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人”的词义发展探究

2022-02-28杨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杨润

内容摘要:在当下,“工具人”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各种语境中,人们纷纷称自己为“工具人”,这一词语逐渐跳脱出了管理学领域,成为网络热词。本文旨在对“工具人”一词的内涵、词义衍生、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对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工具人 词义衍生 原因 汉字文化规范

为了探究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青年文摘》盘点了2020年度十大网络热词,其中“工具人”一词凭借其流行热度而进入榜单,时至今日,“工具人”一词在各大网络仍然十分活跃。

在当下,“工具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各种语境中,人们纷纷称自己为“工具人”,想借此来消解自己无奈的处境与表达想摆脱这一尴尬处境的愿望。事实上,“工具人”一词并非2020年出现的新鲜词语,早在上个世纪,这一词语就已经被运用在了管理学领域中,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工具人”也在不同的领域里出现过,只是在2020年达到了爆火的程度。本文将对“工具人”一词的内涵、语义演变、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对网络新词的层出不穷的思考。

一.“工具人”的内涵

“工具人”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有所差异,它也并非是当前突然出现的新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存在。在过去,“工具人”曾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词语,管理学“认为管理中的人就是和机械一样的工具,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机械的作用。”由此可见,“工具人”的本义是像工具一样起机械作用的人。在近些年流行的新用法中,它主要是指以下几种人:

1.如同工具一般被使唤的人,包括职场打工人、情场备胎等

“工具人”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质是人格被需求物化,失去了自我被当成工具使用。这些“工具人”对他人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地付出,但在情感上或经济上却始终不能得到平等对待,只能作为工具,一直被对方使唤。如:

(1)内定“法务部长”邱太三上午受访时坦言,“上头”跟他说他就是个“工具人”,可以胜任很多位置。(人民网2016-4-13)

(2)情场工具人,是女神的千斤顶,连做备胎的资格都没有,低到尘埃任她差遣。(微博2020-11 -11)

(3)小时候我是跑腿人,长大了我是工具人。(微博2020-11 -8)

(4)自从被经理知道我是WPS会员之后,我变成了PDF图片截图转表格的无情工具人。(微博2020-11-13)

在长期被利用的过程中,“工具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处境,而这种处境对于“工具人”们来说又是无力改变的,作为职场“工具人”,不能对上级说不,作为情场“工具人”,连做备胎都没有资格,因此只能从语言上进行自我嘲解。

2.文艺作品中用于推动情节发展但不合故事逻辑的人物

在最近几年的一些文艺作品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角色:作者明显只是想用该人物制造剧情冲突,却忽视了这个人物的设定与整个故事逻辑之间的融合度,通常人们也用“工具人”来嘲讽这类角色的存在,如:

(5)这一版最佳改动是双儿身世,把双儿这个源助力莫名其妙和吴六奇结拜的工具人巧妙地改为陈文亮的养女,让她和小宝青梅竹马,为后来她和小宝出生入死的感情做了铺垫。(微博2020-11-16)

(6)张月被攻击的事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林有有这个角色太过于工具人,观众们无法理解一个长得不差、刚刚毕业、正值花样年华的姑娘为何一定要在许幻山这棵树上吊死,林有有前史和心路历程的不完善以及人设的表面化都是造成其无法令观众买账的原因。(大连晚报2020-08-16)

例(5)中提到的双儿是《鹿鼎记》里一个分量很重的角色,但是老版电视剧里双儿的经历却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突兀感,在观众心中便成了一个“工具人”。很多文艺作品都因为这一类“工具人”角色的存在而吸引了流量,如例(6)中的林有有,在电视剧《三十而已》播出的时候长期因为“绿茶”人设而被观众骂上热搜,饰演林有有的演员也连带着被辱骂。虽然整部电视剧因为林有有这个角色赚足了收视率,但究其本质来说,这类“工具人”仅仅只是编剧用来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段,为了表现主题而过分依赖人物的高调宣讲,这种简单的情节夸张只会让文艺作品的逻辑出现难以自洽的情况。

二.“工具人”词义的衍生关系

“工具人”最初是管理学中一个名词,管理学中对人的认识大体上有五个阶段,对应地产生过五种关于人的哲学,其中第一种便是“工具人”哲学。这种哲学“认为管理中的人就是和机械一样的工具,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机械的作用,整个管理活动‘靠棍棒纪律来维持’、这种人的哲学是和奴隶制相适应的。”可见,“工具人”一开始就具有“机械化”、“工具化”的特征,在奴隶社会,人们只是资本家剥削利用的生产机器,是一个不需要独立思考的工具。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后来也将那些思想僵化、机械执行命令的人称作“工具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处在或有形或无形的“上下级关系”当中,很多人在执行上级命令或任务时,只是机械地执行相关政策,“上级咋说就咋干”,不懂得适当地变通。这类存在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等“工具化”倾向的人也被称作“工具人”,如:

(7)别做落实中的“工具人”。(荆楚网2020-06-16)

(8)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为了培养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光明网2017-02-21)

在工作中,许多人缺乏创造性,只是简单地复读他人的想法,如例(7),这类人在落实当中会很死板,长此以往,就如同工具一般变得老化,并且滋生思想上的懶惰,思想上产生了惰性,对工作就十分不利。工作上遇到的此类“工具人”,正是教育过程中所要避免出现的人,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某一类知识,没有全局观念,不注重全面发展,那么这类人,将来很可能成为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工具人”。总的来说,这一类“工具人”仍然具有[+机械化]的语义特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人们体会到了网络的便捷,对手机的依赖度与日逐增,日益显现出人机不可分离的症状。手机原本是人们手中的工具,却逐渐控制了人类,使沉迷其中的人逐渐“工具化”,被手机控制捆绑后,人们就像一个“电子动物”,没了真实的情感。人与人的交际也从面对面转到网络上,大家相互发着看不出语气的冰冷文字,久而久之,人与人的距离越拉越大,这就形成了被手机控制捆绑而失去真实情感的“工具人”,这种“工具人”多了一层[+被控制]的语义特征,如:

(9)而手机依赖症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人渐渐失去社会交际的能力,被物化、工具化,由“社会人”变成“工具人”,从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陌生感。(人民网2012-10-26)

(10)“社会人”变成失控的“工具人”,从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人民网2017-01-17)

可以看出,以前的人被称为“工具人”,似乎都是他人将这个名头加在这些人头上,被叫做“工具人”并非是这些人的本愿,没有人愿意称自己是个“工具人”。而到了2020年,越来越多的人自称自己是“工具人”,当下不仅有职场“工具人”、情场“工具人”,也有游戏中吸引火力的“工具人”,如:

(11)这就是职场工具人的可悲之处,明明工作很努力,但仍然避免不了被替代的命运。(百度2020-11-27)

(12)要成为女神的工具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直都在,一直提供温暖和安全感,必要的时候成为女神的提款机,无限量提供支持。(百度2020-8-13)

(13)其实我觉得伽罗就是个伪核,充当一个推塔工具人,吸引火力的。(微博2020-9-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社会价值与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以往人们避而远之的“工具人”一词,也能常挂嘴边,事实上只是用以消解自身的无奈处境。“工具人”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被他人利用,但作为从不会“说不”的社畜,作为连备胎都不够的情感千斤顶,他们只能任劳任怨,日渐被异化为资本的工具,这种“工具人”具有[+被利用,+被物化]的语义特征。

在“工具人”词义的发展过程中,隐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隐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之间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工具人”一词由管理学跳脱出来而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新义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论是沉迷手机的人、职场上的打工人、感情里的备胎,还是作品中不合故事逻辑的人,这些“工具人”都有[+机械化]、[+工具化]的特征,由此就构成了一个隐喻。

三.“工具人”流行的原因

1.“人”作为类词缀的强大构词能力和生成能力

“人”字作为一个类词缀,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无限生成新词的能力。人类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下能不断进行创新和扩展,往往会在类推机制下创造出大量满足人们人们表达主观意识的词语。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无数的以“人”为类后缀的“X+人”式词语,“人”不仅能与动词、形容词进行组合,同时也能与名词进行组合,如“吓人”、“送人”、“新人”、“工人”、“家人”等。在“X+人”式词语中,“人”字是一个类别标志,对于具有某一特点的一类人,我们便可称其为“X人”。在类词缀“人”字强大的构词能力和类推作用下,人们不仅创造出了“工具人”,还有“尾款人”、“打工人”、“干饭人”、“人上人”等一系列词语。

2.“工具人”词义的隐喻性

隐喻用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从而发现不同领域间的相似性,从而达到用已知了解未知的效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职场打工人、情场备胎、文艺作品中用于推动情节发展但不合故事逻辑的人物等和管理学中像工具一样起机械作用的人具有相似的地方,都具有被动性,因此便将[+机械化]、[+工具化]、[+被利用]等特征映射到这些领域中,从而构建起人们对新概念的认知。

3.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与心理变化

“工具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这与当今社会大部分人的心理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以前,工具都是器具,是被人所利用的物品。在早期的管理学中,管理者开始将劳动者当作机械化的工具,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很少有劳动者能轻松诙谐地将自己称为“工具人”。而在今天,人们在网络上自稱“工具人”,看似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贬低,实则却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人们意识到了自身属性,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自我嘲解一番后依旧乐观积极地追求更好生活。从近期语言使用者的习惯中发现,“工具人”的释义发展至今,人们已不仅仅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纯机械化的人,语用者大多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调侃,这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解压的途径。在集体群嘲的模式下,人们通过心里的调适和自我认同,把负面情绪逐渐转化成了正面的情感。

4.网络媒介的助推

网络媒介的助推是“工具人”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便捷性、普适性以及超时空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对流行语的传播产生最大影响的媒介。“工具人”一词经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传播,在短时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产生了广泛影响。“工具人”最早产生于管理学领域,由于网络的快捷、超时空的传播,“工具人”才得以扩散到其他平台,最终被人们高频率、大范围地使用。“工具人”成为流行语界“网红”不是一个偶然,与其结构相似的词汇包括“尾款人”、“打工人”、“干饭人”、“人上人”等同样在网络上爆火。通过参考这些关联词汇的使用情况,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的衍生与社会文化背景、词缀本质特征、使用者心理和网络空间特点都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新词新语在一段时期内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现象,揭示大众的心理变化趋向,同时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工具人”一词发展到今天,在不同语境下有了不同释义,预测其生命周期并不长久,在热度消减之前也很难成为词典中的固定词语。网络流行语是当前汉字文化规范的重难点,一方面这类词语使用频率高,接受度强,是对新出现的事物或心理的一种映射。另一方面,这类词语与规范化的文字有很大差距,在为汉字文化提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亟需正确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方案,才能实现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胡伟.新词新语的来源、特点及形成原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2):92-96.

[3]贾静.“店小二”词义发展探析[J].汉字文化,2019(17):102-104.

[4]贾泽林.现代汉语类词缀认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04).

[5]麻彩霞.“内涵”的演化[J].语文建设,2018,(36):65-67.

[6]王健颖.网络流行语“柠檬精”初探[J].戏剧之家,2020(16):200+202.

[7]吴怡.从“X精”词族看“精”的类词缀化[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05):75-79.

[8]杨绪明.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105-112.

[9]张晓予.企业管理中人的哲学[J].湖北社会科学,1991(12):2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