特色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6(10):104-107.

[2]刘艳. 地方文化选题的策划与运作: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地方特色图书出版为例[J]. 出版广角,2015(11):72-73.

[3]周国清,陈暖. 地域文化图书出版现状与优化思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5-80.

[4]王占英. 挖掘本地出版资源 创造地方特色品牌[J]. 出版发行研究,2000(10):9-10.

[5]张五钢. 论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