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谢”引起的歧义现象探析

2022-02-28陶梦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法化歧义谢谢

陶梦越

内容摘要:“谢谢”是日常交际中高频出现的礼貌用语,一般用来表达“感谢”之义,但是随着语法化进程加深,“谢谢”一词有了其他用法。本文就在CCL语料库中查找到的“谢谢”的基本用法和語法化后的用法进行分析,揭示其中可能蕴含的歧义,并解释原因,达到更加深入认识“谢谢”,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谢谢 语法化 歧义

日常生活中,表达感谢我们经常用到“谢谢”,却也能发现“谢谢”的用法不仅仅是表达感谢这么单一。从古至今,“谢谢”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在频繁使用中演变延伸,也在语言的交流碰撞中融合创新,甚至会表达出和“谢谢”本意并不相符的“言外之意”。

一.“谢”到“谢谢”的演变

1.词义

“谢”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写作“ ”,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谢”字左边是两只手,右边就像一张席子。小篆中“谢”记录为“ ”,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许慎《说文》中释为“从言,射声,辞去也。辞,不受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曰:“谢,辞去也。辞,不受也……”,“谢”的本义为辞谢,表达感谢的“谢”是后来词义演变的结果。一般认为“谢”的“道歉”义和“感谢”义具有相通之处,“感谢”义由最初“道歉”义经过词义转移演变而来。

2.构词

古代表示感谢用“谢”,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这里的“谢”即表达“感谢”之意,到清代用得较多的是“谢了”、“多谢”、“谢过某某”这样的方式。高增霞在《“谢”“致谢”“感谢”“谢谢”》这篇论文中认为,“谢谢”出现的年代应该很晚,“谢谢”一词直到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才出现了2例,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并没有发现其他的用例。清代文学作品中在《红楼梦》中有2例、《老残游记》中有4例,其他作品中也没有出现“谢谢”的用例,但是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小说中,“谢谢”的用例激增。高增霞认为这种现象与这些现代作家接触过欧洲文明密不可分,另外,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二.“谢谢”的使用及产生歧义现象

1.“谢谢”的基本用法

“谢谢”基本用法是单独做动词用,如:谢谢老师,也可以是“主语+谢谢+宾语”这样的句型。通过前加副词,如“太谢谢你了”,或者“谢谢”叠加使用,可以起加重感谢之义的作用。全民对“谢谢”一词的基本用法都比较熟悉,在“谢谢”作为动词的基本用法上,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2.“谢谢”的语法化及歧义分析

(1)表示感激

日常生活中用于礼貌交际的“谢谢”,它没有实际意义,是展现我们个人素质,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中必要的礼貌用语。它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适用对象普遍,即可以用来表示对别人馈赠的感激,也可以用于对得到帮助、服务的回应,即存在普通话中,也可以在部分方言找到它的痕迹,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能充分理解运用。如:“节日快乐!——谢谢。”在上面这段对话中的“谢谢”,是对别人祝贺之词的回应,感激。这种礼貌用语的“谢谢”表达真挚感激之情,也是不会产生歧义的。

随着语法化过程,“谢谢”产生了新的用法,我们仔细观察日场生活中“谢谢”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现,还有一些并不是真诚表达谢意的语境中也使用了“谢谢”,在这些场合中便容易产生歧义。

(2)表示礼貌

表示礼貌的“谢谢”由表示感激的“谢谢”发展而来,又有不同。表示礼貌性的“谢谢”适用范围更广,是为了展现自我素质的口头话语,感激之意反而减弱。如在食堂窗口买饭,可以说一声“谢谢”,此处的“谢谢”便是表达礼貌性的感谢。在这种场景下的用法,“谢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含义,如在《牛记者采访记》中的“谢谢,可是,您是谁?”便是表达对陌生人问候的礼貌性的回应,感激之意很轻。

表示礼貌的“谢谢”使用频率增多,范围变广,造成了人们难以揣测,“谢谢”是表示感谢还是表示礼貌,也就造成了熟人之间使用谢谢,反而会让彼此产生距离感。因为一方认为使用“谢谢”是真诚感激,而另一方认为,熟人之间不需要过于礼貌,造成了歧义的产生。

(3)表非“感谢”义

“谢谢”使用最多的还是作为礼貌用语,表达感谢之情,但是观察身边言语交际,会发现,近年来,“谢谢”有时候不仅不表示“感谢”,甚至还传达出与此相反的态度。

A.表示拒绝、不满等情绪

对不起,我错了。——离我远点,谢谢。

谢谢你,潘总,这条路我不能走。

在以上两个句子中,“谢谢”传达的是拒绝、不满之义,并不是感激。在第一句中,面对道歉,回答的是“离我远点”,即不接受道歉,所以这里的“谢谢”是对未实施之事的感谢,是绝对不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只是在表达的说话人现在的不满、愤怒。第二个句子中,后面“不能走”已经有解释,所以这里的“谢谢”只是对潘总这个人好意的婉拒,也不是表达真挚感激之情。

B.言语反讽,暗含“回怼”

我可真是谢谢您了!

