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花女》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2022-02-28邵云珍张新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茶花女

邵云珍 张新珍

内容摘要: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探究了茶花女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茶花女从心甘情愿地沦落为男人们的玩物,到在爱情的感化下主动地摆脱对他人的经济依附,最后在与父权制的反抗中,在真情的感化下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

关键词:《茶花女》 女性主体意识 意识觉醒

19世纪30年代法国七月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由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政权,在此期间,法国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七月王朝时期,国内的政治局面稳定,工业化得以全面展开,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大资产阶级获得了大量投机发财的机会。计量史学研究得出结论:“1815年-1848年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是本世纪最高的,30年内工业就业人口实际翻了一番。”[1]P143工业化虽然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但在大资产阶级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迫下,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在七月王朝前期,维勒梅博士对工人的调查数据表明:“一个男人一天至少劳动13小时才能挣得2个法郎。在同样的时间里,女工只能挣20苏,童工则只能挣10个苏。而时价一套男人的衣服卖80法郎……‘贫困化’几乎要从肉体上消灭工人阶级。”[2]P185由此可以看出,在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下,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并且男性和女性在工资待遇方面极为不平等。

1807年《拿破仑法典》的颁布,从法律上弱化了女性的地位,女人是父亲和丈夫的附庸,失去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在经济上,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分化严重;在社会文化方面,封建门第和封建社会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男人可以寻欢作乐,女人却必须严格遵守节操,恪守妇道。[3]擅自打破社会传统道德的女性会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唾弃和指责,已婚女性更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男性的出轨和嫖娼行为却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以1842年遇到的玛丽·杜普莱西为原型,故事发生在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七月王朝时期。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作为底层社会的典型代表,在巴黎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走向了堕落的深渊,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混迹于法国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成为供男性玩弄的特殊商品。小仲马作为被父亲抛弃的私生子,和身份卑微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尽同龄人的侮辱和冷嘲热讽,在小仲马七岁时,终于获得了父亲大仲马在法律上的认可,跟随父亲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败。正是由于这样的悲惨身世和成长经历,小仲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感激和敬重社会底层女性,在和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激发了他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小仲马作品中的题材大多是关于妇女、婚姻和家庭问题,如揭露上流社会男人对女人始乱终弃的《私生子》,鼓励失足少女迷途知返的《奥布雷夫人的见解》等作品,表现出了小仲马对当时法国社会中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的同情。[4]

一.蛰伏的女性主体意识

人的主体意识萌发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对“人”的发现,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主体是表示人与外部世界活动关系的范畴,客体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5]客体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其中,社会客体是表示社会的事物,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也就是人本身、社会本身。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客体不仅是现实中的自然存在物,也包括人本身。郭湛进一步指出,具有人的身份未必一定具有主体身份。[6]冯契在《哲学大辞典》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对人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表现。[7]从学者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在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具有自觉、主动和创造性的特征,而处于客体的自然存在物或者是人,处于被动的存在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当茶花女从一个纯洁的少女沦为交际花时,在情色交易中理所当然地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被阿尔芒的真情打动之前,她还没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能动性,每天通过酒精麻痹自己的神经,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对生活的希望。

当女性还不能认识到自己是主体,对自己的主体意识没有明确的认识时,这时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尚处在蛰伏期。[8]在成为阿尔芒的情人之前,茶花女是作为社会客体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她对自身的地位和处境没有清晰的认知,尽管她表现出了对正统社会制度的挑战,但她并没有为了改变生存现状做出实质性的行为,如:“她们喜欢装疯卖傻……这无疑是对那些侮辱的一种报复”[9]P50“一个手里拿着一只鸟笼的小牧童,笼里还有一只鸟……我觉得这个塑像很难看”[9]P69“看着这个二十岁的美丽女人喝酒,她的谈笑粗鲁得像一个脚夫。”[9]P70在男性文化观念里,女人应该是顺从服从、温柔软弱的形象,但茶花女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对曾遭受过的侮辱进行报复,她表现出的粗鲁、无礼是对正统社会制度和男性文化观念的挑战。茶花女的这些行为都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并且她的社会地位和处境没有因此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此时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尚处于潜伏期。

