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中水意象的人文精神

2022-02-28胡佳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人文精神

胡佳慧

内容摘要:我国人文精神产生于殷周,确立于春秋战国。在探究人类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中,古人以自然存在的物质为意象,从崇拜自然的某种物质及其能量到逐渐着重关注人本身。春秋战国是人文精神勃兴的时期,思想植根于这个时期的老子,对于水的推崇以及对人的关注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思想息息相关。老子所写《道德经》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不仅关注与探索人生,也提倡追求真、善、美、圣的一种人生态度。探讨老子“上善若水”中的人文精神,理解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中华文化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人文精神 意象崇拜 水 柔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建设尤为重要。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人文精神是近年来我国的讨论热点。在我国的周朝时期,古人们所推崇的“礼乐”精神体现的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是中国古人对于真、善、美思想的一些阐释。而出现于礼崩乐坏的周王朝时期的《道德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子对于人在品德方面的推崇,也是老子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自我生命和社会群体的思考。古人自然意象崇拜中的水崇拜与《道德经》中的水意象,皆可窥见意象崇拜下包含着古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对人生存与价值的关注,这其中都体现着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源起

人文,在《辞海》中指人类的礼乐教化。“人文”一詞,最早记载于《周易》中。《易经·贲卦·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周易》出发,中国文化中始终有着对于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注人的精神性层次的问题,是一种对终极灵魂的追求体现。中国人文传统大概起源于殷末周初,对“帝”的崇拜反映出殷人探究世界本原的目光从夏朝的“天”转向祖先“人”。《周易·乾卦·文言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時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远,后天而奉天時。”由此可窥,中国典籍置人于天地万物核心地位。在商代古籍中所记载的嫦娥奔月的事迹,也是一种反映上古时期人类立足于尘世,却推崇人的生命延长,从而找寻生命的意义与主体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所秉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所认同的是人的生存与精神遵循天地之道,而又从中体悟做人之道。周至杰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高峰时期就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区别只是单纯崇尚天命、皇权的思想,被认为是人文精神的开端。在观察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上,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更多的倾向是天和人的相通,这在早期皇权天命的统治思想上也已经有所体现了。赵形良认为,人文更多地是指用礼乐教化而建立的一种理想的文明社会。在中国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后代朝代的统治,都离不开对人的精神品格的追求。所以,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传统上,不乏天命与皇权的观念去要求人的社会行为,但总体而言关注的还是人。可见,古代中国已经对人文有着不小的探究与推崇。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在王朝统治下不断被倡导,并阐扬其文化精神和意义价值。春秋末期的老子所构建的哲学体系以“道”为宇宙的终极本源,是世间万事万物须遵循的规律。其中以“朴”来喻“道”,又把“婴儿”作为含德之厚、得道之人、和理想社会的象征。老子的思想与其作品《道德经》同样展现出对于人精神性的探究和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其中更多的体现于为人品德这一人文方面的内容。

二.自然意象崇拜

从古至今,水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水也是自然万物存在不可缺少的资源。中国又一直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在我国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都是沿着河流居住,即是所谓的“缘水而居”。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取用水资源。水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使得古代先民对于水有着特别的崇拜。在早期社会,人们对于所处世界的认识大都是未知与恐惧的,对于自然力量的崇尚是无比敬畏的。在当时这种人类生命极易受到威胁的时期,自然就有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起源于旧石器晚期的自然崇拜,实现方式是用巫术与实物祭祀的庄重仪式。这种颇具仪式感的行为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既是敬畏的,同时也是依赖的。对大自然某种力量的无比崇拜与尊敬是人们早期的精神支柱。在这时期,人们有着对火、水、也有对太阳等自然之力的崇拜。这与人们的生存脱离不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話传说。当时的人们生命极其脆肉,受到的生命威胁是很大的。对于自然意象的崇拜自然体现着早期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于世界思考的反映,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存的渴望。自然意象体现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状态,自然意象崇拜与人类意识变化共生。

起始于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崇拜,具有祈雨,求丰收的愿望。因为水生人这种原始的观念,所以其中还具有这一种祈求生殖力量的目的。人类早期对于自身生命的生存的追求与对于人类后代不断延续的顽强意志,皆反映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秉持与推崇着一定积极的传统文化精神。从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到次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从《山海经》中以应龙、共工为水神到以治水的鯀、禹为水神。在对水推崇过程中,在水神的身分从神到人的逐渐转变过程中,凸显出水神地位的下降,其中不断提高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把水的自然存在状态提高到和万物的生成、宇宙间生命的起源相联系的层次。《管子·水地》中写到: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也提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生地。”从这两部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把水看作生命之本、万物之源,还是一个高于其他宇宙存在物。从古代先民对自然意象的崇拜到远古神话中,葫芦神话、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都代表着水是万物之源。由此水这自然存在之物,自然也比其他事物有了大量的机会进入文学作品。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在著作中多次提及“水”以论“道”。这与老子所处的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在夏族文化中尚忠信、尚慈、尚俭、尚水等思想与老子的著作中所体现的观点有着极高的相似。在《礼记》中记载:“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由此可见,老子对于水这种自然存在的赞美是与夏后氏对于水的推崇相似的。从老子以水喻道来看,学者们认为,这不仅体现在老子认同夏族文化中对水的崇尚,也体现在地域文化上,老子与楚地文化有一定的关联。在楚地文化中,楚国关于水文化的内涵较为丰富。从楚地人对于大江大河以及对水神的祭祀,还有当地水文景观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对于研究老子在著作中对水推崇的缘由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在社会治理方面,楚国鬻熊所认为的欲刚以柔,欲强以弱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水德修养,这在老子的著作中都不乏有所体现。