您就别拿我说笑了成嘛!谢谢您嘞!

“谢谢”在话不投机的场景中使用,甚至能够表达出反讽之义。置身语境就不难发现这三话表达的都是不满、厌恶的情绪,这里的“谢谢”也并不表示感激,而是具有相反的贬义色彩。刘润清在《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一文中就说到反语一般都是过于客气,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里的“谢谢”就是带有反讽意义的反语,说话者通过运用过份客气、礼貌这一策略,故意将对方地位提高,拉长二人间的距离感,进而表达出对对方不满、讨厌的会话含义。

C.表示结束话轮的标志

我把昨天会议的照片发给你了,谢谢。——好的,收到。

“各位乘客,……欢迎您乘坐此次列车,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在说完的话语末尾加上一个“谢谢”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习惯。殊不知,这样的“谢谢”可能已经偏离说话人本义,传达出会话冷漠感。话语末尾的“谢谢”是无实际意义的,起到的是话语标记的功能。作为话语标记的“谢谢”并非因施受关系表感谢,其作用仅仅是作为结束话轮的标志,从而把话语权转给下一个人。但是,汉语中的“谢谢”本身是没有这个作用的。Rubin(1983)通过在夏威夷展开的实证调查,指出英语中的“Thank you”除了表谢意外还有赞扬和预示话语结束的语言功能,而那个时候,中国人还较少使用“谢谢”。

受英语中的“谢谢”话语结束标记作用的影响,汉语“谢谢”似乎逐渐也有了话语结束标记的作用。日场生活中这样的用法也越来越多。由于认知不同,这种用法下的“谢谢”也容易产生歧义。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个谢谢仅作为話语结束标记这种打破常规的用法,并且由于口语的灵活性,这种用法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普遍。就如在第一个例子中,如果是上级对下级说“我把昨天会议的照片发给你了,谢谢”,会让下级不知如何回答,甚至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错误。即这里的“谢谢”到底是作为话语结束的标记还是不满、愤怒甚至言语反讽?这种误解会给回答的人带来一定心理负担,不利于会话继续开展。

如果换一种说法“我把昨天会议的照片发给你了。——好的,谢谢。”这样的模式显得气氛就更轻松,说话人发过去照片,答者表达了谢意,符合会话合作原则“一来一往”,也合理的表达了感谢。

综上,“谢谢”语法化的过程由动词(实词)到表示真挚情感的礼貌用语到不表实际意义的礼貌用语再到表非“感谢”义最后成为话语标记。“谢谢”语法化过程中产生的用法会让人无法辨别,进而引发歧义。

三.“谢谢”引起歧义原因分析

1.语法化

语法化的过程使“谢谢”表达的感谢不再百分百真实走心是引起歧义的主要原因。“谢谢”的语法化使得原本表示感谢的词汇义消失,语义由表示礼貌的褒义变成起功能性作用的词语,有时只具备话语标记的作用。我们在地铁上,别人给我们让座,我们会说:“谢谢”。食堂打饭,阿姨递来打好的饭菜,我们会说“谢谢”。马路上,我们赶车,会对拥挤的人群说一声“麻烦让一下,谢谢”。这三个场景中,我们都表达了感谢,但是我们当时可能连表达感谢的那个人的面孔都没有看清楚,事后我们也不会记得感谢的是谁。这里的“谢谢”就不具有百分百的真挚,只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琐碎的小事中对陌生人频繁使用“谢谢”表示礼貌,“谢谢”也由表达真挚感谢的词变成了一个频繁使用的礼貌用语。所以一旦我们在熟人面前说了“谢谢”,就会伤害到他们。如果是小事,使用“谢谢”表示真挚感谢,显得太见外,过于礼貌;如果是大事,用“谢谢”又显得太敷衍。“谢谢”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用“谢谢”表达熟人之间的感谢越来越难以难捏分寸。

2.过度运用礼貌原则

过度礼貌的运用使“谢谢”产生了贬义色彩。过度礼貌让“谢谢”产生贬义色彩的过程就是用听起来显得过分礼貌的策略来传达特定的语用含义,表明自己的态度,进而违反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同时也违反礼貌原则。如“我跟你不熟,谢谢”这句话中本来不需要用谢谢,但是说话人为了强调二者关系并不亲切,用远超过正常会话的客气请求提醒对方去推理其中的深层含义。中国人是崇尚礼仪的,也是含蓄的。这种过度运用礼貌原则的“谢谢”往往需要对方推理揣测,更加造成了许多说话者并无他义的“谢谢”被揣测出了贬义的色彩,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