二.萌芽的女性主体意识

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第二性》中把存在主义哲学运用到对女性处境和地位的研究中,她认为女性“他者”的地位源于男权制度和男权意识,女性是被社会建构为“他者”的人,处于客体地位的女性,缺乏自我意识,被动地受他人或环境的支配。[10]魏国英在《女性学概论》一书中界定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她认为,“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9]P90简言之就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主动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且肯定和認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爱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动性即主体性的表现,爱之所以是一种主体性的能力,是因为爱作为人的行动是只有人才有的某种能力的实践,它只能在主动的、自由的情况下实现。[6]茶花女在面对阿尔芒的深情表白时,她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在爱情中产生了主体性情感,并且主动地做出了自我选择,接受了这段没有沾染铜臭味的爱情。在茶花女肺病发作而发出剧烈的咳嗽时,她的朋友们无动于衷,甚至在一旁嘲笑,只有阿尔芒跑过去照看。当阿尔芒心疼地握着茶花女的手亲吻时,“两滴忍了好久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润湿了她的手”。[9]P72对一直生活在虚情假意的圈子里的茶花女来说,阿尔芒诚挚的感情唤醒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热烈生活的渴望。正如阿尔芒在受宠若惊中问茶花女为什么会选择自己当情人时,茶花女说:“这是因为,明摆着我的寿命要比别人短,我要让自己活得更痛快些。”[9]P81此时,在茶花女的身上表现出了对自身处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和阿爾芒过上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之后,茶花女真正地爱上了阿尔芒,并且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不想为了奢华的生活受他人或者命运的摆布,此时,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她主动地选择并且安排自己喜欢的生活,希望和阿尔芒去乡下过一段清净幸福的生活,她说:“这种看来似乎使我十分幸福的生活,一旦不能激起我的热情,就会使我感到厌烦,因此我突然向往能使我想起童年时代的那种安静生活。”[9]P109此时的茶花女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主动地思考人生,并且能动地做出了自我选择。茶花女和阿尔芒在乡下生活期间,她同昔日的交际圈断绝了联系,彻底摈弃了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变卖家当首饰来还债,并且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为她提供经济来源的老公爵,她说:“再说我也活不了多久,不愿再自找苦吃,去服从一个老头子的意志;只要一见他,我觉得自己也会变老。让他把钱留着吧,我不要了。”[9]P140茶花女为了爱情主动地摆脱了对他人的经济依附,靠个人的努力改变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及生存处境,这是她女性主体意识萌芽的标志。

三.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女性不仅仅作为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女人”,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存在。[8]当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存在时,她会主动地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并且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又清醒地了解自身的特点,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当爱情受到正统社会道德和父权制的阻挠时,茶花女自发地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捍卫的自己主体地位,这时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茶花女在同父权制的反抗中,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唤醒了茶花女的女性主体意识,让她意识到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当迪瓦尔先生站在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茶花女的身份地位和过往的行为时,茶花女并没有轻易地妥协,而是在迪瓦尔先生面前据理力争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拿出当票和借据,证明自己和阿尔芒是真心相爱的,然而茶花女为心爱之人做的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对交际花的偏见看法。迪瓦尔先生利用茶花女的善良,以儿子的前途和女儿的幸福相要挟,茶花女知道自己的意志改变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因此,不得不向父权制和旧的社会道德观念妥协,牺牲了自己视为生命的爱情,此时,茶花女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正如文中所说:“迪瓦尔先生对我说话时慈父般的态度,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纯真的情感,我要赢得这个老人的尊重,我相信日后也必定会赢得您的尊重,这一切在我心里激起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9]P202这时的茶花女不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社会客体,而是真正地认识了自我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身份主动地做出了选择。在迪瓦尔先生最后一次和茶花女亲吻道别时,她说:“我感到有两滴感激的泪珠滴落在我的前额上,这两滴泪珠就像对我过去所犯的错误的洗礼。”[9]P203此时的茶花女,在真情的感化下意识到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她为过往堕落不堪的生活感到羞愧和脸红,希望通过获得正派人士的尊重来洗刷被玷污的精神和肉体,她认为迪瓦尔先生感激的泪滴是对她人格和品质的肯定。最终,茶花女以死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圣洁的灵魂以及高贵的人格,茶花女的女性主体意识在真情的感化下获得了觉醒。

《茶花女》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交际花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全文表现了法国当时社会的残酷以及作者对底层社会女性的同情,也是作者对女性主义思想的初步探讨。作者在小说中对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的思考是对当时以男权社会为中心的挑战,为后来者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文本和思路。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通过对像茶花女这一类的形象进行共时或历时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女性主义思想,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当今时代女性的地位及处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莱昂主编.世界经济与社会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43.

[2]吕一民著.法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85.

[3]宋严萍.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妇女社会角色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02):65-72.

[4]高永梅.小仲马《茶花女》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表达技巧[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2):111-113.

[5]张传开.马克思主义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发展[J].江淮论坛,1994,(03):7-14.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8]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0.

[9]王振孙译,[法]小仲马.茶花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0]郑克鲁译,[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第二性 合卷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茶花女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茶花女吊灯
歌剧《茶花女》中薇奥莱塔的咏叹调《永别啦,过去的美梦》演唱研究
《茶花女》舞剧之我见
从《茶花女》分析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悲剧
歌剧《茶花女》剧照
浅析歌剧《茶花女》中的抒情性唱段
茶花女柳依依
茶花女葬在红灯区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