三.《道德经》中的水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德经》以“道”为核心,阐述修身、治国、养生、用兵之道。这里的“道”所代表的是宇宙万象,里面所包含的是人生的一些造化。“道”既是可以言说的,也是玄妙变化的。而老子所言的玄妙变化的“道”如何让人理解、意会呢?故在《道德经》中言:水“几于道”,是老子在书中的明确表示。以“上善”若“水”来阐述他所推崇的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德行和心性。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老子认为水这一自然之物本身具备与符合的“上善”的特征,同时也符合“道”的品质。故此,水与道、水与人、道与人,是相互围绕的,是可以具体展開论述的。“上善若水”故水“几于道”,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观念。以水论道、以水论人,都体现出对人心性、品格内在的修养。从水出发来论人,其中可见的不仅是古人对于自然物质的爱护与尊崇,更可体现在关注人的方面,关于人的生存与价值。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观照自然去提升内在的心性、品格内在修养,去探索一种向自然物质固有的美好本性学习的态度。

《道德经》所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就是老子所推崇的水之一自然之物所具备的七个优点。而这其中又着重体现着水意象中柔的品格。“处众人之所恶”的水所具备的低下、柔顺之特性很好的阐释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柔慈。而这状态是人修道之路要具备的美好的德行。对于人的品格,应当与水相似,作用于万物却不争,人之“上善”,既需要处卑守下的柔顺,也需要有化育万物而不居功自傲的柔慈状态。这正也是提倡人在顺应自然中展现自我价值的创作力与对自己无私付出的高尚品德要求。

用水之意象来论道、论人,是老子所关注的人生价值。良好的德行,着重的是学习水意象之“柔”。老子着重推崇水意象中的柔。以柔顺、柔慈、柔和、柔静、柔韧等水所能体现的一种接近美好的状态去更好地诠释做人处事要向水学习。人之“上善”的修道过程是不断发展的,除了化育万物而不居功自傲的状态,老子对人修道德品德还有着进一步的看法。人修道既能如浊水般包纳诸多浑浊,也能有着溪水的柔韧生命力,如水之下流的不争与顺应,也能如水无私滋养万物。学习水的精神,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人的生命短暂且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内在浊化。犹如“浊水”,如何使之以“清”,便是能学习溪涧之流水的柔韧状态,保持不自满、自我更新。老子提出一个玄妙的比喻,用水的柔和、柔静意象來诠释一种要求人存在的柔善状态,这便是“涣兮其若淩释”。老子这里所提到的一个很玄妙的比喻,以水柔和和柔静的意象去解释比柔善更高的对自我的要求。认为人的柔善可以消融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种“冰”的状态。所要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所体现的亲和,以自身的柔和去调和双方关系。要求即使与他人关系似冰,也能凭自己的柔和去改善不友善的相处关系,即“凌释”的过程。更要有着能“以静之”以浊水及“能徐生”的柔静和柔韧之态。以浑厚宽容之心和举动去包容他人的不足,自身同时也做到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的不断反省与纠正。如此这般,即使浊水也能清洁。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个人为人的美好品性,也是对个人品性的进一步要求,与人相处中所展现出来的柔和之状态是能够对他人有所影响的。

个体对于自身的高尚要求,除了固守柔慈、柔顺、柔和和柔静上述所言的几个特性以外,还需要具备“天下溪”中所表达的柔韧意象。以及学习“婴儿”、“常德”所展现的个体生命绵绵不断的生机。这里所展现的水这一事物的不断壮大的状态,是婴儿所包含着的成长的庞大生机,也是体现个人生命对自我价值和美好品德追求以及群体相处之道以外的更高的要求。人修道,“上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应似浊水有着浑厚宽容的特性,应有似溪水所展现出来的柔韧生命力,似水往下处流去的顺应不争的状态,似水自带的利万物而不争的给予、无私帮助和他人等,老子以水之意象来论道、论人,这便是老子所关注的人的生命中所具备的美好状态和人之一群体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特征。是对于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其中达到了一种个体生命不断完善自身的崇高追求,对社会群体的人文愿景。

在老子的著作上所体现的人修道要像水学习的观点。从水的包容、清澈、柔下等多种特性来看。老子所宣扬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更是一种人关注自身,参照自然万物,从而去提升品格内在的修养。这对于个人,是一种德的提升,是人一生似流水自洁与潺潺生机般不断追求自身心性和品格保持一种理想的美好状态。老子对于人格的追求,以及明确而具体的理想状态的提出,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上对于个体的要求以及人与人之间所能形成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理想社会状态。这种对于人一生的精神状态的美好追求,是中国早期人文精神中对于关注人本身以及探索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也是对中国文明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J].文史知识,2013(01):128.

[2]赵行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形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2-20.

[3]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徐红.论中国早期的自然崇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38-40.

[5]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6):49-53.

[6]向柏松.水生型创世神话在现代民族习俗中的沉积[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34-38.

[7]老子道论[D].河北大学,2011.

[8]吴成国,程程.楚文化与老子之道[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2):61-67.

[9]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J].文史知识,2013(01):128.

[10]吴惠红.道家的人文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5(07):22-24.

[11]王博.老子与夏族文化[J].哲学研究,1989(01):43-52.

[12]张雯颖.《老子》水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3]沈香萍,马振洪.《道德经》水意象的审美内涵[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07):4.

[14]马二杰.上善若水——读老子的《道德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7):62+121.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经人文精神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