3.西方语言影响

西方语言影响了“谢谢”一词的发展,但是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造成了歧义产生。西方语言的影响,语法化的发展使得“谢谢”具有了功能性的结束话语标记的作用。但是“谢谢”这一功能被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却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认可接受。Rubin(1983)认为英语中的“Thank you”除了表谢意外还有赞扬和预示话语结束的语言功能。近年,随着信息时代发展,会简单英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西方语言习惯也影响到了中文的使用。“谢谢”目前也具有话语标记的作用,如领导说“明天八点请过来我办公室一趟,谢谢。”这句话为什么会引起对方揣测?因为他不能完全认可这里的“谢谢”是一个话语标记,它只代表话说完了,并无他意。在下属心里,他会认为,领导通知我去办公室还提前说了谢谢是不是想要终止下轮话题开始的可能,又或者在用过度礼貌表达对我的不满,明天要约谈我……由此歧义便产生了。

四.消除歧义的办法

既然“谢谢”作为礼貌用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谢谢”使用不恰当又会造成歧义,那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语境理解、消除歧义呢?

1.遵循会话合作原则

Grice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准则,特别是合作原则。为了会话交际继续下去,需要双方协作,而“谢谢”有时候造成尴尬,恰是在不该终止话题的位置使用了“谢谢”,组织了新一轮话题的产生。遵循会话合作原则要求我们尽量说话给别人留有一丝余地,话语交际中尽量准确使用“谢谢”的话语结束标记的功能,避免每句话后加“谢谢”的用法。

2.在“谢谢”后加具体对象、事物

熟人之间说“谢谢”为什么就会造成隔阂感,那熟人之间应该怎么表达谢意?究其原因,熟人之间说“谢谢”产生的歧义点在于大家对“谢谢”是在表达真挚感情还是仅仅作为礼貌用语的功用区分不清,进而怀疑了其中感激之情的真实性。那如果我们加上具体的对象或者事物,如:谢谢你;谢谢你给我送吃的……显得更加具体、真实。或者,我们可以再说“谢谢”的同时增加姿势、表情等辅助性交际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歧义产生。

3.取消误会、歧义

根据Grice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具有可取消性,即通过附加语句和特定语境可以取消会话含义。当有歧义的句子已经说出口,我们可以采用附加解释的话语来避免误会,促进和谐交际环境形成。

五.骂人的话表示亲昵原因分析

“谢谢”本来是表达感激之词,在语法化过程出产生出非感谢,甚至贬义。与这种现象类似的还有亲昵语中的反语现象,即用冒犯用语去称呼关系十分亲近的人,比如,我们称呼自己的恋人、密友、晚辈为“狗子”、“傻瓜”、“笨蛋”等。我们探求深层原因具有类似性,骂人用“谢谢”是因为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加上我们“崇德尚礼”的传统,我们不屑自己表达赤裸裸骂人话语,而是采用过于客气的词语让别人推测我的不满愤怒;用冒犯话语表示亲昵是使用了反语,正话反说,表里相悖,这种不直接的表示也是含蓄委婉的国人性格体现。不擅于直接表达情感,用反语表达隐性的感情,反而比直接表达多了修辞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所表达的感情。

“谢谢”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用法,由于人体认知差异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使用中难免造成歧义,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本文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谢谢”使用的几种情况,发现产生歧义主要是因为语法化、过度使用“谢谢”以及西方国家语言习惯的影响。针对这几点原因,提出了在会话中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在感谢话语后加具体的事物或辅助性的眼神手势、取消歧义这几种可行方法。文中提到随着语法发展,礼貌话语“谢谢”可以用来表示骂人,而日常生活中有些骂人的话语却可以表示亲昵,探求其深层原因,发现都和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有关。

参考文献

[1]张艳.衡阳方言的亲昵称谓语和冒犯称谓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储泽祥,黄云峰.“谢谢”的词汇化: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6):106-110 +119.

[3]聂仁发.“谢谢”与“感谢”辨异[J].语言研究,2010,30(03):76-79.

[4]高增霞.“谢”“致谢”“感谢”“谢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01):27-29 +33.

[5]裴劭波.“谢谢”的语法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4):25-28.

[6]龙婷.魏晋以前汉语感谢语考察[D].暨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法化歧义谢谢
“谢谢”要真诚
eUCP条款歧义剖析
对爱的人说声谢谢,有多重要?
谢谢你给我的爱
English Jokes: Homonyms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